在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全面启动。
同期,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在2021年2月1日也正式施行,碳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类型选择,以及监管和违约惩罚等也有法可依。
参照国际经验,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标配。国内碳市场的实践已有数年,但分散式试点的效果不佳,部分地区“有场无市”,碳市场规模小、交易活跃度低。
在新的国家战略下,中国统一碳市场的启动预计将撬动千亿元新市场,并成为全球碳交易的新坐标。同时,企业碳资产价值随之升值,衍生专业的碳资产投资管理服务,带动碳核查、碳审计、碳检测、CCUS等新兴产业发展。可以预见,与碳排放相关的行业将成为新的投资焦点。
我国碳市场选择从电力行业先行入手,2021年起2225家发电企业率先参与碳排放交易。目前,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40%,政策的导向是通过建立碳配额约束性指标,盘活碳交易市场,将碳排放负外部性内部化,提高清洁低碳发电资产规模与比例,能者上、庸者下。
本质上而言,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迁实际是“碳资产”进化的过程。从薪柴到煤炭、油气、清洁电力,相同单位能耗下的碳排放数量不断减少,能源品种的质量也不断进阶。
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进程中,高效率环保发电机组将在市场化机制中胜出,并且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低效低参数机组将逐步退出市场。随着碳市场的完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也将纳入交易体系,清洁能源对于高能耗、高排放主体的替代效应也将不断加大,能源结构也随之改善。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碳配额不仅是紧箍咒,也将成为企业资产负债报表中的一项新科目。
在过去北京、天津等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中,碳价在低位徘徊,碳资产的经济价值并不明显。伴随碳交易规则的完善和碳约束的加强,尤其是伴随免费碳配额比例的下调,碳价上涨将是必然,碳也将从不良资产向稀缺资产转身。
碳市场“铜锣一响黄金万两”并不遥远。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2020年财报显示,当年其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利16亿美元,远超7.21亿美元的净利润。这意味着,碳资产的利润贡献能力远大于汽车制造业。
当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市场的完善需要全行业、全社会的参与。借鉴欧盟等国家的做法,预计碳目标将在各个行政区域、各企业之间进行分解,并将“控碳减排”纳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考核指标。能源行业企业、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地、能源消费地需提前谋划,积极拥抱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