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倾城
一位少年问我:“绝对公平,真的不存在吗?”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存在。”
他说:“人类社会没有,可大自然应该是公平的。”
我叹一口气,说:“你看窗边的苹果树,长在高处的苹果,朝承雨露午接阳光,一个个红扑扑,香喷喷;而那长在最低处的苹果,一丝儿阳光都晒不到,只有下倾盆大雨才能喝上一口水,很可能才结个小疙瘩就病死掉下来——你觉得这公平不公平?”
少年瞠目結舌:“我觉得这不公平。”
我说:“这说明你是那个在低处的苹果。”
少年家境贫寒,每年都在学校领取贫困生助学金,可是今年,助学金被调剂给班上另一个贫困生了。少年觉得不公平,找到教导主任。教导主任问:“你前几年拿了助学金吗?”
少年说:“拿了,而且是最高档。”
主任点点头:“那个同学的家庭情况跟你差不多,你们都穷,你没饭吃,他有一粒米,现在有一碗饭,都给你,他一口没有——又公平吗?一粒米也吃不饱人。”
他被主任说得哑口无言。
最后主任说:“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
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作系统,等因未必等果,等果也不意味着等因。
比如,一个人后天的成就跟先天智商关系很大,当然也跟后天环境脱不了关系。同样的教育给予不同的人,效果是不一样的。智商140的人,得到优质教育后,智商能飙到180去;但智商110的人,得到优质教育后,智商提升到120就不错了;而智商80的人,至多能提到90。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最优质的教育给予最聪明的人,是性价比最大的选择。
这公平吗?这是每个人都下意识会问的问题。
可是,明知道他优秀,却不能得到机会发挥;明知道他受普通教育,只能发挥到本身能力的八成——对他又公平吗?
公平也必须有参照物,要实现对某个参照物的公平,就意味着另一个角度的不公平。
比如最开始讲的苹果树,可以人为干预,把最下面的枝丫剪下来嫁接到梨树上,这样可以提高整棵树的产量。
这样苹果们公平了,梨怎么办呢?嫁接占了梨本来需要的枝丫呀。
让大部分人痛苦的,不是公平与否,而是自己成为被牺牲、被让渡权利的一方。
我的想法是:我支持任何人为自己的权利而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没有人应该默默忍让,相反,如果人人都摊开自己的要求,希望得到更好的,社会就会越来越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用各种方式实现所有人的“相对公平”。
公平值得追求,但绝对公平不值得执着。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