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蓉峰,闫 芳,芦军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4 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颈椎病为常见临床疾病类型,即颈椎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当前,伴随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颈椎病临床发病率显著提高,且发病年龄段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颈椎病,即患者颈椎间盘、骨关节、椎体、肌肉、韧带和软骨等部位出现原发性亦或是继发性病变,致使其神经亦或是血管受刺激和压迫而丧失既有稳定性所引发的疾病[1]。诱发颈椎病的原因诸多且复杂,一般含括遗传因素、慢性劳损因素、长期伏案工作因素和结构退行性改变因素等等。在临床中,可将颈椎病细化成四种类型,即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疾病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如果仅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很难保证准确率,所以应选择科学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手段改善诊断几率。现阶段,影像学成为颈椎病临床诊断方法,即CT 与X线等等。然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同,诊断结果也有一定区别[2]。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颈椎病患者行X 线平片和CT 影像诊断效果十分有必要。
课题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随机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统计学比对,按照入院序号划分两组,对照组45 例,男25 例,女20例,年龄范围在35 岁~77 岁,中位年龄(52.24±1.27)岁,头痛眩晕7 例、心律失常9 例、恶心呕吐10 例、颈部肩部麻木性疼痛13 例、心悸6 例;实验组45 例,男23 例,女22 例,年龄范围在32 岁~78 岁,中位年龄(52.21±1.34)岁,头痛眩晕9例、心律失常10 例、恶心呕吐7 例、颈部肩部麻木性疼痛12例、心悸7 例。两组资料呈p>0.05,视为可比。
对照组应用X 线平片诊断,选择使用西门子数字X 线摄影机,拍摄患者颈椎双斜位、颈椎侧位与颈椎正位X 线片,并对其椎体、椎间隙、椎管、韧带、椎弓、棘突与横突等状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各部位的病变情况作出判断,并详细记录。实验组应用CT 影像诊断,选择使用飞利浦螺旋CT 扫描仪器,全方位扫描患者[3]。在扫描期间,患者需呈平卧体位,并扫描、检查患者的软组织窗和骨窗。具体的扫描范围应含括颈椎体的上缘与胸1 椎体等水平部位。扫描前,应将仪器电流设置成150mAs,将电压设置成120kV,而重建层的厚度则控制在1-5 毫米之间。在完成全部数据收集工作后即可重建数据,借助冠状和矢状多平面重建并处理所获得的数据[4]。
①比较分析两组检出率。②对患者特异性征象检出率进行评估。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 处理两组数据,P<0.05 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前者检出率与后者相比,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率(n/%)
实验组指标较之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实验组、对照组特异性征象检出率(n/%)
颈椎病的基本表现就是退行性的病理变化,而发病原因则是椎间骨质增生、颈椎长期处于劳损状态、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韧带增厚等等。在颈椎病发病后,患者颈椎动脉、神经根和颈椎脊髓等部位都会受压迫,进而出现功能性障碍[5]。此疾病症状多样化特征明显,特别是颈椎髓核突出/脱出明显,颈椎韧带增厚显著、椎管有狭窄或者是椎节松动亦或既有稳定性丧失、形成骨刺等等,均会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为此,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并合理采取治疗措施,可使患者预后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在颈椎病早期,患者很容易出现恶心、头晕和肩颈疼痛等表现,伴随病情进展而产生头痛与上肢麻木等症状,正是因为此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且典型型较差,和其他疾病混淆的几率较大[6]。为此,患者在进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也要联合影像学手段辅助诊断,以尽早确诊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引起严重后果。
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CT 与X 线平片影像学诊断方式的效果明显,可使准确率不断提高,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参考依据。而且,X 线平片和CT 影像学诊断均具有无创性特征,因而不会损害患者的身体。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但细节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使用的范围也存在差异,因而必须细致分析后选用诊断手段。
所谓X 线平片,即X 光片,需要使用电磁波照射人体后成像,准确率相对较高且价格经济实惠,临床操作也相对便捷,可将患者颈椎退行性变化清晰显示出来。但观察角度和拍摄方式存在紧密关联,临床检查颈椎病的时候,通常需要对患者颈椎的侧位片与正位片进行拍摄,也有部分医院会对患者颈椎双斜位进行拍摄[7]。而且,X 线平片辐射量在0.01-0.15 毫西弗特,其辐射量相对轻微,较之于CT 影像学诊断的辐射量(10-15 毫西弗特)更低。然而,X 线平片的缺点也相对明显,无法将患者软组织发生的病变呈现出来,也难以显现颈椎病患者的脊髓神经根变化情况。另外,X 线平片存在部分图像重叠的情况,很难观察细微结构,也无法对椎间盘膨出、髓核游离等状况加以观察,因而诊断效果受到一定制约。对于CT 诊断,则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和计算机技术存在直接关联。通过对CT 诊断方式的应用,能够借助超声波、X 线束与γ 射线等与灵敏度较高的探测器联合运用,划分患者某部位区块,实施细致化地断面检测[8]。此诊断方式可快速扫描,而且图像更加清晰,可直接检测患者侧隐窝与椎管大小,并对椎管狭窄的程度进行判断。
通过对X 线平片的运用,可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密度反映出来,特别是高密度、低密度,然而不具备量的概念。但CT 诊断则不同,可通过对灰度的运用将密度高低显示出来,并借助组织吸收X 线的系数对密度程度加以判断,进而实现量化效果。与X 线平片固定角度的拍摄比较,CT 诊断横断面的扫描更加细致,能够对病变的发现及其相对空间位置、数目和大小等进行可靠确定,特殊性价值显著。而且可对冠状面与矢状面层面图像加以重建,通过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病变的部位,使得病变定位更准确[9]。因而在颈椎病诊断方面,CT 更容易对病灶位置、深度与严重程度予以发现,进而增强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必要帮助,以增强临床疗效。
比较X 线平片和CT 诊断两种方式,前者的普及性更明显,同样也是临床诊断的首选形式。此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更高,而且价格可被患者接受,临床操作相对便捷,可观察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进而确定其骨质结构的变化。将其应用于颈椎曲度异常和椎间隙狭窄定位方面的价值要比CT 诊断更高。而CT 诊断则一般可在进阶诊断中应用,价格合理,同时可构建三维影像图,进而将微小病灶反映出来。与X 线平片相比,CT 诊断可将病变组织密度有效反映出来,并且在定位椎体后缘骨锥、骨性椎管狭窄以及钩突增生等方面的准确率更高。也就是说,临床诊断颈椎病,选择X 线片和CT 诊断方式一定要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用,通过联合运用,也可在互补作用下增强诊断效果。
在以上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CT 诊断方式,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可以说明,临床诊断颈椎疾病方面,CT 影像学诊断和X 线平片诊断均具有理想诊断效果,且各具优势。X 线平片一般为首选诊断方式,且准确率也相对较高,检查价格低廉。虽CT 影像学诊断的价格偏高。但可构建三维影像,能够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其检出率要比X线平片高。
总体来讲,对于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期间,X 线平片与CT 影像学的诊断方式各有优势,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但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进而为其后续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