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

2021-10-21 17:55:23贺雪峰
现代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村庄农民农村

城市化导致农村人、财、物快速流出,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城市化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将过去相对封闭的村庄边界打破,保持了千年稳定的村庄秩序以及农民的价值世界发生改变,由此也造成了各种文化失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骤然加快,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就由2000年的36%上升到2016年的57%。未来20年将是中国继续高速城市化的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因此就不重要,因为即使中国城市化率达到75%,仍然会有4亿~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且,农村实际上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中央已经连续十多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每年财政支农资金也达上万亿元。

当前建设乡村的重点在哪里?这涉及如何对乡村建设进行定位,以及如何理解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中国未来30年乡村建设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应当集中到以乡村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上来。

农村经济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乡村建设时,梁漱溟先生认为当时中国主要的问题是文化失调,要救中国就必须救农村,而救农村的根本办法是解决农村文化失调与破产的问题。实践证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道路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是没有彻底的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传统中国农村很难为中国现代化提供足够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现代化必然要求工业化,尤其是要发展城市机器大工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农业立国根本不可能行得通。

当前中国的发展主要靠城市(包括沿海城市带的农村地区),从经济增长上看,农业所能起到的作用比较小(当然不是说农业就不重要,农业是基础,粮食安全问题是大问题),农村只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这种背景下,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是经济目标。

进入21世纪,国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收入机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在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体系之后,城市获利机会向农民开放,所有农民都可以进城获取这些获利机会,可以依据自己家庭状况进行理性决策,农民不再只是农民,他们并不是只能从农村获取收益。正是良好的制度建设和开放的市场机会让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快速下降。同时,国家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量国家财政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道路、水利建设以及土地整治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以新农合和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也使农民有了更强的应对风险能力。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机械化快速推进。2016年我国主要作物耕种收运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65%,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75%,机械化不仅大大减轻了农业生产的辛苦程度,而且配合各种轻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大幅度减少了农业生产所费劳力——在一般农业型地区,农忙时间可能只需要2~3个月,其余时间都是农闲,老年人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只有进入21世纪的这十多年时间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生产生活条件最好、社会保障最健全的时期,中国绝大多数农民正是在这个时期才第一次真正彻底地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肩挑人扛的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当前中国农民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是,正如我们在媒体上常可以看到的,以及各种返乡人士所观察到的,当前中国农村绝对不是完美、没有任何问题的,而是问题多多。这些问题表现出来林林总总,如人情泛滥、彩礼横行、无序竞争、道德崩塌、老年人自杀率升高、高离婚率、非理性消费、“刁民”崛起等等,概括起来就是农村出现了社会失序、文化失调。

农村之所以重要,在于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收入和社会生活的保底。农民的进退选择权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和最基本的缓冲空间,也是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的前提。农村目前仍然具有留住农民的拉力,而城市目前仍然具有难以容纳进城人口的推力,这一拉一推之间高水平均衡,为中国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了巨大缓冲空间,使其可以保持一般发展中国家所缺少的“发展中的稳定”。

因而,当前农村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文化方面,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点。

造成文化诸弊的原因

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由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转向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是文化的失调。

造成当前农村文化诸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社会向现代的相对开放的社会转变中出现的不适应。

数千年来,中国农村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的最典型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村庄人口比较稳定,村民基本上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二是村民主要收入来自村庄尤其来自土地。农民在村庄土地上劳作,从中获得收成,并生活于这块祖祖辈辈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人民公社时期,虽然新中国在农村进行了从土地制度到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全方位改造,普及了新式教育,推行了男女平等反传统的文化,使新中国的农村与传统时期的农村有了极大差异,但即使如此,村庄社会相对封闭和稳定的格局也未改变,农民仍然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于其中的村庄里,并且主要是从土地上获取收成。甚至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在村莊中生产生活,村庄保持了超级的稳定与封闭。

真正的改变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进入快车道。保持了千年的超级稳定的封闭村庄社会,终于第一次发生巨变。因为农村人财物的流出以及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进城以及农村精英进城,使农村社会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村庄中的道德惩罚失去了约束效能。之前通过边缘化村庄中的违规者从而保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机制,也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获利机会也被部分村庄精英所捕获。在都是仅依靠农村有限的土地来获取收入的情况下,农民家庭之间的收入往往相差不大,农户家庭收入的差距更多只是来自家庭生产周期的表现,即当家庭劳动力多时,家庭收入就高;家庭消费人口多时,家庭经济条件就不好。尤其是在新中国实行土改以后,农户之间的收入差异更小。分田到户也是按人口分田的,在同一个村庄,农户都有相差不多的人均耕地,也都在土地上有相差不多的收入。相对平均的收入水平使得农户之间不会有不理性的面子消费竞争。也正是数十年相对平均的收入为所有农户埋下了“谁也不会比谁差”的面子竞争动力。

分田到户以后,尤其是进入世纪之交,越来越多农户从市场上获得收入,农户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这些富裕起来的人引领消费,从而激发了那些仍然未富裕农户的追赶。正是苦苦的外在消费水平的追赶,让很多农户都陷入到人为制造的社会竞争的灾难之中。农民收入的快速分化与新中国建立以来村庄社会收入水平相对平均下形成的平等意识,加剧了当前农村社会中竞争的不理性。诸如农村人情、建房、买车等消费,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出于实际需要,而是竞争的需要。有钱人消费水平提高了,在村庄社会中就形成示范,村庄总体消费水平就水涨船高,仅依靠有限的农业收入是不可能赶得上消费潮流的,农户因此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来源。

消费主义的侵蚀也是构成当前农村诸多文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具有必然性。机器化大生产必须有更加现代的消费,也正是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有更强的增加收入的动力。问题在于,对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对缺少收入的老年人来讲,消费水平高而收入比较低。且消费主义越来越以消费水平来衡量人的价值,广告和时尚成为消费主义的开路先锋。

构成当前农村文化失调的主要内容则是价值方面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实现是有本质差异的。传统农村社会中,个人本体性价值是隶属于家庭以及宗族的,传宗接代成为农民的宗旨。新中国不仅要建设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而且要建设现代文明国家,其中核心是接受现代性叙事。国家权力直接介入到每个个体,以前横亘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宗族组织被扫荡,每个个体从地方性社会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国家。到2000年前后,育龄人口不只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且几乎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了现代教育,具有了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对应相匹配的新活法也在不断涌现。这样一种价值观的转换及由此产生的彷徨与混乱,就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失调各方面不良表现的基础。

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

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治标,即缓解当前乡村文化失调所引发的各种弊病。这些问题难以根治,却可以缓解。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多在城市,农村物质性条件大幅度改善的情况下,缓解问题的乡村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只有当中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中华文明已经复兴之时,才有条件真正进行治本的乡村文化建设。大致说来,有以下5个方面可以进行建设:

1.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

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建设对冲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村缺少收入条件的农村群体的破坏性影响。

2.移风易俗

当前农村出现的各种恶俗风气,尤其是各种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与攀比之风,严重破坏了农村秩序,恶化了农村文化环境,影响了农民的关系,国家应当给予引导,通过倡导移风易俗,甚至通过一些“软法”,来限制地方恶俗,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地方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当然不是非得一刀切、事事都靠国家权力的强制,而要注重倡导,其中包括对党员干部更加严格的纪律约束。移风易俗的经验和办法很多,中国农村范围很大,不同农村情况差异很大,地方政府的倡导必须有针对性。

3.村庄政治动员

地方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对于抑制农村出现的各种农民深受其害的消费攀比、铺张浪费,是可以起一定作用的。一些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红白事理事会,倡导仪式简办,限制酒席数量和档次,限制人情礼金数额,在实践中大受好评。关键的是,农民自己是铺张浪费的受害者,只有通过村庄政治动员,让农民组织起来,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更有力量解决铺张浪费的问题。

4.闲暇时间安排

当前农村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农民有大量闲暇时间,如果能将闲暇时间高质量地利用起来,将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精巧的工分制,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建设,从而在很短时间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民的素质,最典型的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在短短二十多年就将中国耕地可灌溉面积由18%提高到46%,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当前农村社会,农民大量闲暇时间不仅未被利用来进行生产,而且往往被低俗、无意义甚至不健康的活动充塞。如果能够通过文化建设让农民的閑暇生活变得充实、健康、有品位,甚至可以组织起来通过以工代赈等办法清洁家园、建设家园,就会赋予农民闲暇以更高品质,农民在农村的生活也会更加惬意、更有品位,纵使收入没有提高,却可以切切实实增加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当前全国各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老年人协会、老年互助金融、老年大学、广场舞、腰鼓队、红白事理事会、农村棋牌协会、宗亲会、乡贤理事会、五老会、图书室、文体比赛、老年合唱队、健康讲习班、健走队、健康大讲堂、摄影协会、旅游团等等,都是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

5.农民互助

还可以让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农民互帮互助。当前市场条件相当健全,中青年劳动力几乎都会进城去获取市场机会;农村老年人缺少在市场中获利的机会,所以他们多会留村。如果能将农村低龄老年人组织起来照看高龄老年人,并获得由地方政府背书的“老年照顾券”,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闲暇形成互帮互助,由此缓解农村老年人的问题。

以上这些文化建设活动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但可以为农民提供缓解文化破产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应对生活困难的诸多手段,从而使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仍然有品质相对好的生活,让农村可以继续发挥稳定器与蓄水池作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再过二三十年,随着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则以治标为主的农村文化建设就可能进入到另外一个以治本为主的阶段。那个时候,农村生活将变得品质更高。

(摘自东方出版社《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作者:贺雪峰)

猜你喜欢
村庄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我的小村庄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村庄在哪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村庄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