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盼盼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农村局 药材站,甘肃 通渭 743300)
近年来,藜麦种植作为一项新兴农业产业已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2016年,通渭县把藜麦种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富民产业引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引进的品种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藜麦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设置了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通渭县旱地栽培的抗倒伏、籽粒较大、中熟、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块选择在通渭县马营镇赤砂村的山地梯田,位于东经104°55′14.2″、北纬35°14′06.9″,海拔2151 m,土壤肥力中等,土层深厚,蓄水力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多风多雾,无霜期120 d左右,年降雨量400 mm左右,年蒸发量1380 mm,年平均气温3.2℃,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 h,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是中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典型地域。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供试藜麦品种共7个:陇藜1号(CK)、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福建1号、福建2号、青海1号。供试地膜为幅宽120 cm、厚度0.01 mm的黑色地膜。供试肥料为通渭县振兴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N∶P∶K各15%)马铃薯复合肥。
本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排列,小区面积为4.8 m×8 m=38.4 m2,每个小区之间留有50 cm的小区走道。采用全膜平铺栽培,两膜之间不留空隙,并用湿土压实,膜面每隔2米打1个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每膜上种植3行,行距50 cm,株距30 cm,每穴5~8粒种子,苗长到3~5 cm左右开始第一次锄草并进行间苗,间苗时应把长势旺的苗子留下,拔掉弱苗、病苗。每穴留2株苗。苗长到10 cm左右开始第二次锄草并进行定苗,定苗时应把长势旺的苗子留下,每穴留1株苗。种植密度为66690株/hm2。各处理施肥水平相同,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优质农家肥30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全生长期不再追肥。播种时间为5月12日。
测定不同品种藜麦生育时期:记载播期、出苗期、显序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日期,计算生育期。
测定不同品种藜麦产量:藜麦成熟后每个处理采收10株测产,计算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的7个藜麦品种中,陇藜3号和陇藜4号生育期较短,分别为111 d和118 d;青海1号和陇藜1号(CK)次之,分别为128 d和135 d;陇藜2号、福建2号和福建1号生育期较长,分别为150 d、151 d和156 d。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的7个藜麦品种中,陇藜1号(CK)产量最高,为2963.5 kg/hm2;陇藜4号和陇藜3号次之,分别为2229.5 kg/hm2和1829.5 kg/hm2;陇藜2号、青海1号、福建1号、福建2号产量较低,分别为1482.5 kg/hm2、1447 kg/hm2、1295.5 kg/hm2、1149 kg/hm2。
表2 不同品种对藜麦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藜麦品种从生育期来看,生育期120~140 d的品种青海1号和陇藜1号(CK)适合在通渭县的川暖区域种植,生育期小于120 d的品种陇藜3号和陇藜4号适合在通渭县的高寒区域种植,而生育期大于150 d的品种陇藜2号、福建1号、福建2号不适合在通渭县种植,原因是生育期太长,而通渭县的早霜比较早,不能完全成熟。从测产结果来看,陇藜1号(CK)折合产量表现最高,为2963.5 kg/hm2;其次是陇藜4号,折合产量2229.5 kg/hm2;排名第三的是陇藜3号,折合产量1829.5 kg/hm2,其余品种折合产量均低于1500 kg/hm2。因此,陇藜1号适合通渭县川暖区域推广种植,而陇藜3号和陇藜4号适合通渭县的高寒区域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不适宜通渭县推广种植;青海1号虽适合在通渭县的川暖区域种植,但产量太低,其余品种不适合通渭县气候,且产量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