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佐萍 祝 翠 杨 群 苟澜华 杨 单 叶泽文 刘红英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与心理上剧烈变化,父母期望高,学习压力大,激烈的竞争,使不少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而非自杀性自伤 (NSSI) 行为则为中学生最常采用的自我伤害方式来缓解压力,它是指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心理痛苦而进行的、有意的、影响自身的、低致命的身体伤害,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如碰伤、割伤、撕咬、抓伤等[1]。据研究报道,青少年NSSI与一系列的精神疾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风险[2]。研究者之前一直把NSSI看作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症状,但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NSSI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说明NSSI是一个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不仅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而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1 635平方千米,以农业为主,交通方便,成年人外出打工者较多,儿童青少年留守、寄宿等情况较多。本研究对6 936名中学生进行NSSI行为因素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中学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早期干预,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信息。
1.1 样本量计算 2020年10月27日~11月1 日以营山县在校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韩阿珠等[3]对中国大陆中学生NSSI流行特征进行研究时发现其检出率在5.4%~44.3%之间,按分层整群抽样计算公式,将本次中学生检测率预估40%,估算本次调查需要的最小样本量。按公式:
其中检出率p=40%,容许误差δ=0.3×10%=0.03,分层抽样设计效率deff=0.8,α=0.05,计算每层需要的样本数820名,再考虑到20%的无应答,7所学校共需要调查820×7÷(1-0.2)= 7 175名,按照高中生、初中生1∶1进行分配,根据所分配的样本量及学校规模选择4所初中学校和3所高中学校,具体分配如下:初中部学校人员分配(营山化育中学2 000名、回龙中学500名、 星火中学500名、小桥中学500名);高中部学校人员分配(营山二中1 375名、营山高级职业高中1 200名,营山中学1 200名)。按照选择的学校,不同年级分别抽查,纳入标准:(1)年龄12~17岁;(2)有足够的视觉和听觉分辨力接受心理学测试;(3)所有在校中学生。 排除标准:(1)已休学学生;(2)不同意参加本调查者。所有调查对象均经知情同意后接受调查。
1.2 方法
1.2.1 抽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县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青少年NSSI行为调查小组,调查员分别由医院项目小组成员与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组成,由医院专业医师对调查员进行统一标准培训,包括调查项目目的、意义、具体内容和调查现场的注意事项。调查开始前由班主任将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保密原则向调查对象简单介绍,消除疑虑,获得调查对象的合作,利用问卷星进行无记名答题。在营山县7所中学共发放调查问卷7 175份,回收有效问卷6 936份,问卷有效率96.67%。
1.2.2 调查问卷
1.2.2.1 个人信息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寄宿情况、户籍、不良习惯、睡眠时间、学习成绩、每天体育锻炼情况。
1.2.2.2 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是否打工、家庭结构、与谁同住、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与父母关系、童年是否受到虐待、家庭幸福情况。
1.2.2.3 学校、社会情况 包括在学校您有多少个亲密伙伴、对学校是否喜爱、与同学的关系,是否受到老师批评及社会支持情况。
1.2.2.4 青少年NSSI行为调查 使用由郑莺编制、冯玉[4]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了解NSSI行为发生情况,共有18个条款,分两个维度进行,即了解自伤的方式和严重程度,其中自伤行为频次的评估为0次、1次、2~4次、5次以上四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分、1分、2分、3分;对身体伤害程度的评估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问卷信效度较好,相关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数据库,SAS 9.3完成数据分析。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分别以年级分布、家庭幸福、每天体育锻炼情况、寄宿情况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OR(95%CI)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对象共有7 158名,有效问卷6 936份,有效率96.9 %。高中生3 719名(52.62%),初中生3 217名(46.38%);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5岁;男生3 742名(53.93%),女生3 194名(46.05%)。所有调查对象均不涉及个人信息。
2.2 NSSI发生情况 6 936名调查对象中检出NSSI行为者2 495名,发生率35.97%;高中生1 456 名(39.15%),初中生1 039名(32.29%);男生 1 352名(36.13%),女生1 143名(36.79%);农村997名(37.74%),乡镇273名(36.6%),城镇1 225名(34.53%)。
2.3 NSSI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2.3.1.1 中学生NSSI与个人情况因素 不同年级、寄宿情况、居住地、体育锻炼时间的中学生NSS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NSSI发生率高于初中生(χ2=35.173,P<0.001);寄宿学生NSSI发生率高于不寄宿学生 (χ2=14.361,P=0.0008);居住地农村的学生NSSI发生率高于城镇学生 (χ2=6.916,P=0.032);体育锻炼时间越长NSSI发生率越低(χ2=5.001,P=0.033)。见表1。
表1 中学生NSSI与个人情况因素的关系[n(%)]
2.3.1.2 中学生NSSI与家庭因素 在家庭幸福情况分组中中学生NSSI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中学生NSSI与家庭情况因素的关系
续表2
2.3.1.3 中学生NSSI与学校因素 不同对学校喜爱程度的中学生NS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中学生NSSI与学校情况因素的关系
续表3
2.3.2 中学生NSSI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NSSI为因变量,以年级分布、家庭幸福度、寄宿情况、体育锻炼时间等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比初中生发生NSSI的风险高,且家庭幸福感越低,NSSI发生率越高,相对风险分别增长1.366倍和1.071倍。而住宿在家里的学生比长期在学校住宿的学生NSSI发生率低,与此同时,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NSSI发生率明显降低。见表4。
表4 中学生NS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青少年的健康不仅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与未来,但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尤其是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者通过对研究对象采用匿名自填NSSI行为问卷的方法,发现波兰、英国、瑞典青少年NSSI发生率分别为19.5%[5]、18.8%[6]、17.1%[7],而国内学者近年对中学生最近一年的自伤行为调查显示报告率在5.4%~44.3%之间[3]。由于NSSI行为的标准未统一,研究的对象存在差异,各个国家NSSI也各有不同,但近几年国内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率增长趋势高于国外。因此加强青少年NSSI防治,降低NSSI发生率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营山县中学生NSSI发生率为35.97%,与崔莹莹等[8]深圳市中学生过去一年NSSI行为发生率34.7%接近,高于顾璇等[9]32.4%的研究结果,安徽省中学生NSSI发生率27.4%[10],王蕾等[11]对大连市初中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曾有NSSI的检出率为5.4%,梁素改等[12]研究显示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学生NSSI检出率23.18%。可能的原因是地域文化、经济的差异。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具有不同性别、不良习惯(吸烟、饮酒)、睡眠时间、学习成绩的中学生NSS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调查研究显示结果不一致。营山县中学生NSSI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提示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对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中学生NSSI识别、早期干预体系极为重要。
本调查研究显示,高中生比初中生NSSI发生率高,高中生NSSI发生率39.15 %,初中生NSSI发生率32.29%(P<0.05)。胡旺等[13]对江西省中学生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初中生NSSI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崔莹莹等[8]对深圳市研究调查显示,初中生NSSI行为发生率高于高中生,可能与人口比例不一致、心理资源缺乏有关。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NSSI发生是初中生1.366倍,可能与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调节不平衡,精神压力得不到正确释放等因素有关。据有关研究报道,青少年在学校遇到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过大及老师的批评等都可能导致NSSI行为。提示学校应密切关注高中生群体心理行为变化,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做好自伤及自杀相关知识宣教,客观全面地认识自伤和自杀行为,防止或减少自伤行为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自伤事件的发生[14]。
本研究显示,在学校寄宿为中学生发生NSSI的危险因素,住校寄宿学生NSSI发生率高于非寄宿学生,与杨春燕等[15]调查结果不一致。但相关报道显示,大部分住校生存在焦虑现象,他们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缺乏家庭照顾,再加上学习压力,对学习、人际关系、住校生活存在焦虑,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激动,缺乏老师与家长的关心与指导,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很容易积压,不能及时疏导、解决,很容易采取NSSI行为来释放不良情绪。因此,学校应加强住校学生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本调查显示,家庭是否幸福影响NSSI行为发生,幸福感越高NSSI发生率越低,可能与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父母教训方式、父母的陪伴等因素有关,家庭幸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提示父母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其沟通、陪伴,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知的养成和自信的形成,更能促进青少心理健康[16,17]。
本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对NSSI发生有影响,每天锻炼时间延长,可以有效降低NSSI发生率。每天坚持锻炼60 min以上,NSSI发生率32.47%,每天锻炼30~60 min,NSSI发生率为34.52%,每天锻炼不足30 min,NSSI发生率为36.53% ,从不锻炼的NSSI发生率为37.35%。有研究表明[18],每天坚持体育活动的人,人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人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提示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从横断面角度进行现状调查,涉及的为表层内容,深入的部分还不够,如发病机制,各因素的关联性。对已研究的影响因素,无法进一步确定其因果关系。其次,研究中虽然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和生活习惯对NSSI的影响,但仍有可能存在其他混杂因素,因此,今后深入的分析仍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营山县中学生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因此早期预防和识别至关重要,预防中学生NSSI行为要采取科学有效决策,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个人的积极配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NSSI的认识,及时筛查、评估、干预,减少NSSI发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