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翻译史上的“失踪者”张文华

2021-10-21 03:11:50叶新
现代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失踪者清河文华

1981年5月25至27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第五号国宾馆举行,右五为张文华

关注过1950至1960年代的外国学术、文学和政治类图书翻译与出版情况的人,一定会对“清河编译组”“北京编译社”这两个机构有印象。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一直缺乏关于两个机构的介绍和权威说明,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如今都已经故去,但是他们为新中国的翻译出版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应该被遗忘。

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审黄鸿森的《北京编译社忆旧》和《北京编译社对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两文的披露,“北京编译社”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清河翻译组”浮出水面,引起翻译出版界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此,署名“训诗”的作者在2018年4月19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翻译精英 清河翻译组的故事》,随后一位署名“阴山贵种”的作者在观察者网发表了《〈南方周末〉这篇“监狱里的翻译精英”很多事情都没说清楚》。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译审张福生又在2019年11月21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关于“清河翻译组”校译稿的点滴记忆》。整个过程历时两年,由于作者自身局限,一方面后文对前文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另一方面后文又产生新的错误,或者说并未完全纠正前文的错误,比如被列为“清河翻译组”重要成员的张文华即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例。

张文华的身份扑朔迷离

“训诗”在文中提到:“1951年初被判刑的中学英文教师朱良澐回忆说,翻译组成员有沈立中、张文华等。”

所谓“朱良澐回忆”,是朱良澐在2009年7月21日《杭州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她入狱之后,在

“清河印刷厂翻译组搞翻译”,而对张文华的叙述是:

还有个犯人叫张文华,是解放前《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被判15年,精通六国文字。翻译上遇到疑难了,我就向他请教,我跟他学日文,他悉心教我。我觉得他简直就是活字典。

这说明张文华的日语水平很高,精通六国文字。

此外,朱良澐还提到张文华是“解放前《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这一偏差导致了“阴山贵种”错误的联想。

“阴山贵种”在文中推测,“1935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也叫张文华,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并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敌军工作训练队”名单中看到了张文华的名字,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张文华的日语水平这么好。而且他懂五六种外语,说明在掌握日语之前,已经掌握了好几种外语,云云。

此处显然有牴牾,既然张文华具有抗日根据地的背景,为何在1949年以后即被投进监狱?因为“阴山贵种”自己也说,“这批犯人和1958年被判刑的犯人,最大的区别,想必读者也能推断出来,就是前者带着旧时代的‘原罪,大部分人都是曾和前国民党官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后被识别为战犯,或者通敌的‘反革命,要么就是在伪南京国民政府当过差,属于‘汉奸序列。”

相比于“阴山贵种”的“索隐”与推测,张福生则在文中贴出了张文华的一封信作为证据:

早先(1979年)还曾接到过从山西晋普山煤矿学校寄来的张文华的来信,他在信中只希望能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做些翻译工作,并未提出其他要求,尽管他在清河翻译组时,也为我社做过许多工作。

张文华在信中说自己是“山西晋城晋普山煤矿学校高中教师”,这引起笔者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阴山贵种”的推测并不准确,张福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张文华的归宿也许就在这个晋普山煤矿。

借调北京,编译度晚年

经多方查找张文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线索,笔者意外地在徐慰曾的《这是个好事情——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历程》中找到了答案。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经过一年多的接触,1980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签订合作出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称《简编》)中文版的协议。经过全国约五百位专家、学者、翻译及编辑的共同努力,该书到1986年9月出齐全部11卷。

在《这是个好事情》回忆录中,徐慰曾频频提到一位名叫“张文华”的编辑。据他的说法,张文华能进入《简编》编辑部工作,是由于黄鸿森的推荐,理由是“知识面广,中外文水平高”。黄鸿森的推荐则基于他曾在“清河翻译组”从事过翻译出版工作,对张文华的水平比较了解。

徐慰曾回忆说:

张文华过去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当过解放前沈阳《中央日报》副总编辑,解放后受处理,长期搞翻译,当时正在山西一所煤矿中学教书。取得联系后他即来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班。我们曾正式去函该煤矿商调,未获答复。他到出版社后,社领导给予特殊待遇,提供给他一间房居住,每月报酬200元。

其中提到的“张文华就读于清华大学”,就与张福生的说法吻合了。实际上,如果翻阅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张文华的名字也曾多次出现。张文华即张露薇,193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未毕业,在伪满洲国做过新京法政大学教授。他和季羡林、李长之,还有他们的德文老师杨丙辰教授交往甚多,一起听课、写文章和办文学报刊。

1935年,杨丙辰教授曾去开封河南大学做过短时间的校长,张露薇也随同前往。因此才有了季羡林1935年1月28日的日记记载:“接到虎文的信,附有杨丙辰给他的信,说露薇在河大因待遇不如意,大肆咆哮,杨先生极为难,请虎文设法。”看来,张露薇发起脾气来,连老师也不认了。

从张文华的译作出版情况来看,他至少精通日语、英语、俄语和德语等。当时有报道称,他1943年至1944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研究所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了《万叶集》,但一时难觅踪影。他也曾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过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译文等。

在张福生文中貼出的信中,张文华自认在清河翻译组期间翻译过高尔基的《苏联游记》,并校阅了《高尔基选集》中除了《俄罗斯童话》的所有其他作品。他也校阅过董秋斯翻译的托尔斯泰著作《战争与和平》。

回到北京之后,他曾于1982年9月在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日汉成语词典》(与曲礼贤合编),于1994年8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口语词典》。

晋普山煤矿走访有了意外收获

某部委出版社副总编马爱梅编审提到,她的大学同学王建国在晋城市打听到一个煤矿上的老人,说知道张文华的下落。2021年5月22日,笔者即与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主任薛月兵博士驱车前往晋城市,到这位老人家中与之见面。

这位名叫马华的老人已经95岁高龄。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在外交学院工作,因1957年被打成右派来到晋普山煤矿。据他的讲述,张文华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时,被甄别出了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历史问题而入狱,到1965年释放。1970年因为中苏关系紧张,从北京疏散到晋普山煤矿。

1975年底,30多名县团级以上的罪犯和“反革命”就业人员被矿领导宣布特赦,张文华应该也属于这一批。张文华与马华即被安排到晋普山煤矿子弟学校任教,后来专门辅导学生们高考。据马华讲述,张文华除了数学不能教之外,其他课程都能教。

言谈之间,马华老先生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初,张文华在未与单位商量妥当的情况下回到北京,参加《简编》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在90年代中期去世。这样算来,到他去世时,差不多是85岁的老人了。

承担《大英百科全書》的工作任务

按徐慰曾的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虽未给张文华办理调动,但是待遇相当不错。其间,张文华因为一些个人要求未能得到解决,提出不拟继续参加《简编》工作,要回山西煤矿教书。主编刘尊棋还做了耐心的劝服工作,终于留住了他。

张文华不仅参与了《简编》中文版的翻译工作,还是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主要负责“史学”部分条目的审校工作。在《简编》即将全部出版之际,张文华发表了《尊重史实 兼收并蓄》一文,开头即提到,“历史条目在《简编》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按条数统计,共一万多条,仅次于地理。”如果加上交叉条目,则为数更多。关于张文华的能力,与之共事多年的徐慰曾的评价是“知识广博、中外文功底深厚,正是编译百科全书的专业人才”。

在《简编》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张文华还为商务印书馆、军事科学院等单位搞翻译,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口语词典》。徐慰曾还邀请张文华承担《大英百科全书》的工作任务。

张文华虽然回到了北京,但早已与妻子离婚,两个孩子也与母亲居住。他只能住在河北廊坊的妹妹家。1994年7月28日,张文华突然摔倒猝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遵守此前“善待人才”的承诺,联系到了他的家属,负责为他送别、火化。徐慰曾的想法是:“如果我们不能善待一切为百科事业作出贡献,特别像张老这样无依无靠的人,我们于心何安?”

笔者2018年夏天重新识别、注解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时,即对其中提到的张文华(张露薇)的经历感到好奇。当时给张文华做的脚注是:

张露薇(1910 — ?),原名文华。吉林宁安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理工学院。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未毕业。1932年年底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第二年脱离并攻击左翼革命阵营,遭到鲁迅先生的驳斥。1936年3月担任《文学导报》主编,不久被迫退出。后改名贺志远,与杜衡等“第三种人”过从甚密。解放后被关押,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

虽然笔者对张文华1949年前的经历,比如他到日本留学还未充分熟悉,但是本文对其中“解放后被关押,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这一句也算是有了比较详细的交代。这一句实际引自与张露薇同学和共事过的革命作家马加对马蹄疾的讲述(参见马蹄疾的《张露薇其人其事》),房向东的《谁踢了一脚:鲁迅与右翼文人》等也从此说。

而经过考证,张文华最后还是从山西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廊坊妹妹家落脚,但是最后去世还是在北京。

走笔至此,笔者虽然经过史料爬梳、实地走访等,对张文华这位翻译史上的“失踪者”的后期经历有了一定了解,但只是个开始,还有深度挖掘的必要。

这里只说一句:张文华当年攻击鲁迅和茅盾,曾被鲁迅先生讥为“张英雄”;他的若干历史问题也已有定论。不过,在当年的翻译组成员中,张文华应是比较有文学成就的一个,其专业能力不应被埋没。

(摘自《北京青年报》     本文作者:叶新)

猜你喜欢
失踪者清河文华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法律史评论(2020年2期)2020-04-13 05:56:44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少先队活动(2018年7期)2018-12-29 12:27:54
填 数
陈文华
宝藏(2018年6期)2018-07-10 02:26:36
倪文华 作品
小精豆爆笑校园
儿童时代(2017年16期)2017-02-15 22:02:47
谁是凶手
寻觅失踪者
放风筝
东方娃娃(2004年3期)2004-07-20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