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
说到“藏地”,人们总是先想到西藏、青藏或川藏,其实归属云南的滇藏,也特别值得一探。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描绘了一个隐秘的理想境地“香格里拉”,让许多人向往。现实中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从纳西人的家园丽江到腊普河臂弯里的塔城,再到光影迷离的香格里拉,一路上遇见各种珍贵风物、隐秘风景、善良真挚的人还有纯净安宁的梦……
云南之行首站是丽江,我对商业化古镇审美疲劳,所以即便去丽江,也避开了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选择了仍延续着纳西传统生活方式的茨满村。
茨满村是丽江最古老的纳西村落之一,玉龙山的水流到青龙河,青龙河流过茨满村,在有丽江城之前,就已经有了茨满村。最初北方来的外族在这一带定居,他们叫自己纳西人,后来他们建造了丽江城,自然也就成了本地人。
茶马古道时期,茨满村是进入丽江的第一站,往来的马帮商旅常在这里歇脚。再后来,轰鸣的汽车取代了骡马,茨满村又变回了偏安一隅的平静村落。也亏得如此,纳西族的传统生活习俗才得以在此延续,如今村子里还保存着一间百年的纳西传统院落。
参观过纳西民居,还可以跟主人学做古老的东巴纸。普通的纸淋湿之后再晾干会变皱、浸水后会烂掉,东巴纸不同,它的原料是野生荛花,比起常见的造纸植物,纤维更长、更有韧性。
有了上佳的手工纸,下一步自然是书写文字了。主人进屋后,我们围着热呼呼的火塘,一边吃茶点一边听主人解读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人能歌善舞,临走前大家在院子里手挽着手,在欢快的芦笙伴奏中,舞起了纳西“打跳”……
几年前我不经意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前景是长满绿油油稻子的弧形梯田,远景是巍峨的雪山,中间则是遗世独立的幽静山谷,当时便牢牢记住了这世外桃源般的隐秘之地——塔城乡。
从丽江到塔城乡有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沿着S226蜿蜒前行,经过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之后,一路上几乎都能看到车窗右侧奔流的金沙江。驶入维西县境内,路边错落着藏族和傈僳族的村寨,田野里青稞、荞麦与水稻交替。
哈达村和启别村坐落在塔城乡腊普河右岸的林坡上,四野绿林葱郁,溪涧遍布,山谷中分布着稻田和果园,终年绿意盎然,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民居散落其间,一派诗意田园。我们住的“松赞塔城山居”就隐于两村交汇的土坡上,背靠绵延的葡萄园,面对古树和稻田,多年下来似已变成村庄的一部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房间窗外是无遮无拦的丰饶山谷和层层叠叠的梯田,微蓝而飘渺的薄雾在半山腰飘荡,瞬间就让人想起《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清晨不再被手机闹铃惊扰,而是在远近相异的鸟鸣合奏声中逐渐醒来,走上阳台,带着草木清香的微风拂面,向东眺望,能隐约看到达摩山最高峰上来远寺的金顶。
早餐后我们开车过去,出发时下着小雨,下车后我们正纠结到底是拿伞还是披雨衣时,厚重的云层忽地裂开一道大缝,耀眼的阳光瞬间便洒满山巅,将来远寺新修的金顶照得金碧辉煌,再加上大殿背后山林中涌动的雾气,眼前的景象有如琼台仙境一般。
来远寺背后有条三四公里长的转山小径,脚下踩着落叶,穿行在披挂着松萝的山林和飘渺云雾之中,气氛幽静而有禅意,有畅快呼吸天地精华之感。小径弯弯绕绕,没有指示牌,但完全不必担心迷路,路边一直能看到招展的经幡和雕刻于不同时期的玛尼石。
转山接近终点,便是有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噶舉派达摩祖师洞,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成佛,留下很多圣迹。
不远处,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混居的哈达村里散布着酒坊、铁匠铺、弦子坊、油坊、豆腐坊……可以去挨个体验。我们走进一座门外写着“金秀豆花”的宅院,74岁的纳西族老奶奶手把手地教我们转动传统的石磨盘,将饱满的黄豆一点点碾成乳白的豆糊,然后燃起炉火煮浆,现场做出鲜嫩的豆花。豆花配上几碟当地的小菜和茶点,每个人都吃了个肚儿圆。
维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这里屹立着终年不化的白马雪山。白马雪山从维西绵延向北跨过云南省最北的德钦县,延伸到西藏最南边芒康县的区域,是滇金丝猴最重要的栖息地,生活着1300只左右的野生滇金丝猴,超过所有野生滇金丝猴数量的三分之二,塔城范围内就有700~800只。
从松赞塔城山居到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只要15分钟车程,但进入景区后步行前往观猴点的路程绝不轻松,山路湿滑再加上三千多米的海拔,走得人气喘吁吁,想看一眼滇金丝猴总是得付出点代价。
这里共有12个大观测点,为了保护生态和猴群健康,观测点每过两三天就会换一次。我们沿着山间小道不知道爬了多少米、拐了多少个弯,总算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坡地,在几百米外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森林边缘,终于看到滇金丝猴的踪迹了。
滇金絲猴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仅在2500米以上的雪山峻岭中穿行。眼前这一群滇金丝猴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季节它们以杉树的附生植物松萝为主食,松萝如果长得太多,冷杉会因营养被吸光而死,如此它们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共生关系。等熬到春夏天,滇金丝猴就可以吃阔叶树的嫩叶、花、果来改善伙食。
待我们下山回到车上,初见滇金丝猴的兴奋感已褪去,疲乏和饥饿袭来,此刻还有什么比去尼西乡吃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尼西土鸡更幸福呢?用尼西陶锅炖制而成的藏香鸡,原汁原味,汤色金黄,吃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尼西处于旧时茶马古道上,这里的民间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近千年,“黑如漆、光如玉”的尼西黑陶早已成为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尼西黑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这里家家户户做出美味食物的秘诀。
山下汤堆村一百多户人家里,有一多半从事黑陶制作营生,酥油茶罐、炭火盆、黑陶锅、藏八宝、香炉、酥油灯、茶具、酒具……用当地独有的黏土制成的黑陶制品,覆盖了藏人日常生活所需。
从汤堆村到香格里拉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快开到市区的时候路过纳帕海观景台,过往的大小车辆都会在此停上片刻,凭栏遥望纳帕海的迷离光影。我忽然想起来,当年我第一次被碧蓝的纳帕海惊艳时,香格里拉还叫做中甸。这么久过去了,如今水岸对面的建筑明显比当年更密集了,海子边也有了一条漂亮的环湖观光路。
那次香格里拉之行,我因为匆忙赶往德钦去看梅里雪山,错过了城郊的松赞林寺。这一次,终于大大地弥补了这个遗憾,我住进了松赞香格里拉林卡酒店,隔着一小片错落着夯土藏房与青稞架的牧场,与松赞林寺咫尺对望,能时刻瞧着松赞林寺在不同光影笼罩下的迷人背影。虽是背面,但彻底屏蔽了游客的喧嚣,呈现出它应有的庄严、肃穆与神秘。从晨曦到日落,窗外是看不够的光影变幻,一把椅子一杯茶就可以静静地望上许久。
如果说松赞林寺的背影庄严神圣,那这座云南最大藏传佛教寺院的正面则是大气恢宏的。金顶白墙的寺院独立山头,藏红色的僧房围绕四周,铺满了整座山丘,远处是炊烟萦绕的藏式小村,面前是倒映天光云影的拉姆央措湖,寺庙的鎏金铜瓦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我看到这一绝美画面的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被称做 “小布达拉宫”。
穿过正门,顺着面前的大道拾级而上,高原上的147级石阶对游客和朝圣者来说绝不轻松,但登顶之后,回望来时的方向,层叠错落的建筑延伸向山脚,拉姆央措的对岸是起伏的山峦和流动的云朵,哪怕还喘着粗气,心境却晏然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