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泽东
想要了解阿富汗,电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以下几部电影,便分别从战争、时代变迁、女性等不同视角,勾勒出不同侧面的阿富汗。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如何美和它的厚重文明、苦痛经历交织在一起,也会让我们对它未来的和平抱有最大的期待。
前苏联军入侵时期战争的炼狱场景
本片是前苏联/意大利1990年合拍的一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电影。故事发生在苏军撤出阿富汗时期,涉及三方势力,苏军、当地部落武装、外来的圣战者。主人公班杜拉是苏联伞兵部队的少校,负责掩护部队撤离阿富汗。为保证撤离路线的安全,少校以面粉、武器和钱收买当地部落武装。当地部落武装在中间人的撮合下,答应了少校的请求,但从巴基斯坦越境的圣战者,仍然伏击了撤退的苏军车队。苏联伞兵少校,因此归罪于部落武装,调集地空力量,几乎屠灭部落武装所在的村庄。少校发现真实情况后,也死在了村庄少年的枪下。片尾,苏军撤回国内,带走的是尸体、伤员和厌战的士兵,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阿富汗村庄。
本片是在苏联解体前一年拍摄的,部分地反映了苏联对自身问题和对阿富汗战争的反思。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侵蚀了苏联自身,苏联在阿富汗撤军后不久就崩溃解体。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有苏联电影直面真实的粗粝感,直接展现了战争的炼狱场景。
《土地与尘埃》是导演阿提克·拉希米根据自己的首部小说改编而成。电影获得很多国际奖项,2005年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是以祖孙两人为主人公展开的,老人戴斯塔吉的村庄遭到轰炸,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被爆炸震聋的孙子亚辛。祖孙千里迢迢到马扎里沙里夫寻找在矿区工作的儿子穆拉,要告诉他家破人亡的噩耗。历经波折之后找到儿子,老人却发现,儿子穆拉已辗转知道了家中变故,但既没有回家乡奔丧,也没出来与老父亲相见。这深深刺伤了老人的心,戴斯塔吉只能带着伤心的心情坚毅地走上回家的路。
《土地与尘埃》是一部以“阿富汗视角”审视苏军入侵阿富汗的电影。影片通过“寻亲”和“战争”两条脉络的交织铺展,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遇展现了战争对普通阿富汗人的摧残。行走在阿富汗的大地上,被战争搅动起来的人成为随风飘荡的尘埃,但尘土终归会回归大地,顽强生活的人们在承受战争的苦难的时候,仍然在渴望和平。
《追风筝的人》是近几年在国内关于阿富汗最著名的一本小说。2007这部小说被搬上荧幕。影片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阿富汗近三十年的历史变迁。
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但影片中两个孩子的命运在动荡的时代,如同断线的风筝一般纠缠。少爷阿米尔因自己的错误,要求父亲赶走哈桑一家。苏军入侵阿富汗后阿米尔和家人移民美国,但最后因为哈桑的孩子,又重返阿富汗。
藏在曲折剧情之下的是阿富汗復杂的阶级、民族、宗教纠葛。主人公阿米尔是主人、普什图人、逊尼派;哈桑是仆人、哈扎拉人、什叶派。阿富汗的乱局除了大国的入侵之外,内部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也是重要的原因。
影片改编自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1岁的女孩帕尔瓦娜,因为父亲入狱,不得不女扮男装出门工作养活一家人的故事。主人公的父亲因私藏禁书、教授女性知识,被关进了监狱。电影中的阿富汗执政者,要求女性统统从职场、校园回到家中,并且规定女性没有男性亲属陪同不得出门。母亲无法工作,父亲进了监狱,弟弟还年幼,主人公帕瓦娜只得剪掉长发,女扮男装上街卖东西。生活的苦难和压力没有压垮这个小女孩,反而使她更加地坚韧。影片结尾女孩和父亲重逢,默默地念着爸爸教给她的箴言:
“在我们家乡,人是无价的珍宝。
话要说得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
毕竟是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雷鸣。”
电影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真实地反应了美军在阿富汗的困境。影片主要内容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联合海豹突击队为保证阿富汗国会大选顺利进行,对辖区的塔利班进行清剿的战斗过程。为清剿这股塔利班武装,海豹突击队四人小队前去搜寻情报。但是他们的行踪很快被当地的牧羊人发现,虽然对方是普通的平民,可却为小队提出了难题:处决牧羊人,小队将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释放牧羊人,这四个美国军人将可能陷入灭顶之灾。四人小队被围陷入绝境,最后在经历了巨大牺牲的救援之下,一人获救。
影片刻画了美军在阿富汗真实的困境。阿富汗塔利班深植于当地的部落环境,美军占领的多是城市和交通线,在广大山区,美军陷入了同苏军一样的境遇,即使付出巨大的牺牲也无法把抵抗者全部消灭。
结语:以上五部电影,仅仅是阿富汗近四十年战乱的一个侧影。多山的地形,关键的位置,复杂的宗教、民族构成,大国的反复入侵,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饱经摧残。真心希望这片土地能够获得和平与安宁。
责任编辑: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