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世远
我们十几个做戏剧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以后情意绵绵,常相约在市文联聚会。清茶一杯,亲切交流,谈不完的往事,吐不尽的心声。
我记得2006年6月19日上午,我们这十几个老戏剧工作者正在文联聚谈,忽然传来噩耗:很有实力的越剧剧作家、颇有见解的戏剧评论家傅骏,昨晚突感心脏不适,急送医院救治,没想到抢救无效离世远去,享年75岁。他的逝去,我们震惊、悲痛,群体中痛失了一位知心伙伴。
我想起1951年,上海市文化局主办戏曲编剧学习班,傅骏前来报考。在考场里,我和他第一次相识,他是考生,我是考场工作人员。
考试以后,傅骏被录取参加学习班,我和他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那时候他是个20岁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思路明晰,成绩优良。学习班结业后,他成为合作越剧团的一名编剧,从此和越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到合作越剧团任职以后,本职工作勤奋,但凡有兄弟院团上演新戏,或者有外地剧团来沪巡演,他都尽量争取观摩机会。上海剧协主持的剧目演出研讨会,他也尽力争取参加。他是一个读书、观摩、评论的热心人,又是一个虚心学习、写作勤奋、谈戏中肯的戏剧创作评论者。
他到合作越剧团不久,正当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他义不容辞及时编写了《婚姻曲》,用对比的方式描述了新旧社会男女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同命运:
以前是父母之命不可违,
媒妁之言毒如刀,
葬送男女多多少。
童养媳更苦恼,
做牛做马苦操劳。
现在是父母之命不足道,
媒妁之言已取消,
青年男女两相爱,
美满婚姻乐陶陶。
这个《婚姻曲》由当家花旦戚雅仙在剧场、广播电台演唱,很快在社会流传,许多观众学唱,中国唱片厂出版唱片,使这个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内容感人的唱词,在商场、社区、公园等广为传唱,产生了深入人心的宣传作用。
傅骏在合作越剧团工作期间,陆续编写了《卓文君》《相思树》《血手印》《文姬归汉》和现代戏《红色医生》《火凤凰》等,先后公演。其中有戚雅仙、毕春芳领衔主演的《血手印》,成为剧团演出场次最多,最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剧本写书生林招得与富绅王春之女王千金自幼订婚,后因林门家道衰落,被逼退亲。招得春游,巧遇千金,相约赠金,夜半赴约,不料丫鬟被歹徒杀害,招得扑倒尸上,血沾衣襟,匆忙返家,门上又沾上血手印。王春趁机行贿官府,诬陷招得为凶手,判罪处斩。王千金抗父命,赴法场祭夫,适包公路过,旧案重审,冤狱平反,夫妻团圆。
傅骏在整理改编中突出王千金追求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揭示她不甘屈从父命的坚强性格,对全剧作了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的工作。在重点场次如“法场祭夫”,剔除封建因素,以“三杯酒”的形式渲染恨世道不公、痛生死别离的悲愤情绪。改编本在1957年由合作越剧团首演,“法场祭夫”和“花园相会”两场戏中的主要唱词,已由戚雅仙、毕春芳灌成唱片。改编本曾先后由福建省闽剧团等移植为闽剧、评剧、晋剧演出。1962年被编入《越剧丛刊》。1979年,静安越剧团重建,《血手印》成为戚雅仙、毕春芳合演最有代表性的主要剧目,也成为全国很多越剧团的常演剧目。1995年,《血手印》唱片荣获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傅骏在静安越剧团任职中,编写和演出了《卖油郎》《香罗带》《玉堂春》《玉蜻蜓》《白兔记》《杜秋娘》和现代戏《教师日记》等。
1959年,傅骏和戚雅仙结婚成家,妇唱夫写,傅骏与越剧的命运更牵连在一起。他在编写剧本之余,尽心尽力地写剧评成了他的重要活动,从写越剧史话到介绍越剧剧目、评论越剧剧目、漫谈越剧表演、撰写越剧人物剪影,再进一步以谈戏、评戏、论戏等形式,用简短精悍的文字,深入浅出的笔法,以小见大的手法,直抒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
1985年,傅骏被调任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可他其实并不愿当官,哪怕是文化官员,他总觉得不顺手、不称心、不自在。他的心愿还是在写文章,编剧本,这样他就心安意顺,如鱼得水一般。
果然没多久天从人愿,傅骏被调到市文联担任《上海戏剧》副主编。他又拿起笔,称心如意地写文章,直到1991年退休。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他不愿放下一支笔,编写了越剧电视连续剧《玉蜻蜓》《金缕衣》,主编了《戚雅仙表演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
傅骏在《以少胜多》一文中,提出了目前舞台上追求大场面、大制作的倾向。
文章是从他看了话剧《遥远的道路》展开议论的。这个戏只有六个出场人物,却构成很能引人入胜的戏剧结构,矛盾冲突并不简单,故事情节并不平淡,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很见深度,这个戏在精炼人物方面有独到功力。可现在有人认为,现代剧要突出群众的力量,一定要强调群众场面,這个戏正好成为击破这种说法的反证。傅骏指出,舞台上追求场面越大越好,追求人物越多越好的倾向实在不足取,它既是人力物力的大浪费大铺张,更是舞台艺术的大破坏大败笔。他的结语:“文艺作品,特别是戏剧艺术,总是要求通过个别去表现一般的,应该做到以点及面,以主带次,以少胜多。”
50年来,傅骏所写的戏剧评论数量多于剧本,他所写的戏剧评论主要涉及越剧的各个方面,而对其他戏剧剧种的演出剧目,只要是他观摩过的,绝大多数也都写了文章。他所写的戏剧评论,都在上海和北京等地报刊上发表,他的主要著作有《漫步越剧大观园》和《浦江谈戏五十年》,而他的剧本著作收集在《越剧十种曲》中。
傅骏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家三代人温馨融洽地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夫人戚雅仙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她的唱腔韵味醇厚含蓄委婉,尤其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唱腔,如泣如诉,扣人心弦。邓颖超谈到戚派艺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戚雅仙的唱腔好像很简单,其实很动听也很美,为什么会那么多人迷戚派呢?因为它容易听得懂,记得住,也就忘不掉。”
2003年1月27日,戚雅仙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她的一生是在戏曲舞台上追求真善美的一生,是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一生。傅骏痛失了一位戏曲艺术事业的好伴侣,感到无法抑制的悲哀。他强忍痛苦,含泪吟诗一首:
跨越世纪迎古稀,
老来方知明世理;
编书三卷百万言,
聊慰平生祭亡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