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2021-10-19 08:45卢启冉王利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节律机体障碍

卢启冉,王利凯,邓 蕊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 太原030001;2.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大连116000;3.山西医科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030001)

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在接受挑战,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人的睡眠时间不断减少,久而久之,形成了睡眠障碍[1]。目前,睡眠障碍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5%~35%的成年人有睡眠质量问题[2],睡眠障碍带来诸多精神、躯体疾病及意外事故。本研究将从传统中医和中国文化角度探讨治疗睡眠障碍的策略。

1 正常睡眠及其生理意义

正常睡眠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健康等非常重要。正确认识正常睡眠与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务人员的工作,也是健康人群和病人的事情,所有人都应高度重视个人睡眠状况,都要对睡眠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正常睡眠是人体的第一需要,是维持机体平衡的最基本条件。在生物需求方面,睡眠必不可少,出现睡眠不足必须及时补充,不可拖延或置之不理;在身体健康方面,良好睡眠质量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年轻人较年长人的睡眠质量更好;在各类慢性病认识及治疗方面,了解病人的睡眠状况对于把握机体整体失调情况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睡眠情况方面,良好的睡眠表现为入睡快、睡眠深、睡眠时间长、做梦少、睡眠质量高。

正常睡眠的一般意义在于维持新陈代谢。睡眠属于休息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正常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较好的睡眠质量对人体日常的新陈代谢、激素调节以及食欲调节均十分重要[3]。在运动状态下,机体新陈代谢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通过对体内物质的消耗完成日常的生理活动。在睡眠状态下,机体新陈代谢的合成作用大于分解作用,良好的睡眠能帮助机体完成对消耗物质的补充,有利于组织生长和体能恢复。

正常睡眠的医疗意义在于抗衰老、防病与治病。在抗衰老方面,睡眠差的人易老,睡眠好的人耐老;在防病方面,睡眠差的人体质下降,抵抗力不足,易患病。睡眠好的人耐受力强,不易患病。研究发现,每天晚上睡眠多的女性到中年后更不容易发胖[4]。提高中老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激素分泌等,从而减少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5];在治病方面,无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睡眠都是最基础的治疗手段,通过良好的睡眠,使机体增加合成作用,补充消耗,促进组织的生长和机体的修复。

正常睡眠的保健意义在于维持老年人健康。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年轻人与老年人在睡眠方面存在差异,睡眠好是年轻人的巨大优势。年轻人疲劳后非常困倦可以立刻入睡,而且入睡时间很长,身体能得到充分休息,即年轻人不耐疲劳但是能够承受疲劳。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退化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很容易出现睡眠少的情况。老年人疲劳后往往难以入睡,即使入睡睡眠质量也不高,即老年人耐疲劳但是不能承受疲劳。老年人本身的睡眠质量较差,身体功能衰退导致容易患病,使得睡眠障碍的发病率越高,如此一来造成恶性循环,对其身体健康的恢复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危害[6]。因此,老年人对于疲劳的恢复能力远不如年轻人,而疲劳对老年人身体造成的伤害远大于年轻人。

2 睡眠障碍及其临床意义

睡眠障碍是大脑调节功能异常的表现,是大脑不受意识的控制而出现的自主性亢奋。因此,睡眠障碍的“病位”在大脑,往往没有明确的病理改变,多属于功能性失调,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入睡困难特征: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无舒爽睡眠。失眠也包括白昼的结果,如疲劳、缺乏精力、注意力不集中、兴奋性降低。

关于睡眠障碍,病人的主诉常为失眠,多凭失眠的主观感受,失眠所致的日间不良后果(如疲劳、注意力下降、打盹等)与客观检测(多导睡眠脑电图等)3方面结合来描述[7],缺乏可靠的、特定的检查指标,因此传递的睡眠障碍信息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只有观察记录病人在一段时间内的睡眠状况,才有可能获得较可靠的睡眠信息。

睡眠障碍往往是一些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打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信心,对于睡眠障碍的无能为力也逐渐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有效的缓解并治疗睡眠障碍能帮助患者摆脱睡眠障碍的困扰,重新建立对治疗、对生活的信心,逐步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睡眠障碍是反应机体状况的整体指标。睡眠障碍是机体失调常见的、重要的、敏感的表现,绝大多数睡眠障碍没有特定含义,因此在判断机体的局部问题上意义并不大。但是,睡眠障碍的程度和特点却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机体失调的状况,对于从整体上研究疾病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对睡眠障碍的判断分析,把握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而有效地指导治疗。

从医疗意义上来说,睡眠障碍的改善与否极大地影响患者健康。睡眠障碍通常与身心疾病相关,会造成疲劳,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可能会对心脏功能、免疫功能和血糖调节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早期死亡率[8]。长期的睡眠障碍或短期的严重睡眠障碍将会影响人体日常的新陈代谢,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加速衰老,影响身体健康及身体其他疾病的治疗等。

3 睡眠障碍的本质:张合运动失调

在睡眠方面,机体最基本的反应规律是“张合运动”。清·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中有睡眠操纵二法:“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垠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由上可知,人可以强制自己入寐与醒寤,也能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自己的睡眠节律,但这种自主行为对于睡眠的控制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睡眠自然节律允许波动的幅度,否则便会扰动机体生理活动,甚至致病[9]。

中医学认为神,指神志、知觉、认识等,是人的精神情感、思维意识等活动。神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睡眠就是其调控功能的具体体现。神是睡眠的主宰,是决定自身寤寐的思维意识,对睡眠起着主导的作用。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昼夜交替这一“天地变化之纪”相应,正是神正常发挥作用适应自然的结果,是睡眠自律特性形成的内在依据。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昼夜交替这一“天地变化之纪”相应,正是神正常发挥作用适应自然的结果,是睡眠自律特性形成的内在依据[10]。

人之将寐,在神的控制之下,充分做好睡前准备,各种思维活动与情绪也随神的内敛而平静睡眠产生。人之觉醒,即神首先外张,从睡眠状态恢复如常,正常接受各种内外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体各种感知、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肢体行为随之恢复。夜间阳入于阴,神安于五脏而憩,白天阴入于阳,神游于外而觉醒[11]。神的收敛、外张导致了睡眠、觉醒活动的产生,形成人体正常的睡眠节律。

《礼记·杂记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治理好国家,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维持机体的健康、正常的睡眠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哲学内涵,因此可以将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交替过程称之为“张合运动”。

机体通过“张合运动”完成血液在身体内的重新分配,调节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交替。“张合运动”的过程如下,在白天,机体收缩外周弹力血管,使血液由外周组织流向神经中枢,机体处于亢奋状态,神经中枢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机体因而有足够的反应力,以应对日常的生活需求。在晚上,机体扩张外周弹力血管,使血液由神经中枢流向外周组织,机体处于抑制状态,外周组织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外周组织因而得以休养生息,为应对日常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动静结合是机体反应的基本规律。大多数人的睡眠习惯是累了就直接睡觉,但这样的睡眠效果并不理想,造成的常见反应有两种,一是想睡却睡不着,二是睡眠质量不高,如梦多、睡不实、醒后疲惫等。从辩证法来看,“动”与“静”是机体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对矛盾,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机体反应只能从动到静,再从静到动,不断循环。当感觉累了时,身体处于静的状态,而睡觉也是使身体处于静的状态,机体不能直接完成从静到静的反应。因此,欲静先动,当身体太疲劳时,不能马上睡觉,应当反其道而行之,要重新调动机体的反应后再行睡眠,使身体完成从静到动,再从动到静的生理反应。

高低结合事物总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睡眠与觉醒的转变也是以波的形式转变和发展。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指出实物粒子和光一样,也具有波动-粒子两重性。在生物有机体内有各种有节律的波动,被称为“生物波”,任何生物体维持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它。人的睡眠和觉醒也同样呈现波的形式,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循环往复(图1)。人在亢奋时处于清醒状态,即波的上升阶段;人在抑制时处于睡眠状态,即波的下降阶段。只有在生物波从高到低的过程才能入睡,绝不可能在生物波从低到高的过程中入睡,因为在这个过程机体要自动兴奋,有内在力量在抵抗睡眠。

图1 睡眠波动图

睡眠障碍的出现也是机体生物节律紊乱造成的,也就是机体“张合运动”的失调。正常状态下,机体反应从抑制到兴奋是从睡眠到觉醒的过程;从兴奋到抑制是从觉醒到睡眠的过程。因此,要睡眠必须是在机体从兴奋到抑制的回落过程中入睡,这样就可以睡着。习惯性睡眠障碍的人往往是在机体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中入睡,人就无法入睡,因为此时机体里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兴奋。关于这种情况的无法入睡,很多人的经验是“熬”,熬久了也就入睡了。根据图1可知,患者的入睡只是“熬”到了下一个从兴奋到抑制的过程。

4 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睡眠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睡眠障碍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睡眠障碍的治疗。

4.1 节律紊乱因素

睡眠节律紊乱的根本原因是失调,“失调是因,失眠是果。”睡眠障碍是大脑调节功能异常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的结果。正常的睡眠节律是“当机体生物节律处于兴奋到抑制的过程时睡眠,当机体生物节律处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时觉醒”。睡眠障碍则与机体的生物节律相反,当机体生物节律处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时睡眠,此时机体内有种力量要兴奋,所以病人虽然很疲倦但是却无法入睡。

睡眠节律紊乱的诱因主要有3方面:一是个性要强,个性要强的人往往以做事为先为重,忽视机体在高压下的反应,往往机体已经很疲劳却仍然坚持工作、干活,也就是该睡不睡,导致睡眠节律的紊乱。疲劳可睡,而过度疲劳难睡。因为过度疲劳时,机体反应力下降,这时,大脑会自动兴奋调动机能,在这种状态下,身体是无法入睡的,长时间的过度疲劳也会造成生物钟的紊乱。二是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12]。患病之后,人的体质会有所下降,经过治疗后即使症状缓解,如果体质始终没有恢复到位,仍会导致睡眠障碍。三是老龄化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变化,其睡眠也相应跟随发生变化[13],老年患者睡眠过程中不同的睡眠时相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患者晚上睡觉时间较早,第2天醒来时间比较早,呈现早睡早起的现象,并且出现白天睡眠时间增多、夜晚睡眠时间减少的现象[14]。有研究文献报道,老年患者尿液中6-硫氧褪黑素浓度明显低于青年人群的含量。研究结果提示器官功能性下降是导致老年患者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15]。

4.2 心理因素

与机体互相影响长期的睡眠障碍或短期的严重睡眠障碍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使人对睡眠产生恐惧心理。“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在形成自己失眠概念的同时,个体往往会对自己的失眠进行进一步分析,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对未来睡眠情况的错误判断,失去对自己睡眠能力的信心[16]。如果说机体失调是“火”,心理负担则是“风”,风借火势,火助风威,两者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加重睡眠障碍的程度。从身体与心理(大脑)关系的角度看,睡眠有4种状态,结果见表1。

表1 睡眠的4种状态

身体状态取决于物质代谢情况,人体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维持平衡,身体不困,人体的合成作用弱于分解作用,身体困乏。大脑状态取决于大脑的物质供应情况,大脑物质供应充足,表现为清楚,大脑物质供应不足,表现为不清楚。

4.3血液循环因素

生理基础良好的血液循环对睡眠十分重要,也是维持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之一。《素问·逆调论篇》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过度饮食会增加脾胃负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化生足够的气血去濡养心神,从而影响睡眠[1]。睡眠障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失调产生的。不同的睡眠障碍现象,背后是不同的血液循环机制,结果见表2。

表2 睡眠障碍现象与血液循环机制

5 睡眠的反应机制

睡眠与觉醒是人体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夜昼交替张合运动而形成睡眠-觉醒周期。睡眠与觉醒是大脑神经中枢的一种生理过程,涉及多系统、多中枢,具有复杂的神经调节机制。正常生理情况下,在大脑中存在众多的神经中枢参与睡眠与觉醒的调控,它们形成促睡眠和促觉醒两个系统,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和张合运动不同状态的相互转化,而睡眠障碍是促睡眠和促觉醒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功能异常的表现。

在大脑中存在众多的神经中枢,促睡眠系统和促觉醒系统的神经中枢存在一种相互抑制的调节功能,而睡眠的过程就是防止大脑促觉醒系统神经中枢的过度兴奋。我们如果把促觉醒系统的众多神经网络区比作房间中的多盏明灯,睡眠的过程就是一个关灯的过程,若是入睡时关的灯越多,入睡就越容易,但若是入睡时亮着的灯越多,入睡就越困难,久而久之促觉醒系统和促睡眠系统的相互调节发生异常,张合运动发生异常,就会形成睡眠障碍。

6 睡眠障碍分类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讲:“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睡眠障碍也分为阴阳二性。机体的生理反应遵循“张合运动”,以中间的平衡状态为机体的平衡线,而睡眠障碍的出现是由于机体无法有效遵循“张合运动”,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机体的运转偏离了平衡线(图2)。如图2所示,以机体平衡线为基准,根据机体所处状态不同,睡眠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亢奋性睡眠障碍(阳性)和抑制性睡眠障碍(阴性)。

图2 睡眠障碍完全分类图

亢奋性睡眠障碍由“亢奋”引起,是实证。严格意义上讲,亢奋性睡眠障碍不属于睡眠障碍范畴,因为这种睡眠障碍既不是原发性病情,也不是主诉,只是其他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症状,是机体失调的一种反应。真正的睡眠障碍都是由“抑制”引起,是虚证。这是典型的睡眠障碍,也是患者的原发性病情和主诉。研究表明,现职干部多因睡不着或醒后难入睡而去厕所,离退休干部则多因患前列腺或其他疾病先去厕所继而产生入睡困难。这说明现职干部的失眠多因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神经衰弱而影响睡眠;离退休干部则多在有某些器质性疾病基础上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患多年的神经衰弱而影响睡眠[5]。前者是真正的睡眠障碍,即抑制性睡眠障碍,后者多数是其他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症状,即亢奋性睡眠障碍。

亢奋性睡眠障碍根据程度由轻到重分为两类,功能性睡眠障碍和躁狂性睡眠障碍。

功能性睡眠障碍只是机体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反应,属于大脑神经中枢调节功能下降的表现,属于一般的睡眠紊乱。功能性睡眠障碍非常多见,尤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多见。睡眠障碍患者的常见表现有心烦、心慌、头痛、便秘、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症状,但一般状况尚可,无明显精神异常的表现。患者总体上可以入睡,但睡眠质量较差,具体表现是入睡难、入睡慢、睡眠时间短、睡眠很浅、梦多易醒。严格意义上讲,此类睡眠障碍只是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之一,治疗原则应是治疗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调整生活方式。

躁狂性睡眠障碍是躁狂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一种伴随反应,属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常见表现有,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及活动增多,对睡眠需求减少,没有疲倦感;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言语及活动减少,伴随睡眠差等躯体症状。两种发作状态常反复、交替、不规则出现,同时可合并焦虑、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治疗原则应是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措施。

抑制性睡眠障碍依照张合运动,抑制性睡眠障碍的机制是机体处于抑制状态,机体反应力始终在调动之中而停不下来。机体反应力的反复调动会出现两种结果:“反应力不足”和“代偿性亢奋”。根据调动结果的不同,可将抑制性睡眠障碍分为普通睡眠障碍和恶性睡眠障碍。

普通睡眠障碍表现为机体“反应力不足”,属于“虚证”。“反应力不足”是由于机体反应力虽然在调动,但是机体功能始终调动不到位,与机体正常反应力的“额定值”有差距。这类患者体质状况不佳,情绪受抑制造成大脑异常亢奋,特点是身体极度困乏,想睡却睡不着或能睡着但质量差。普通睡眠障碍患者临床上十分多见。治疗原则是补虚,帮助机体调动反应力,一旦反应力达到了额定值,机体的调动自然就停止了,人就能入睡了。

恶性睡眠障碍表现为机体“代偿性亢奋”,属于“极虚证”。“代偿性亢奋”是由于持续地调动机体反应力,大脑神经中枢被激活,进入持续亢奋状态而不能入睡。这类患者因过度疲劳造成大脑异常亢奋,特点是不瞌睡或睡不着。恶性睡眠障碍患者十分痛苦,整日整夜1 min也不能入睡,身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有明显的精神症状,甚至有轻生的心理。这是由于睡眠障碍诱发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使心脏主动脉射出的血几乎完全冲向了头臂干一支,头部大量充血而更加兴奋。一旦出现了应激机制,患者白天晚上不睡觉,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此时一般失眠药无效,必须强行抑制应激反应,才能缓解下来。治疗原则是强力压制身体反应,通过滋阴、平亢作用抑制大脑皮层中枢的持续亢奋,减少体液的过度消耗。

普通睡眠障碍和恶性睡眠障碍的本质都是“虚”或“抑制”,机体反应力始终在调动之中。普通睡眠障碍只是轻度虚,恶性睡眠障碍是虚到极点引起的神经功能“代偿”性反应,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7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方面持续性治疗

7.1 自我调节:心有余而力不足

睡眠障碍多数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要纠正睡眠障碍,必须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让个人的睡觉习惯与睡眠规律相一致。如要提前入睡,在不困的情况下入睡,不要等到很困倦再入睡。睡眠障碍患者的生物钟“不准”了,突出表现是生物钟变慢了。如果生物钟与机体的反应和状态不一致,会出现该睡不能睡的现象。该睡的时候身体并不感觉困倦,当感觉困倦想睡时身体已经困过头。因此,睡眠障碍的患者一定要提前入睡;许多患者因睡眠障碍而情绪烦躁或产生了恐惧心理,这类人需要进行心理调节。睡前不宜多想令人压抑和焦虑的事情,应保持轻松心情,有可能造成患者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宜在晚间告诉患者[8],否则,心理作用必然会加重睡眠障碍;运动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睡眠质量,减少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17]。运动有助于兴奋大脑运动中枢,由于大脑各中枢间具有竞争抑制关系,因此当运动中枢兴奋时,其他各中枢呈抑制表现,如同房间只剩下一盏明灯亮着,这样睡觉就很容易了,只需要把运动中枢“关掉”就可以了。睡眠障碍患者通过有效地自我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生活习惯、心理及运动方面的自我调节,使得自我调节的作用有所下降。

7.2 物理治疗:对症支持,缓解症状

通过正确的物理疗法可以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做到对症治疗。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帮助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适量热水泡脚,洗热水澡,背部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入睡[8]。音乐治疗是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18]。恶性睡眠障碍的患者脊柱神经都是紧张的,用力按摩可使脊背肌肉放松下来。按摩等物理疗法帮助睡眠,但要“适度”,宜实行“少量多次制”,因为肌肉紧张虽然不利于睡眠,但却有利于大脑供血,对于身体衰弱明显的患者尤其如此。如果一次性放松过度,会直接导致大脑缺血,引起严重问题。物理疗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由于睡眠障碍造成的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重建睡眠节律,纠正身体的失调,无法做到有效地“对因处理”。

7.3 药物治疗:标本兼治,根本保障

对睡眠障碍来说,“失调是因,失眠是果”,用药必须针对“因”而非“果”。使用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8],不仅要缓解症状,还要从根本上纠正机体的失调,让机体从过度亢奋或过度抑制恢复到平衡状态。因此,在用药的种类、剂量、疗程上要以“完全纠正失调”为目的,以西药为辅进行对症处理,以中药为主进行对因处理。

西药治疗睡眠障碍方面,镇静安眠类药物在睡眠障碍早期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情况,但其作用会逐渐持续下降,导致药物用量不断递增,长期使用会出现成瘾性。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安定是最常用的。对于安定的使用,一般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对安定有依赖性,认为只有靠安定才能睡眠;另一种是对安定有畏惧心理,被迫使用安定,睡眠稍好就停服,能少量服用绝不多量服用。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都不可能治愈睡眠障碍,最终都会形成对安定的依赖性。使用安定的基本要求是“一定以纠正机体的失调为准,不以改善睡眠为准”。在安定的使用剂量上,也要以能控制失调为准。

中药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可以选择三部六病协调方剂进行协调治疗,协调疗法是模拟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可以发挥机体的自然机能进行双向调控[19]。对于功能性睡眠障碍,用柴胡、黄芩、党参、石膏、大黄等药物组方松解肋间神经,治疗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对于躁狂性睡眠障碍,用礞石、雄黄、沉香、黄芩、大黄等药物组方镇静,降火逐痰,治疗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对于普通睡眠障碍,用苍术、黄芪、当归、桂枝、党参等温补药物组方补虚,帮助机体调动反应力;对于恶性睡眠障碍,用知母、地骨皮、生地黄、栀子、连翘等药物组方滋阴、平亢,强力压制身体反应,抑制大脑皮层中枢的持续亢奋,减少体液的过度消耗。

猜你喜欢
节律机体障碍
GmELF3s调控大豆开花时间和生物钟节律的功能分析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邓俊峰作品选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