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关键共性技术分析

2021-10-18 00:49吴秀明
新农民 2021年25期

吴秀明

摘要:在机插秧推广过程中,为处理好关键共性技术,某市针对性地展开了这方面的分析,由此实现了技术创新,并且效益得以提升,由此实现了水稻机插秧的较好成长,从而通过较少的劳动力达成更好的整体收益效果。以机插秧技术而言,其为稻作生产的必然趋势,亦为以后的一个主导性技术,更能够促使水稻生产力得以显著提升。鉴于此,本文展开了相关的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共性技术

0  引言

目前,机械化作业已成为水稻产量的基本保障。采用全机械化作业模式,既能保证水稻的栽培和灌溉适应农业生产条件,又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全程机械化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使用机械化生产,可以改善水稻种植面积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本身的肥力。机械化免耕播种可以有效地保证土壤含水量,使水稻折断的茎叶不会改变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为水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全过程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传统模式相比,机械设备可以粉碎麦秆,不仅有利于土壤肥沃,而且减少了麦秆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1  技术创新集成

1.1  壮苗育秧技术关键

水稻播种作业时,应该对突然进行消毒,主要借助喷施敌克松药液展开。在秧苗生长方面,待其处于1叶1心的情况,还有在2叶1心时,应该展开“立枯净”喷施;而在秧盘营养土方面,其pH值不小于6时,应该展开调酸作业,做法为食醋兑水,由此促使秧苗素质的加强,并能够防止病害的出现;等到秧苗处于1叶1心,则是应该展开田间灌水工作,水深应该保持在1cm,能够很好地防止青枯病的出现[1]。

1.2  插秧机维修技术要点

对东洋牌手扶插秧机行走链条箱采取“开孔后补焊”的办法更换损坏链条,对插秧机秧爪采取摩托车轮辐钢丝代用的方式展开修复作业。

2  技术应用效益

在单位面积新增产量方面,以2018~2019年的数据来看,在应用改进的机插秧技术层面,该市总共进行区域试验70个,进行的生产示范工作共有21次,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相应的产量值,具体的情况是:对比人工种植,插秧机表现的更好,达成每667m2增收87.1kg,对应的增产率达到了15.2%。

而投入产出对照方面,结合具体的生产情况发现,在机插秧方面不同环节劳动用工消耗及育秧成本投入情况分别为机插秧节工1个/667m2,计算价格50元,节约物资投入20元/667m2,而在种子等方面没有出现改变,所以没有进行计算。依据增减实物数量,还有对应的价格得出相应的实际收支,之间的差值便是新增纯收益,借助机插秧进行作业的话,多收入291.84元/667m2。

3  水稻机插秧关键共性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化生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该区域地形复杂、资源多样、农机设备结构不同,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导致水稻种植模式多样化。平垄并作、宽窄沟与窄沟并存,以及运用多种动力和规格的田间机械,完成不同型号和不同环节的田间作业。在畦灌区,由于缺乏统一的种植规范,机械耕作和播种不能破坏垄作或跨垄作业,经营者有时通过不满意的作业方式,单户作业。后期大行水稻不能封闭,造成光合作用的浪费,灌溉沟垄占用耕地和荒地资源[2]。

3.2  灌溉装备性能有待提升

目前灌溉设备的性能有待提高,常用的灌溉设备有管式喷灌系统、指针式喷灌系统、平移式喷灌系统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喷灌系统管压不足、喷头不能覆盖地面边缘、田形状不规则等问题,水稻苗期植物灌溉效果较好,但后期植物堵塞了喷灌风机表面,导致灌水不均匀,影响了水稻成熟度的一致性。在一些地区,水稻灌溉定额设计不足,耕层灌溉水量不能充分流动,导致灌溉均匀性差。

3.3  秸秆还田技术知识推广工作有待提升

需要加強秸秆还田技术知识的普及。秸秆还田质量是决定水稻机械化播种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民对秸秆还田的肥力认识不足,导致水稻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采用了不正确的还田方式,在部分地区将3ー6行水稻切割成片,然后用秸秆还田机还田。由于秸秆没有根部支撑,易移动,传播厚度大,机械操作时无法穿透,导致长秸秆过多,均匀性差。第二,水稻还田机械选择不当。秸秆似乎是在工作后被压碎的,但是秸秆纤维是连接在一起的,导致返回地里的质量很差。在这些地区,如果直接进行深松深松,耕层和地面会留下大量的长秸秆或伴生秸秆,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水稻播种质量[3]。

4  强化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具体措施

4.1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农机具采购方面,应该做好相应的补贴政策工作。在资金补贴方面应该倾向于一些薄弱环节,对于需求量较大的机具,如若未处在农机补贴范围之内,则是应该尽快进行调整,将育秧盘纳入其中,持续提升插秧机的数量,从而给水稻机插秧工作带来机具方面的保障。必须要尽最大可能争取所在区域政府单位的支持,由此促使集中育秧补贴工作的进行。还应该促使农田进行改造,深层次健全农田的设施,由此给机插秧的成长创造相应的环境[2]。

4.2  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必须促使农机艺协调前行,强化优势技术的高效整合,深层次完善全水稻机插秧技术体系。从所在地方发展规划等层面出发,构建相应的专家服务团,借助下基层蹲守等方式,展开相应的服务活动,促使水稻机插工作得以强化。要在品种选择、育秧、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分析。从而促使农机艺能够实现较好的成长,且会由此达成相应的技术体系。必须关注秸秆全量机械化还田工作,促使其能够和耕整地技术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技术实现高效的融合,由此熟化集成秸秆机械化还田机插秧技术体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