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运美 王明扬 董春辉(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当前我国大豆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为食用和饲用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有限的耕地面积无法提供足够的大豆供应所导致,未来还将在玉米等谷物产品上进一步显现出此矛盾。而我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行业所面临的核心矛盾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大豆供需体系的冲击尚未完全消化,同时转基因对非转基因替代所造成的劣币效应,影响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价格发现机制正常运转,从而导致种植到加工端全行业面临经济效益预期不稳,有效供给不足,成本巨幅变动,盈利持续收窄的被动局面。
非转基因大豆供给主要依靠我国种植生产,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但根据各机构及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大豆实际产量约为1653万吨,其中黑龙江产量为836万吨,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全国大豆产量一半以上,具有一定规模优势。
临储每年拍卖几十万吨至一百余万吨国产大豆,价格较为低廉,在某种程度上为大豆加工企业平抑了市场价格波动。2020年临储政策退出市场后,大豆供给恢复了正常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近两年国产大豆原料价格不断攀升,加工企业尚未完全适应市场变化只能被动接受,加工利润不断压缩,企业开机率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价格传导机制尚未有效传到至终端产品,国产大豆加工企业面临着利润微薄、供销不同步、缺乏套保工具和风险管理机制,处于亏损边缘,经营较为艰难。
由于临储大豆拍卖取消、产区洪涝、贸易商入市屯粮等诸多因素导致国产大豆供需偏紧,2019年始国产大豆价格站上4000元/吨以上新台阶。由于2020年东北地区秋收季节多雨,加上遭遇三场台风,新季大豆收割及上市时间较去年同期延迟了14-20天,加之上年国产大豆结转库存极低,2020年东北大豆开秤价格达到4380元/吨,比2019年开盘价格高出1000元/吨。2021年3月份,黑龙江省大豆价格达到5980元/吨的高价,为近六年价格高点,黄豆变“金豆”,期现货价格缕创新高。
由于大豆种植效益低于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使得国产大豆产量增长数量有限,其产量的增加与总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且大豆与玉米等作物存在“争地”的问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保障主粮自主供给的前提下,中国大豆的自给自足暂难实现,仍需依赖进口大豆。
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价格不具优势。由于受到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冲击,国产大豆压榨行业被严重边缘化,进口大豆已覆盖我国主流大豆压榨领域。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强势挤压,国产大豆只能退守食用产品市场,主要应用于传统食品、大豆蛋白和食品粕加工领域。面对国产大豆供需紧平衡、国内外价格长期倒挂的状况,进口转基因大豆不断向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最后一块阵地蚕食,导致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价格始终无法提升到正常价格水平,压制了国产大豆需求的扩展和价格的合理上涨,从而导致国内农户进一步放弃大豆种植的恶性循环。不法商贩利用监管空白或国家标准尚不严密等漏洞,铤而走险使用转基因大豆冒充非转基因大豆,如这一局面不扭转,将难以彻底改变国产大豆困局。
在2019年我国大豆振兴计划的推动下,因为大豆种植的补贴金额的提高,使得2020年度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度大豆播种面积1.48亿亩,比上年增加825万亩,增长5.9%,虽有增长但整体增幅并不明显,无法与快速扩张的需求相匹配。特别是2021年大豆、玉米种植收益看,玉米收益远高于大豆,因此预计市场因素导致202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将相应减少。
中国是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和需求国,与转基因大豆进口相比,非转基因大豆贸易具有数量少、来源寡的特点。近几年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在80-90万吨左右,仅占国内产量5%左右。2020年中国进口非转基因大豆总量80万吨,其中80%以上进口量来源于俄罗斯,另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有少量进口。因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俄罗斯为保证本国粮食供给,稳定价格,通过直接禁止出口和提高出口关税等政策措施,限制本国大豆出口。
根据目前情况看2021年春夏季大豆供需偏紧,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受限于种植面积压力及玉米替代种植效应,2021年度大豆种植面积虽仍将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态势,但整体上仍然无法满足国内大豆需求。
2021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力争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用于豆制品等的食用大豆国内自给”。由于2021年玉米价格持续高涨,大豆与玉米之间存在着明显“争地”关系,玉米种植收益大幅高于大豆,将使得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增强。而出于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目的,上述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增玉米,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重点明确东北地区和黄淮海争取增加玉米面积1000万亩以上”。由于玉米与大地之间的“争地关系”,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势必会导致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如果2021年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没有大的变化,预计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减少15%-20%左右。
整体看,2021年国产大豆供需依旧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目前国产大豆市场行情被资金炒作及市场情绪占据主导,今年虽在增产背景下,但由于上年国产大豆结转库存极低,短期供需面显得影响甚微。贸易商屯粮待收,高价收购成本支撑,叠加加工企业补货需求,大豆稳中偏强的趋势或将延续。中长期对国产大豆保持多头思路,但需关注中储粮大豆收放储的政策调整和供求双方博弈,大豆原料价格的攀升对于需求产生的抑制作用。以及由于春节前黑龙江疫情反复,集中售粮压力积聚年后,伴随着大豆价格持续走高回调风险不断积聚,持续高位震荡调整的可能性增强。
当前我国大豆行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是供需矛盾存在的难题。短期内应扩大大豆来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供给,降低大豆单一供给风险,平衡好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供给关系。长期看应充分发挥科技、市场、政策、国际资源等多方面工具,实现大豆产业的正向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掌握全球资源,以保障我国大豆需求的稳定供给。
一是赋予中国大豆产业在保障粮油安全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战略地位。大豆是现有农作物中能够有效满足国人所需而又无法替代的优质植物蛋白来源。不管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必须把中国大豆定位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将大豆产业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民族产业,大豆产业振兴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点抓手。二是合理优化粮食统计指标,将大豆作为豆制品原料基本自给目标进行单列。通过指标单列,逐步提升国内用作大豆食品的大豆供给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绿色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自给率目标值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发展等方面因素。
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遏制了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2010年至2015年连续五年下降的态势,实现了国产大豆持续恢复性增长,为调动农民种豆和地方政府重粮抓豆的积极性,确保豆制品等食用大豆国内自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议要继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深入推广作物轮作种植模式,完善大豆生产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大豆经营体系。系统升级大豆振兴计划,从战略定位、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具体举措和重点工程等方面系统化对大豆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而统一的规划,确保国内保持一定的大豆种植面积,保障大豆食品、大豆油脂的基本安全供给能力。
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在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之下,要保证国内大豆及其食品的供给安全,构建境外供给基地,是必由之路。合作开发更多的海外土地资源,重点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土地大国、非洲南部等国家进行深度的投资和开发。重点支持基础较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布局大豆科技、种植、加工、港口、码头、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境外大豆“产、销、加、储、运”基地,推进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不断增强大豆国际供给能力、效率和安全。
大豆价格上涨是农民所盼,农业种植端受益,但是对于加工端来说,原料端价格上涨不能完全传导至终端市场,中间环节的加工企业承压严重,中小企业面临停机窘境。但是由于粮油、豆制品等产业是民生产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承担稳价保供的责任,承受巨大生存压力。建议政府对加工环节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保障行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赋予国产大豆用于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新型营养健康产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定位。支持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豆加工企业做精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中高端供给能力。严控大豆压榨产能无序扩张,优化大豆加工产业布局。
自2020年以来持续至今的国产大豆价格飞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点离不开中间贸易商的炒作及其他跨界资本的进入搅扰,因此从减少社会资本介入机会和空间着眼考虑,建议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加大推动大豆产业龙头企业与基地融合力度,加强企业与基地的联系,探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有效抵御外部市场价格波动对产业、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推广专用大豆、专品种种植等模式,促进种植基地大豆品质提升和企业品牌的塑造。
建议“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大豆资源控制力和定价权,充分发挥龙江大豆资源和转化优势,依托龙江大型企业现有大豆加工规模、品牌和资本运营优势,培育大豆集中收储主体,努力实现控制龙江用于食用大豆量的半数以上,通过分等分级包装品牌化销售,按照市场价格变化有效调控销售节奏,实现优质优价销售,切实提高龙江收储加工企业对龙江大豆产业的控制力,提高龙江大豆在全国非转基因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最终实现龙江大豆的差异化之路。
促进国产大豆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大豆加工产业链横向拓宽、纵向延展、整体升级,形成一粒大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在大豆育种方法、良种繁育等关键环节,对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藏粮于技”的水平,着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重视营销策划和品牌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国产大豆产业的发展,在行业引导、科技创新、基地带动、产品销售、政策公关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落实利益链,推动中国大豆向大豆食品方向转变,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努力打造独具国际优势的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