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栋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陕西 咸阳 713800)
排水沟道是灌区农田泄洪、排水的重要系统,其功能发挥是保证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基础[1]。在我国的北方寒区,干湿和冻融循环会对灌区排水沟道的稳定性造成显著影响,特别是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沟道岸坡崩坍破坏,会造成其排水和行洪能力大幅降低,严重影响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对北方寒区的灌区而言,必须要重视排水沟道建设,对其采取科学有效的砌护加固措施,提高其使用年限,保证其排水功能的正常发挥[2]。针对排水沟道的固坡技术有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是柳桩草护坡(木桩草土护坡)、干砌石护坡、宾格石笼护坡、浆砌石护坡,以及土工袋护坡等几种[3-4],这些固坡技术方案各有优劣,同时也有不同的工程适用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坡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和价值。某灌区地势低洼,夏季多短时强降雨,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由于灌区的排水沟道建成多年且没有有效维护,岸坡破坏和淤积情况比较严重。基于此,计划对主要的排水沟道进行清淤和砌护,提高其排水能力。以此次整治工程为背景,利用现场试验的方式对4种不同的砌护技术方案进行对比研究,为寒区冻融条件下的排水沟道砌护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研究中选择灌区的2#排水沟道作为试验区,该段沟道大致为东西走向,长度约800 m,损毁淤积情况比较严重。试验现场地质调查发现,试验区的表层主要是灌淤土,厚度为60~80 cm,以下为轻壤和中壤土,厚度为80~200 cm,其下部为厚度不等的流沙层,是造成沟道岸坡崩坍破坏的重要诱因。
研究过程中结合试验区的实际情况、排水沟道的砌护要求以及工程成本的可承担性,选择四种护坡方式进行试验,分别为木桩草土护坡、干砌石护坡、宾格石笼护坡以及土工袋护坡。每种护坡方式设计长度为20 m的试验段,整个试验段的长度为80 m,具体的试验方案和参数如下。
方案1:木桩草土护坡。该方案使用的材料为木桩、竹片以及稻草。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开挖疏浚完毕的沟道底部打入长1.8 m的木桩,其间距设计为30 cm,木桩和岸坡坡脚的距离为50 cm。将竹片截为长度60 cm的小段,并铺设在木桩顶部以下50cm的部位,其搭接长度为15 cm。将稻草捆成长50 cm、宽30 cm的把,作为砌护结构的垫层[5]。
方案2:干砌石护坡。该方案的主要材料是片石。在施工过程中,首先按照1∶2的坡度整治好排水沟道,并在岸坡上铺设厚度为20 cm的素土垫层,然后在整治好的排水沟道岸坡上铺设一层土工布,以起到反滤作用。然后利用片石对岸坡进行砌护。为了提高砌护结构的稳定性,在砌护完成的岸坡坡脚部位设置石笼大脚,规格为50 cm×100 cm×100 cm[6]。
方案3:格宾石笼护坡。该护坡方案的工程设计与干砌石护坡类似,不同的是利用格宾石笼代替片石[7]。
方案4:土工袋护坡。该方案使用的材料为木桩、竹片以及土工袋。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开挖疏浚完毕的沟道底部打入长2.0 m的木桩,其间距设计为40 cm,木桩和岸坡坡脚的距离为50 cm。将竹片截为长度60 cm的小段,并铺设在木桩顶部以下50 cm的部位,其搭接长度为15 cm。在木桩后铺砌宽度70 cm、高度15 cm的3层土工袋,形成木桩支挡土工袋基础。在铺设完成之后,利用素土填筑土工袋和岸坡之间的孔隙并夯实,相邻的土工袋之间利用联结扣进行搭接[8]。
为了对比不同砌护方案的砌护效果,在试验段施工完毕之后进行位移监测,监测仪器为位移计。利用监测结果,判断试验段的稳定性以及位移变形的特点。在监测过程中,各试验段的北坡和南坡同时进行监测,监测断面选择各个方案试验段的中部。在位移计安装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各个监测断面的砌护面上竖直打孔。在每个孔内距离沟道底部40 cm和120 cm两个部位安装两个多点位移计。为了了解冻融环境下边坡位移的特点,监测时段为2019年11月20日—2021年2月13日,历时480 d,中间经历两个冻融期。在试验期间每30 d观察记录一次试验数据。
试验中根据排水沟道北坡的试验数据,绘制出40 cm和120 cm两个不同高度监测点位的位移变化曲线,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可知,在所有四种不同的砌护方式下,位移量均呈现出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位移量明显增大的时段均为冬季。由此可见,冻融作用是位移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从两个不同点位的位移量试验数据来看,120 cm部位的位移量监测结果明显偏大,这说明砌护结构越靠近地表,其受冻融作用的影响就越大。从不同砌护方案的试验数据来看,位移变化最小的为土工袋砌护方案,而其余三种方案的位移量不仅波动性较大,试验后期的位移量也显著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三种方案缺乏足够的抗冻融能力,因此在冻融作用下会产生明显的结构劣化现象。而土工袋本身受到其特殊性能的影响,可以对土体产生比较明显的约束作用,使砌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提升,因此加固作用更好。
图1 北坡40 cm部位位移量变化曲线
图2 北坡120 cm部位位移量变化曲线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获得不同砌护方案下北坡的位移变形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方案4,也就是土工袋砌护方案的位移量明显偏小,其余3种方案的位移量比较接近且相对偏大。从具体的数值来看,方案4的40 cm测点部位位移量均值为2.53 mm,较方案1、方案2和方案3 分别减小了约47.5%、42.0%和49.1%;120 cm 测点部位位移量均值为9.39 mm,较方案1、方案2和方案3分别减小了约43.1%、31.0%和31.0%。由此可见,土工袋砌护方案对控制变形的效果更好。
表1 不同方案北坡变形量均值 mm
试验中根据排水沟道南坡的试验数据,绘制出40 cm和120 cm两个不同高度监测点位的位移变化曲线,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可知,在所有四种不同的砌护方式下,其位移量的变化特征与北坡基本相同,均呈现出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位移量明显增大的时段均为冬季。从不同砌护方案的位移量试验数据来看,位移变化最小的为土工袋砌护方案,而其余三种方案的位移量不仅波动性较大,试验后期的位移量也显著增大。造成上述变化特点的原因与北坡基本相同。
图3 南坡40 cm部位位移量变化曲线
图4 南坡120 cm部位位移量变化曲线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获得不同砌护方案下南坡的位移变形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方案4,也就是土工袋砌护方案的位移量明显偏小,其余3种方案的位移量比较接近且相对偏大。从具体的数值来看,方案4的40 cm测点部位位移量均值为2.25 mm,较方案1、方案2和方案3 分别减小了约48.6%、42.2%和50.2%;120 cm 测点部位位移量均值为8.87 mm,较方案1、方案2和方案3分别减小了约47.8%、41.5%和49.4%。由此可见,土工袋砌护方案对控制变形的效果更好。
表2 不同方案南坡变形量均值 mm
土工袋砌护与其他各种排水沟道砌护技术方案相比,可以有效控制冻融环境下的砌护结构变形,砌护效果良好,可以有效解决寒区冻融环境下的排水沟道岸坡崩坍破坏问题。另一方面,与传统的衬砌混凝土结构相比,土工袋砌护具有典型的柔性砌护特点,可以保证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土工袋还具有良好的透水不透浆性能,可以有效避免渗透和管涌破坏。在土工袋内部充填弃土之后,会增加张力并反作用于土体,对边坡的土体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此外,新型土工袋具有良好的抗化学腐蚀、防紫外线性能,可正常使用10年以上,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因此,土工袋砌护农田排水沟道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可以在排水沟道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