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宁宁
【摘 要】目的:分析在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LEEP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疗的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临床疗效、术后CIN以及HPV持续感染情况。结果:两组之间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更高,宫颈管息肉样增生、CIN残存率、HPV持续感染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基于患者LEEP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患者手术后近期恢复情况良好,能够有效提高疗效,减少CIN残存率以及HPV持续感染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LEEP;CIN;高危型;HPV感染
HPV感染是导致我国女性最终发生宫颈癌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宫颈癌相关健康教育和疫苗工作的开展,其患病率逐年降低,但呈年轻化趋势发展。CIN合并HPV高危型感染期是预防患者宫颈癌最主要的一个阶段,通过在这一阶段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宫颈癌变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2]。LEEP治疗仪能够利用手术切除的方式切除病变组织,手术术式简单,创伤小,患者在手术后更容易康复,该术式能够帮助降低病毒负荷量,改善宫颈持续感染现象,可将CIN转变成为慢性宫颈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3]。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采用LEEP手术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疗的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年龄28岁~45岁,平均年龄(36.9±2.7)岁;对照组30例,年龄最大为49岁,最小为28岁,平均(36.8±2.5)岁。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加入;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恶性疾病;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全身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妊娠以及哺乳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LEEP手术治疗,LEEP治疗方式为:LEEP治疗仪购买自美国ELLMAN公司,将电刀频率设置为3.8MHz,功率均在30 W~40W,患者均需在月经干净后的3天~7天内展开手术治疗,取膀胱截石位,将宫颈暴露出来后使用碘伏消毒,宫颈局部麻醉后行碘试验以及醋酸白试验确定手术范围后根据病灶范围的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电极进行手术治疗,顺时针旋转锥切,切下宫颈管组织深约10mm,切缘超过病灶边缘3 mm~5mm,使用球形电极进行创面止血,切除组织后将其固定送检,术后均给予患者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手术时间、出血量、宫颈恢复情况、术后CIN以及HPV持续感染情况。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检查均恢复为正常状态,且并无明显并发症;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检查均趋近于正常状态,且并无明显并发症;无效: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检查指标水平与治疗前并无明显差异,病情呈恶化趋势,出现并发症;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以及有效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之间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 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宫颈管息肉样增生、CIN残存率、HPV持续感染率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更高,宫颈管息肉样增生、CIN残存率、HPV持续感染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3。
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有着一定关联的癌前病变,其直接反映了宫颈癌病变总持续发展的过程,是预防宫颈癌变主要的一个时间段[4]。目前,有研究发现,随着HPV感染与下生殖道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可见,HPV有一定的致癌性,是导致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干扰有益细胞的增长,致使P53降解,灭活E7基因产物,从而影响细胞生长[5]。有研究发现,在患者CIN期给予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的可能[6]。高危型HPV感染是指可引起外生殖器癌、子宫癌等疾病的病毒,病毒亚型主要分为HPV16、18、31、33、35、45等,感染后患者发生子宫癌等多种病变的可能性更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在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时期给予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癌变发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是临床关注的重点[7]。LEEP手术是利用一系列环形钨丝电极切除患者CIN病变部位,直接切除病灶,以达到预防宫颈疾病病变的目的[8]。LEEP刀在接触到患者组织时产生阻抗,利用电波产生高热并使身体吸收,使细胞能水分形成蒸汽波完成各种切除手术,并可在手术后同样利用该种方式达到电凝止血的目的,但这并不会影响患者切口边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9]。与传统电刀的治疗机制相比较,LEEP刀的原理不同,传统电刀输出频率约在0.3 MHz~1.0MHz,而LEEP刀其射频转化热能产生于组织的内部,有射频产生正弦波使细胞内水分震荡,从而产热蒸发[10]。LEEP刀发射术所接触的细胞破裂,因此使组织分开,而射频发射极本身却并不发热[11]。而将LEEP刀应用在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可见,在使用治疗时患者并不会感觉到疼痛,手术创面小,完全避免了以往常规手术治疗中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缺点,且LEEP刀取代传统手术刀,手术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12]。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采用LEEP手术治疗,研究可见,两组之间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提示LEEP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此外,相较于对照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手术治疗,LEEP手术更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身体损伤,减少治疗后出血量;不仅如此,本次研究中还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更高,宫颈管息肉样增生、CIN残存率、HPV持续感染率明显更低(P<0.05),可见,LEEP手术后患者额的穿棉愈合率可明显升高,且在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CIN残存率,预防HPV持续感染症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宫颈管息肉样增长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基于患者LEEP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患者手术后近期恢复情况良好,能够有效提高疗效,减少CIN残存率以及HPV持续感染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利霖.瑞琳他抗IgY多克隆抗体复合植酸铜功能性凝胶联合物理治疗高危HPV感染合并CIN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9,9(2):123-124.
[2] 黄静.LEEP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LSIL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2):82.
[3] 韩芳,文红蕾,卢逸静,等.抗HPV生物蛋白敷料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CIN合并高危HPV感染的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9,13(2):71-72.
[4] 金昌霞,周树平.LEEP治疗CIN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0):140-142.
[5] 丁阳,李响,卢建军.LEEP联合膦甲酸钠对人乳头瘤病毒的转阴率及再感染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22):65-68.
[6] 张大伟.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CIN1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7):120-121.
[7] 贾漫漫,赵冬梅,郭珍,等.p16/Ki-67双染监测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2):192-197.
[8] 柳书勤,殷敏敏.干扰素凝胶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hr-HPV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4):2468-2469.
[9] 弋文娟,蒋洪昆,陈煜岊,等.膦甲酸钠联合重组人干扰素用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后临床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9,28(12):125-129.
[10] 朱晓艳,仇龙山,刘长跃.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7):22-24.
[11] 林曼,许莉,张燕.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围术期干扰素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46-50.
[12] 蔡昱,翟建军,冯碧波.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联合贞芪扶正胶囊和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20,4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