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璇
【摘 要】目的:分析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来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中选取92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随机进行分组,46例为观察组,4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进行抗阻力训练联合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28.26%),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上肢淋巴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上肢功能优良率(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7.39%)(P<0.05),差异明显。结论:术后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减轻其上肢肿胀程度,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上肢功能恢复效果。
【关键词】抗阻力训练;针对性护理;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上肢功能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一种高发并发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1]。患者术后如果并发上肢淋巴水肿,需及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一旦处理不善,轻则影响患者日后的外形美观,重则会造成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抗阻力训练在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上肢功能中有积极地作用[2]。为了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防治水平,本文以下就对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1 一般资料
在来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中选取92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随机进行分组,46例为观察组,46例为对照组。组间资料分布平衡。观察组,年龄42岁~66岁,平均年龄(55.36±5.62)岁;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4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乳腺癌保乳术5例、全乳切除术1例。对照组46例,年龄41岁~65岁,平均年龄(55.64±5.48)岁;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1例、乳腺癌根治术18例、乳腺癌保乳术6例、全乳切除术1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进行抗阻力训练联合针对性护理,方法如下。
1.2.1 抗阻力训练 ①肌力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 哑铃、弹力绷带等工具,开展训练,5组/次~15组/次,5组/d~8组/d。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速度适中,每组动作间隔时间保持在2min~3min,保持阻抗力量在65%~75%負荷量。②呼吸训练:在进行淋巴引流时,将1kg的沙袋放置在患者胸部,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呼吸训练,30min/次,2次/d。呼吸频率保持在15次/min。两组患者均训练12周时间。
1.2.2 针对性护理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术后情绪变化,一旦患者的情绪发生改变,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对其实施心理干预。②健康宣教:采取简单明了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抗阻力训练的基本知识,从而提升其抗阻力训练配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28.26%)(P<0.05),差异明显,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上肢肿胀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上肢淋巴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上肢功能优良率(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7.39%)(P<0.05),差异明显,见表3。
术后抗阻力训练能够有效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上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纤维化,提高肢体含氧量,从而发挥减轻水肿、缓解疼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术后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减轻其上肢肿胀程度,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上肢功能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康琳,王莉莉,姬秋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对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8):92-97,102.
[2] 缪世茜.集束化护理联合有氧健肢训练在乳腺癌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对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