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彬 张雅诗
金庸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为洪七公烹制“二十四桥明月夜”“君子好逑湯”等美食,诱得洪七公对郭靖倾囊相授“降龙十八掌”。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菜式能在现实中呈现吗?在香港,当美食遇上武侠,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18年6月的一天,香港中华厨艺学院,厨师和学员们正在烹制“射雕英雄宴”。“《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是个出名的美食家,一生追求味蕾享受,女主角黄蓉聪明灵巧,厨艺了得,活活就是一位厨神,所以这部小说对美食的描写较多,也为香港餐饮界所关注。”中华厨艺学院中式餐饮及营运课程经理刘惠平说。
现场几位厨师和学员正烹制“二十四桥明月夜”,这是小说中黄蓉为洪七公精心烹制的一碟豆腐菜式。厨师先在全只干火腿上挖出24个圆孔,再将豆腐削成24个小球并放入圆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熟,让火腿鲜味融入豆腐中,吃时火腿弃之不食。另几位厨师正在制作“君子好逑汤”,大家按照小说中的描写,用菠菜打成汤,再放上酿入雀肉的去核樱桃,映衬着鲜嫩的竹笋丁,红白绿三色辉映。在小说中,黄蓉对洪七公讲,竹解心虚,乃是君子,莲花又是花中君子,《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这汤叫“好逑汤”。
当天的“射雕英雄宴”共8道菜式,以上两道将《射雕英雄传》中所描述的做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其余6道菜式灵感均取自小说,并加以变化而成,分别取名:“东西南北中神通”“矫若游龙五珍脍”
“七公荷香叫化鸡”“岁寒三友聚一堂”“鸳鸯锦帕欲双飞”“桃红玉露兰香卷”。
查传倜是查良镛先生的儿子,也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和食评作者。据他回忆,父亲当年是位报人,每晚回家都是凌晨两三点,经常吃冷泡饭,能够写出很多奇思妙想的美食主要得益于他读了很多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精髓。“比如‘二十四桥明月夜这道菜,火腿味浓、豆腐味淡,一荤一素、一浓一淡,两极融入在一起,阴阳协调,雅俗共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漫画家李志清曾为《射雕英雄传》画过插图,并画过“二十四桥明月夜”和“君子好逑汤”等美食。他表示,当时看到武侠小说中对食物的描写,眼前立即出现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画面。“武侠小说的世界包罗万象,作者的功力令美食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元素。我的漫画,主要从金庸小说而来,画美食,要令观者觉得垂涎三尺。”
刘惠平介绍,“射雕英雄宴”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镛记酒家和美食家蔡澜先生共同研发菜单,目前香港共有4家机构做过“射雕英雄宴”。中华厨艺学院团队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筹备才烹制出“射雕英雄宴”。
“矫若游龙五珍脍”是中华厨艺学院研发的一道菜。中华厨艺学院总教导员陈启汉说:“小说中洪七公很喜欢吃这道菜,但这道菜连黄蓉都不会做,因为只有在皇宫里面才能吃得到。后来他再想吃的时候,就只能偷偷溜进皇宫里,偷吃皇帝的菜。”师傅们首先学习“脍”的烹调方法,然后再构思每一个细节。“我们去找一些有关宋朝饮食的书籍,了解当时流行哪些菜肴以及当中的烹调方法,然后跟着去做。”
除了菜式本身,宴席的菜谱、摆位设计也引入了小说特色,比如座位按照南帝、北丐、东邪、西毒和中神通来摆放;菜谱设计成蓝色的类似武林秘籍的小册子;餐桌上放着“降龙十八掌”招式纪念品。
2017年,中华厨艺学院受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布鲁塞尔经济贸易办事处邀请,首次将《射雕英雄传》中出现的传奇菜式在欧洲呈现,获得宾客一致赞赏。
曾担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认为,把美食和文化共冶一炉,是香港一项颇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刘惠平感慨道,武侠和厨艺是相通的,学厨艺就像去少林寺学功夫,要练好基本功,提升厨艺和厨德。基本功扎实,才能创新烹调方法。香港人聪明地将各种外来文化融入本地文化中,融合中西佳肴,成就了今天的国际美食之都。
(摘自商务印书馆《香港故事:五十个独特视角讲述“百变”香港》 主编:闵捷 本文作者:李滨彬 张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