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悦
全州大学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对事物形象上的表现,还包含着艺术的创作与创作者深藏的情感。因此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创作者心理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观众了解作品,欣赏作品。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是为我国培养艺术界新生力量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探索美术心理学的渗透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依托人的心理变化与感知而存在,并且从千丝万缕的心理活动中将同一诱因的表象总结成为理论化的知识。因此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有非常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一幅艺术作品的呈现与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很多人愿意将这种由艺术创作冲动的心理称之为“灵感”,这种情绪和心理的出现,直接会影响美术的呈现形式与表达方式。
美术作品是对时代的反映,也是一个时期内社会形态与精神面貌的折射。每个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从而使作品具备了时代精神与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对美术心理学的教育对创作者选择题材,创作题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术作品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美术作品在创造的过程中除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外,还要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倡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内容,使观众能够从自己的作品中汲取力量与美,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美术心理学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通过美术心理学的教学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并且更加利于教师针对性的展开教学,结合学生的优势,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引导,也能够更加轻松的了解学生的性格,便于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预案。比如教师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进行宣讲,往往难以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个性需求进行课堂内容的切入,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审美能力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的能力目标,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其创新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艺术的感知力,进一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在课堂上穿插心理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觉的通过心理学理论展开作品分析,让学生对艺术感知力有所提升。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心理学读懂艺术家的潜在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通过了解和应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的课堂内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在表达自我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与鼓励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讨论和交流时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2]。
高等院校教学更加注重和依赖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有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学生沉迷于学习以外的娱乐,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3]。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而难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当前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利用高等院校的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反而在走入社会后做了其他的工作,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被荒废,这也给社会,给中国的艺术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与浪费。
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学往往更加重视对技艺的教授,由于不同的教师都会对艺术有自己的观点,且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在自己的艺术表现偏好上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以模仿为主,在创新性和探索性上的锻炼不足,也阻碍了学生艺术天分的发挥。当前很多师生的艺术表达风格一脉相承,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对技艺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艺术特点的观察和引导。
当前美术教学形式依然以模仿为主,教师在技艺上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实际上美术教育应该融入到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艺术的理解。由于当前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模式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专业的未来前景认知不足,缺乏国际化眼界和基本的文化积淀,这对于美术学习而言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4]。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基本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展开心理教育,深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美术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进行基础理论的教育,无法让学生对美术史产生兴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抵触,认为其缺乏实用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学互动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艺术家们在其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价值[5]。如教师在讲“宋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时,如果仅仅从理论,从艺术作品上看并不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宋朝艺术的闲适淡雅,宁静飘逸与绵软细腻,但是教师如果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加入其中,从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宋朝艺术,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在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精神气质中感受到美的价值和影响。这种教学的切入点更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艺术的学习离不开审美,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从艺术作品中能够读懂创作者的情绪,才算是摸到了艺术的门。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对学生审美心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和鉴赏能力[6]。比如在学习美术评论时,学生如果不能与作品产生共情,就很难进行专业化的评价与鉴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尝试多种方式进行审美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堂赏析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的表达对画作的理解和看法,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画作中的创新点进行点评,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名家对画作的点评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名家评价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自身审美能力的观照,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鉴赏活动的重视,并且认识到鉴赏不是一味的追捧,而是要真正将作品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提升其审美心理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采取艺术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丰富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形式下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当下较为流行的微课,短视频以及网上直播讲解,微拍堂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采风,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与细致的思考,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推进其艺术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著名的景区进行活动,或者与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做联合教学,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基地,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美术教育离不开心理学的辅助,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作品,增强对艺术的感知力与表现力。美术心理学同样也需要美术教育作为载体,使学生们能够将美术心理学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增强对心理学的理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