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涛
(重庆交通大学 航空学院,重庆 40007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这些文件对高校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工作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形成新的发展动力[1-2]。
国外学者关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企业主导模式、校企并重模式、学校主导模式等,典型代表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契约合作”和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3-5]。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订单合作模式[6-8]、工学交替模式[9-12]、教学见习模式[13-18]、顶岗实习模式[19-22]等浅层次融合实践上,校企双方依然处于相互独立状态,缺乏深度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23-25]。
近些年,重庆正在加快航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航空产业集群。2009年,重庆将通用航空产业列为八大新兴产业之一。201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重庆基本建成集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飞行作业、教育培训、运行保障等为一体的百亿通用航空产业集群高地。2017年,《重庆市通用航空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鼓励市域内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大力培养飞行技术、适航、机务维修等专业人才。2018年,《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指出要推动轻型直升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打造航空发动机、飞机控制系统、航空材料等优势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制造产业。2019年,《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2019—2035年)》指出,2025年重庆江北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2035年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形成全球知名的多机场体系,成为引领内陆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通用航空相关本科专业较少,办学规模、质量和数量有限,重庆市仅有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开设了通用航空相关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随着国家“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重庆航空产业的迅猛发展,航空类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结合社会需求制定高素质通用航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航空工程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的历史使命。探索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及军民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面向通用航空产业,培养具备设计与研发、生产与制造、检测与维护、技术与管理等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满足重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需求,助推重庆乃至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用航空专业覆盖面广,所需基础知识多且杂,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求学生需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通航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培养过程中要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市场需求融入育人全过程,将岗位资格证考核融入育人过程等。
以适应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夯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育人核心,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以学习链(高校)、行政链(政府)、生产链(企业)、科技链(研究机构)和军民链(部队工厂)为外层螺旋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以“双师资高水平培养、三学堂探究式教学和四基地多维度实践”的三个平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创新创业化和国际化”的三化驱动,“通用航空、直升机、无人机的三维知识结构,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深度研究、素质养成的四步教学方法,课程模块化、教学情景化、实践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质综合化的五化创新人才”的三新突破,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理念、军民融合战略”三合支撑的“三三三三”内层“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由此形成通用航空专业内外双层闭环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和航空产业重大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外层螺旋+内层‘三三三三’”双层闭环协同培养模式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人才培养。以航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针对部分有行业准入资格的专业,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既可获得相关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也可申请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具备进入行业工作的基础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人才培养建设
“两向三育四线”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航空技术产业孵化园为载体,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见表2),构建“两向三育四线”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即“企业需求导向+学生发展导向”两向融会、“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育融合、“学工条线+教学条线+实践条线+工程条线”四线融通,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参与科技创新、参加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如图2所示。
表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建设
图2 “两向三育四线”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国际合作,进行本科学生“2+2”“3+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平台,强化国际化实习实践,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如表3所示。
表3 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
1. “双师资”高水平培养平台
Physicians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18 of 133 or 13.5%) in comparis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taff group (33 of 47 or 70.2%, P < 0.0001) and the nurses group (8 of 31 or 25.8%, P = 0.0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为主线,通过“引进+培养+聘用”的方式,组建“校内优秀教师+校外行业专家”的双师资队伍。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校外教师选聘和审核制度,采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支持教师出国留学和到航空院所实践锻炼;诚聘10余位业内顶尖专家担任校外教师。在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工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培养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师资的指导作用。
2.“三学堂”探究式教学平台
以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课程为抓手,搭建“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名家讲堂”的三向学堂,推行“小班授课、探究为主、聘请名师、对外开放、优质共享”的教学方式,形成探究式“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与学模式。
3.“四基地”多维度实践平台
依托航空学院、航空工程技术研究院、航空技术产业孵化园和航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四大平台,建立“航空类专业教学实验基地+航空工程技术研究院+绿色航空动力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部附件试验测试中心”的四模基地,形成多维度广联动协同育人的实践局面。构建“四个对接”的实践教学育人理念,即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实现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重点与能力提升对接、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对接,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1. “三维”知识结构的育人新体系
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工程应用为背景,以通用航空飞行器和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直升机和发动机维修与维护为重点,积极主动将飞行器的结构、原理、设计、制造、装配、成型和维修维护等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引入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围绕“通用航空、直升机、无人机”三维对象进行知识结构优化,将原来只侧重于飞行器或发动机本体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逐渐扩充到关注航空飞行器和发动机的制造、维护,以及整个运行全周期寿命监测和故障诊断,更加注重通用航空飞行器和发动机的安全运行与制造维护保障。
2.“四步”教学方法的育人新模式
推行“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工程实践、素质养成”四步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专业教学方法新模式。依托在线课程、网络资源、全媒体教材和“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手段,以问题为起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针对问题开展工程实践,逐渐实现素质养成。建立课程项目案例库,开展项目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推进互动式、小组式、任务式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有效解决通用航空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不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系统性研究训练欠缺等问题。
3.“五化”创新人才的育人新路径
依托构建的“双师资”高水平培养平台、“三学堂”探究式教学平台和“四基地”多维度实践平台,探索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情景化、实践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质综合化”五化途径为核心的通用航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新路径。按照通用航空和直升机及无人机的设计、制造、维护和保障等培养链条,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层次化课程模块;增强授课过程中的情景化关联程度;实施“三联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即“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和“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增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连接;结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工程需求,开展通用航空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产品研发、专利发表、创新竞赛、创业训练、国际竞技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体现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对学科交叉重要性的重视,加大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实践围绕”为重点,形成三个基础(德育基础、知识基础、学科基础)、四个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结合、科技与管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交叉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特色模块、实践环节模块)层次化课程体系构架,重新整合和调整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多学科交叉融合层次化课程体系
2.深化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校企合作。成立由政府部门、部队工厂、院校学者、企业管理者、行业协会负责人组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专家库,由政府部门、部队工厂、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组成,聘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三类。通过委员会和专家库的信息交互、沟通协作,搭建校企协同育人通道。
以学院为主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由指导委员会决策指导,学院具体实施校企合作项目,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由高校、行业、企业、政府人员构成,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全过程。
3.搭建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共建特色专业或方向。以重庆航空学院为办学主体,与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与拓树(重庆)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共建“无人机技术”专业方向,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组建航空工程技术研究院。面向重庆航空产业,联合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引进国际知名航空院校和国内国企、军企优势资源,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组建航空工程技术研究院,形成以航空能源动力、航空材料及工艺、先进飞行器技术、航空装备服役安全、航空油料特种装备为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
组建航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学院与两江航投、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华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航空公司等组建航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飞行技术培训、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培训等项目上开展学历进修和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等服务,促进重庆航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
成立航空技术产业孵化园。依托重庆航空产业园的发展平台和产业配套优势,引进赛伯乐、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中新互联互通投资等优质金融投资机构,以集聚创新资源、完善重庆航空全产业链为出发点,加速重庆航空产业集群式发展。
本文构建了通用航空专业内外双层闭环协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学习链(高校)、行政链(政府)、生产链(企业)、科技链(研究机构)和军民链(部队工厂)为外层螺旋协同育人模式;以“双师资高水平培养、三学堂探究式教学和四基地多维度实践”的三个平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创新创业化和国际化”的三化驱动,“通用航空、直升机、无人机的三维知识结构,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深度研究、素质养成的四步教学方法,课程模块化、教学情景化、实践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质综合化的五化创新人才”的三新突破,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理念、军民融合战略”三合支撑的“三三三三”内层“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不仅对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其他专业建立特色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