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丝路精神”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2021-10-21 18:02:22刘卫东宋周莺刘志高
现代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丝路倡议和平

刘卫东 宋周莺 刘志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站在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基于千年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为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合作模式。

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此后,国内各部门和各省(区、市)纷纷制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国际

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加强与我国的战略对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开幕致辞,我国已经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国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进行了对接。

“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根基与核心理念是“丝路精神”。丝绸之路是指从古代开始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是沿线国家所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到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当今世界各国深化合作的重大意义,多次在出访期间发表的重要演讲中阐述“丝路精神”。总书记曾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个精神可以为沿线国家的当代经贸合作提供历史渊源,以及可以借鉴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

和平合作。历史表明,古丝绸之路在和平时期是畅通的,在战乱时期是中断的。这说明,和平是交流、合作、发展、繁荣的前提。从中国汉代的张骞,唐宋元时期的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到明代的郑和,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桥梁。总书记指出,“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冲突与动荡也频频发生。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和平合作”精神,是弥补“和平赤字”的不二选择。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只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利益契合点,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动,形成政策沟通、规划对接、发展融合、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格局。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流和相互学习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贸易到西方,将四大发明和养蚕技术传向世界;这条路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而变得丰富多彩。总书记指出,“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合作创新。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总书记强调,通过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了商品、资源、成果的共享。历史告诉我们,交流创造新机会,合作谱写新乐章。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避免地缘对抗的老路,实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古人云:“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一带一路”倡议是总书记深入观察和思考世界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瞻远瞩地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中国梦”,也将推动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有助于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站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经济全球化的新道路,将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道路选择,也是中国版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高投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更加重视国内消费拉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都意味着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组,特别是全球尺度的空间重组。也就是说,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从全球尺度去谋划、在全球尺度上去配置资源才能实现。总书记在2016年“8·17‘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是制度、经济和技术力量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过去半個多世纪以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让跨越空间组织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产生了所谓的“时空压缩”。纵观历史进程,资本空间扩张的本性是经济全球扩张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是“催化剂”,而国家管制和干预则是“闸门”。正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拉开了资本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大规模空间扩张的序幕,催生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其制度取向是全面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以及政府零干预,其代表性政策是“华盛顿共识”。

因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一套主要满足资本空间扩张需要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资本和大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而社会特别是基层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就全球而言,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了,没有分享到好处。从发达国家内部看,社会极化现象日趋突出。根据乐施会的研究,2016年占全球人口1%的富人群体所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余99%全球人口所拥有财富的总和。任由这套机制主宰世界经济治理,全球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向一致,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模式,体现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全球经济治理新平台,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总书记曾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个倡议致力于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这是对经济全球化机制的改革,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重要尝试。可以说,推动包容性全球化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经济治理以及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摘自商务印书馆《“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作者:刘卫东    本文作者:刘卫东  宋周莺  刘志高)

猜你喜欢
丝路倡议和平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丝路梦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4
丝路
黄河之声(2018年12期)2018-09-13 06:31:04
梦丝路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丝路谣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01-23 20:34:28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