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我迫切希望发挥自己所长,改变中国的通信现状。这个想法从我走上科研路起,就没改变过。”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下简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新生说。
从2G到3G、4G、5G,在推动信息技术迭代的征程上,季新生始终没有缺席,为国家通信网络筑起牢固的安全盾牌。2020年,季新生因在通信网络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1988年,当得知研究所要招一个数学基础好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从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本已考上原空军气象学院研究生的季新生在父亲的支持下,转学来到河南郑州。
“部队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季新生回忆道,这个选择做得非常仓促,总共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下了决定。许多年后,季新生依然清晰地记得,当他推开研究所机房大门的那一刻,满满几个房间的机架上几万支电子管闪耀着色彩缤纷的光。
当时的季新生不知道,他将要加入的团队正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翅高飞,却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缚住了“翅膀”,作为现代化标志之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得并不充分。为国家经济发展、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同样是保家卫国的生死之战。季新生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研究所所长邬江兴临危受命,挂帅出征。
他们要攻下的第一个高地,是研制大型程控交换机——“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下简称“04机”)。这是个高技术、高门槛的任务,一般需要花费数亿美元,而当时季新生所在团队的经费远不足以支撑此项研制工作。
“搞这类高难度科研,如同打大仗、打硬仗。没有硬骨头要啃,难显军人本色。”季新生对邬江兴的话深表认同。
当时刚刚硕士毕业留校的季新生,承担起了“04机”营业厅业务的软件设计任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计算话单、打印话单。
3个月后,团队人员发生变化,“04机”整体软件框架也发生了调整。在经过基本的考察和小任务的磨炼后,邬江兴让季新生独自把“04机”系统计费软件的开发工作承担起来。从“小跟班”到在项目中独当一面,年轻的季新生深感责任重大。
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工业和信息化巡礼——辉煌与成就活动中,“04机”与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轮等一起,被评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28项“第一”的工业成就。
对于邬江兴当年的这份信任,现在每每谈起,季新生都有些“后怕”——对困难估计不足。“也许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才是科研工作中最不能缺少的吧。”季新生说。
2015年,季新生获国家信息技术科研“一等功”,荣光的背后,是不断创新的自励与无数次迎难攻坚。“要把走新路、试新招当成一种习惯,不走跟在他人后面轻轻松松仿制的道路。”季新生说。
“科学家最大的悲哀是后继无人、事业断线。”一直以来,这句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至理名言刻在季新生的心底。“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有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才能让科技的大树硕果满枝。”他说。
在2021年6月的师生聚会上,季新生半开玩笑地说:“我已经53岁了,以后就不能说自己是青年专家了,要转战新的战线喽!”
季新生深知,要想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就必须建立一支不断进取的科研团队。他特别善于给团队的年轻人压担子,处处为年轻人搭舞台,创造一切机会,要求他们要具备“自编”“自导”“自演”的本领和能力。
在季新生的团队里,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不以学历论高下,也不拿职称高低分三六九等,只以科学精神、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工程技术成就论英雄。季新生延续了邬江兴的做法,提倡“得理不让人”。“头脑风暴”一旦搞起来,大家就会热火朝天地争论起来。
“学术争鸣不仅能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能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相互间的激烈交锋往往能为解决疑难问题打开新思路。”季新生如是说。
如今,说起自己的团队,季新生由衷地感到自豪。这里既有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有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他们是自己思想最迅速的执行者,又是自己灵感的激发者。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现在,许多团队成员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带头人和国家“2011计划”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移动通信安全方向的首席科学家,季新生目前主要致力于开展具备内生安全能力的5G网络架构研究,期望能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安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