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拓荒者李振声

2021-10-20 15:57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麦麦远缘牧草

《谁来养活中国人》,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在1995年写书发问,引发一时轰动。经过10年的努力,一位农学家用实际数据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14年5月,83岁的李振声院士因杰出的科学成就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振声称得上“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南袁北李”, 一个研究水稻,一个研究小麦,都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让广大农民受益,让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受益。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这是他和同事们经过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却源于早年饥饿的经历。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愈发艰难,李振声读到高中二年级便辍学了。

1948年,济南解放。此时,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找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那是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其中最让李振声感兴趣的内容是学校提供吃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振声报考了,没想到还真的考上了。“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当年读大学时,山东农学院农场繁殖了山东正推广的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几个优良品种。假期回乡时,李振声就将这些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乡,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看到这样的场面,“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育出新品种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从事牧草研究的。1951年大学毕业时,李振声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1956年,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条锈病病菌感染小麦叶片,使叶子提早枯萎,甚至使小麦死亡。真菌随风传播几千里,使小麦减产20%~30%。

在这一背景下,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陵。有牧草研究经验的李振声想:小麦被农民种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让野草和小麦“远缘杂交”,这项研究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尝试。做出决定的李振声心里也没有底儿。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反而与野草十分相似。李振生的这一次研究当然没少下功夫,却遭遇了失败,但是李振声依然坚定不移。

远缘杂交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靠的是机遇和细心。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下了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高温让李振声试验田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干青(叶子青绿但却完全脱水)了。在这几乎算得上毁灭性的打击下,李振声仍然坚持检查了试验田。他突然发现,除了偃麦草,还有一株材料叶片金黄,颗粒饱满。这正说明它继承了偃麦草和小麦的优良性状,是梦寐以求的最优良的那一株。“我们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后来的‘小偃6号。”

此后“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由于这种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于是黄淮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但是,“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李振声意识到育种过程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他开始思考另寻捷径。凭着一套独有的染色体工程工具材料,他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这是一项国内外首创成果。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最热衷的仍旧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做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粮食虽然持续增产,但李振声对中国的粮食发展问题始终怀有深深的忧虑。

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连续3年徘徊,3年粮食没有增加,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西北扎根了31年的李振声临危受命,深入黄淮海地区,改造当地的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力争粮食增产。經过六年两期的治理,全国粮食就达到了9000亿斤,黄淮海地区增加的粮食是504.8亿斤。

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在他的建议下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农措施,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2006年,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心想为国家多做点事的李振声又投入了新的战斗——组织实施“渤海粮仓”计划。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度高,在这样的土地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通过让普通小麦与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与课题组成功培育出了耐盐小麦,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就使得环渤海地区十分之一的盐碱地走上增产之路。

从大西北到黄淮海,再到渤海地区,李振声用他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把年华献给了祖国的黄土地。

以民意为本,以土地为根,让天下所有人都有饭吃、不再挨饿的人生坐标,李振声院士向前的背影,足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追随的旗帜。

一棵小麦的自白

大家好,我是麦麦,学名叫小麦,是世界各地都被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听小编说,你们对我很感兴趣,那么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介绍下自己吧!

麦麦的祖先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在中国培育的,而麦麦和小伙伴们的家乡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我的成长需要经历低温和光照时间长的条件,且种植我的土壤需土层深厚,才有利于蓄水保肥。北方合适的气候、地理优势为麦麦的成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我的营养价值高,富含淀粉、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元素,这些都是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故而,我是人们膳食的主要原料之一,被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送上人类餐桌。

但是,有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却被倒进了垃圾桶,这让我十分难过。粮食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到爱惜粮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猜你喜欢
麦麦远缘牧草
我国学者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不结球白菜与西洋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我需要一首歌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