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志,王 琦,陈东海,张 发,王进州,牛庆生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 吉林市132108)
养蜂业被誉为 “农业之翼”,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蜂投资少、见效快、不占用耕地、不耽误农时,生态环保,促进植物繁茂,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蜂产品是良好的营养保健品,对改善农民健康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而吉林省蜜粉资源和蜂种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科技平台方兴未艾,养蜂历史源远流长,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椴树蜂蜜名闻遐迩,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适合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贫困山区大力发展。目前吉林省的蜜源条件可放牧80 万群蜜蜂,但省内仅饲养蜜蜂30 万群余,每年都有大量的外省蜜蜂涌入,甚至超过本省蜜蜂数量。
4 月27 日,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印发了《2020 年蜂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成立蜂产业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蜂特色产业发展,充分依托我省山区养蜂资源,统筹推进蜜蜂产业扶贫、技术指导、疫病防控、数据调度统计等工作。5 月,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与吉林省科协签署了“蜜蜂产业科技扶贫成果推广及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任务书,着重进行蜜蜂产业发展和科技扶贫相关调研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根据调研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吉林全省范围,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白城、通化、白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9 个地区及所辖各县市,重点调研吉林省中部、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传统养蜂生产区域。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实地考察和电话问询。
4 月29 日至6 月7 日,各地的调研表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或快递的方式陆续提交。最终省内35 个地区完成了调研任务,总完成率为72.3%。其中延边、通化、白山、辽源、白城几个地区完成情况较好,提交率100%。对调研表进行汇总,存在中西蜂分类不清晰、数量单位错误、项目漏填等,也有因调研不仔细而造成明显数据错误的,或者调研不全面与掌握的实际数据偏离较大的,对填报存在错误或有其他常规问题的调研表,我们根据已积累掌握的数据,进行了电话了解,或直接反馈给该地负责人进行修改完善。
吉林省养殖蜜蜂约38 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37 万群,占养殖总数的96.6%。养蜂生产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部及以东、以南地区(见表1)。
表1 吉林省蜜蜂养殖情况统计汇总
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养蜂数量最多,达到了18 万群以上,其中安图县6.5 万群,敦化市5 万群,其次为吉林地区(7 万多群) 和白山地区(3 万多群)。松原地区(0.3 万余群)、白城地区(0.7 万余群) 和四平地区(0.7 万余群) 养蜂较少,均不足万群,且主要以转地饲养为主。以上结果与我省地形、地势及山区分布、蜜粉源分布等密切相关。
吉林省中蜂饲养量与相关文献记载相比,整体减少(不完全统计),目前通化中蜂饲养最多,约6 000 群,其中集安4 400 多群,为我省第一大中蜂饲养区,其次是白山地区(3 500 多群) 和延边地区(2 300 多群)。中蜂是长白山区特色珍稀蜂种,列入我国资源保护名录中。
吉林省目前蜜蜂养殖户有6 000 余户,蜜蜂养殖户最多的为延边地区,为3 000 余户;其次为吉林,1 000 余户。全省100 箱以上饲养量的有1 100 余户,占总养蜂户的17.4%;50 箱以内养殖量的3 500 余户,占总养蜂数量的55.3%;其余为51~99 箱饲养量的养蜂户,占27.3%。小规模养蜂者较多。
吉林省单个蜂场养殖蜜蜂最多的为800 余群,为集安地区养蜂户。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为专门从事养蜂科研的单位,其位置为长白山区核心地带——松花湖保护区内,但因其性质为公益一类科研单位,因此其蜂场及交尾场未计入我省单个蜂场分析范围。
吉林省养蜂从业人数目前为8 100 余人(此项数据因市场等多种因素,每年变化较大),户均养蜂人数约1.3 人,转地蜂场大约占1/3 左右。养蜂证持有人数比例相对较低,大约1 100 多人,只占养蜂从业人数的14%,持证的养蜂人多数是长途转地养蜂者,在进行转地放蜂时,转入他省常需提供相关养蜂证明和防疫证明,而本地养蜂者持养蜂证的人数则相对较少。
吉林省养蜂户的整体年龄偏大,根据我们对吉林省养蜂从业者的不完全调查分析可知,30 岁以下的养蜂者数量较少,而50 岁以上的养蜂者占大多数,为52%,有的养蜂者甚至达到耄耋之年,70 余岁还在养蜂的比比皆是。
养蜂户中的贫困户为431 户,约占全省养蜂户的6.8%,因养蜂为特种养殖,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因此以前的养蜂者中,较少有贫困户。调研中涉及的养蜂贫困户多为近几年新发展的养蜂户,尤其以养蜂业为产业扶贫的地区,如我们帮扶的汪清地区,近几年仅复兴镇就增加了88 户养蜂(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再由养蜂贫困户或贫困地区的养蜂非贫困户产生的带动作用,使当地养蜂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千群蜜蜂的村镇,这也是近几年吉林省养蜂户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地区蜂业组织的发展,就是当地蜂业发展的缩影。吉林省蜂业组织方兴未艾,近几年更是进展迅速。除了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蜜蜂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吉林省蜂业产品管理监督站) 属公益型科学研究单位外,目前我省既有省级蜂业组织(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蜂产业联盟、吉林省蜂业协会),也有不少地方蜂业组织,省内数个地区先后成立了蜂业协会。在吉林省畜牧局及各地畜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省蜂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有一些地区存在无蜂业组织管理或管理不严的情况,尚有待建设和改善。
吉林省蜜蜂养殖合作社发展势头较好,全省现拥有95 个蜂业合作社(详见表2),囊括了养蜂户2 350 户,其中50 箱以下规模和51~99 箱规模的养蜂户800 多户,100 箱以上规模的养蜂户600 多户。合作社累计拥有蜂群数量近13.8 万群,占全省蜂群总数的36.2%。
表2 吉林省养蜂合作社情况统计表
合作社为养蜂户直接服务,协助采购蜂群、蜂种、饲料、养蜂机具、蜂药等,协助社内成员销售蜂产品,参加农博会等相关展会,组织技术培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养蜂者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纽带。我省进行的各类蜜蜂技术培训、分配良种蜂王等,都离不开各地的养蜂合作社,可以说,养蜂合作社在科技产业扶贫成果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甚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
吉林省蜜蜂企业22 家,职工1 000 人以上,在吉林省蜜蜂产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较少,能够上市的公司只有2 家,为延边宝利祥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安市益盛永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我省能够成为行业翘楚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吉林省蜂业发展,企业还需继续努力。
吉林省蜂产品生产,正常年份约产蜂蜜2 万t,花粉500 t,王浆200 t,蜂胶3.5 t,但因填报时间的局限性,2020 年尚未开始椴树蜜生产,因此生产数据基本为2019 年椴树小年的数据,导致本省数据偏差较大,更未计外省来我省放蜂的蜂产品产量,因此提交的统计表数据只能作参考。按表中数据(表1),2019 年蜂蜜产量为超过1 万吨,花粉产量不到300 t,王浆110 t,蜂胶27 吨余,其它蜂产品(主要是蜂蜡) 产量93 t。蜂胶数字偏大,一是随着蜂胶生产技术的推广,可能确实采胶量逐年提高,但也不排除一些地区根据老百姓粗略预计填报,这在以后的年度填报中,会逐渐校正。
根据调研表和咨询情况,很多地区填报人都不懂蜜蜂(不包括熊蜂,未统计设施农业授粉情况) 授粉及其对农业生态的意义。我省有偿提供授粉蜜蜂的,少之又少,从0~17%,平均仅为5.2%,而无偿授粉, 或者说不以授粉为目的的蜜蜂放养,占83%~100%,平均为94.8%,数据悬殊。多数地区的授粉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养蜂为作物授粉都是100%无偿的,甚至有的地区不知道蜜蜂授粉还需要交费,不向养蜂人要采集费就已经不错了。
随着粮食安全备受瞩目,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自然传粉的认知越来越多,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蜜蜂(熊蜂) 授粉正逐渐接受并更加青睐。如我所目前已经实现工厂化繁育的熊蜂,已经由原来的免费赠予使用、包赔设施作物损失才勉强使用,到现在须提前订购,有时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说明熊蜂为设施农业授粉正在逐渐兴起,市场前景广阔。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蜂产业发展实践证实,养蜂示范户作用巨大,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各地发展养蜂产业初期,老百姓质疑养蜂效益,担心椴树大小年等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以部分养蜂户通过养蜂致富,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养蜂产业发展。发展产业扶上马后,技术人员不可能长期蹲守,技术辅导鞭长莫及,需着力培养当地的产业带头人,示范推动产业发展。在复兴镇示范基地,我所对有养蜂基础的蜂农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具有10 年养蜂经验的苏师傅为养蜂带头人,协同省养蜂所科技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2020 年,我们结合蜂产业技术体系,在全省确定了汪清、柳河、安图、敦化和桦甸作为示范县,重点发展蜜蜂产业。同时,为更好发挥养蜂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养蜂,扶贫团队在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开展养蜂扶贫工作较为密集的地方,建立示范蜂场,以更好地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在原有的柳河县西腰沟示范蜂场基础上,又在靖宇县赤松镇、集安市、珲春市、蛟河市安乐村等地分别选择具有致富带头效应的大型蜂场作为示范蜂场,培育本地蜂农,支持当地贫困养蜂户蜜蜂产业发展,引领效果良好。
吉林省各地区较为重视技术培训,各地农业农村局、畜牧站、养蜂站等积极组织,聘请省市养蜂专家,也通过省级蜂业科研部门聘请省外专家进行授课。汪清县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织的蜜蜂养殖技术培训班每年举办两期,每期150 人,集中培训结合现场实习指导。集安市畜牧兽医总站主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连续举办了3 年,敦化畜牧站举办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省内采取线上线下并进的方式。疫后派出专家团队前往养蜂集中区,举办现场会或技术培训观摩会,进行集中培训,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因疫情影响,2020年技术培训多集中于下半年,先后在抚松、汪清、龙井、柳河、珲春、安图、集安等地陆续开展培训工作。吉林所全年已开展集中技术培训15 次和现场技术培训30 余次,累计培训蜂农及贫困户3 000 余人次。
本次调研,意在全面梳理掌握蜜蜂养殖、蜂蜜加工、品牌营销等总体情况,建立蜂产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制度,对养蜂总量、养蜂合作社数量、蜂产品加工企业、蜂业社会化组织等情况进行跟踪调度,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保障。然而在现实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因机构改革,有些地区蜂产业管理弱化甚至无人负责,一些地区无相关人员对接调研工作,经两次催促,尚还有数个市(县、区) 未提交调研数据,对我省蜜蜂产业发展十分不利。除政府部门外,一些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民间蜂业组织不作为,起不到引领蜂业发展的作用,有些甚至只剩空壳,没有任何蜂业相关业务。
饲养蜜蜂的贫困户或贫困地区的非贫困户,在包保单位、驻村工作队、驻村书记等的联合协助下,通过包保单位采购、销售扶贫、参加展会、积极推销等手段,产品销售尚能维持,有些地区蜂产品能销售较高价格,80~100 元/kg,个别甚至达到200 元/kg 以上; 而较多养蜂户的蜂蜜, 只能销售至30~60 元/kg,更有甚者,生产“水蜜” 的贫困户,收购价只达到9 500 元/t,合9.5 元/kg,价格非常低廉。一些养蜂户过于高估自产蜂产品价值,要价较高,造成大量库存积压。而蜂产品囤积,一来会降低品质,甚至导致最终发酵、倒掉;二来会占用大量资金,不利于刚刚脱贫的养蜂生产的良性发展。一旦无可持续支持,产品积压问题将立即凸显,并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吉林省蜂产业调查难度较大,虽然大部分提交了调研表,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地负责表格填写的人员层次不一,与蜂业接触程度不一,对蜜蜂产业了解程度不同,很多地方对中蜂西蜂都难以区分,对本地养蜂情况掌握信息不全或不准确。吉林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的白山地区,南部的通化地区蜜蜂养殖较为普遍,定地饲养户较多,故数据填报相对全面、完整和正确,而我省西部地区、西南部地区接触蜜蜂较少,饲养者多为转地饲养户,统计困难,数据欠缺,导致数据统计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加上养蜂者流动大、蜂群数量变化快、蜂产品大小年影响大等因素,也会造成调研数据不完善。
在蜂产品产量的调查方面,我省依托长白山蜂种和蜜源资源多样性丰富,蜂产品质量较高,椴树蜂蜜名闻遐迩,每年30 万~40 万群蜜蜂进入我省采集椴树蜂蜜或其他蜂产品,而这些椴树蜂蜜,运至全国各地,销往国内外,在调研统计中,未将转地蜂场产量计入其中,否则,生产量应大于2 万t。
扶贫调研和技术指导方面,都是扶贫工作队亲临现场、亲自技术指导,与蜂农面对面交流,取得的数据则相对更准确些,当然,统计的扶贫数据不包括我们对各地只提供良种支持的区域,只计算工作队到达并进行现场帮扶的地区。
长白山中蜂被列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但从调研和技术指导中我们发现,受转地运输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中蜂饲养在我省山区数量减少,有些地方如柳河,在山上发现中蜂踪迹,并运回庭院饲养,可见这些地区的中蜂呈复苏态势。但总体来说,中蜂养殖量减少,以中蜂为主的帮扶点蜂场也不多,扶贫调研数据中,只有3 户饲养中蜂(其中贫困户2 户),不足总帮扶户数的1%,蜂群数量仅为37 群,且均为中、西蜂混养。因此,中蜂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依然需要加大力度。
小蜂螨是近年来在东北爆发的寄生传染性螨害,相对于大蜂螨来说,小蜂螨发病迅速,不容易诊断,治疗复杂,养蜂者不容易掌握,治疗早了,容易污染产品,治疗晚了,爬蜂遍地,治疗轻了,不起作用,治疗重了,伤害蜜蜂,因此普及小蜂螨防治技术,十分必要。
很多养蜂者,尤其落后地区的养蜂者,包括贫困户,其养殖技术落后,蜂场生态环境较差,与厕所、畜禽粪污、污水坑等距离较近,有的生产者甚至做线上销售时,不注意蜂场环境,对产品质量和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有的蜂场用药不规范,蜂病诊断困难,滥用药物,不分时间,导致生产的产品抗生素等超标,降低了蜂产品质量,一些收购商或企业收购蜂蜜时,检验不合格,也是造成产品积压的一部分原因。
(采集花粉后回蜂巢的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