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堂风

2021-10-18 17:01洪忠佩
西部 2021年6期
关键词:淘金

洪忠佩

七邻八舍的辣椒秧早已移栽了,鞠余闷才开始撅着屁股锄地。他做事总比村里人要慢半拍,讲话也是,慢吞吞的,仿佛话语也噎着。我问他为何在菜地上打凼,他仰着头,像要打喷嚏,又打不出来似的,然后咧了下嘴,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吐出八个字——茄子栽阔,辣椒栽窝。

歪嘴、面瘫、颧骨凸、皱纹深,鞠余闷稍稍仰起头,面部显得有些滑稽,甚至狰狞。乍一看,整个脸面好比是枯萎变形、满布褶皱的树皮。好在,我都见惯了。村里人对不听话的小孩,就拿鞠余闷来吓唬,仿佛一帖灵药,能够止哭止闹。想来,村里人的绰号,不外乎是源自长相、性格,譬如大头勇、扁嘴海、癞痢桂、超天树、乞人林。村里人年长的平辈的,都习惯了叫绰号或乳名,只有年幼的叫年长的才按辈分去尊称。倘若,没有选民张榜、公益捐助公示,已经很少人记得他户口本上的名字了。鞠余闷呢,虾子背,瘦小,只知道闷头做事,全部占了。其实,人真的不可貌相,不熟悉的人,怎会想到瘦小的他年轻时从事的竟然是铁匠手艺。

刀、斧、犁、耙、锄,还有禾镰、剪刀,山村人刀耕火种,哪一样离得开铁匠铺呢?也是,鞠余闷家住在赵村巷口,他还是小孩的时候,父亲就把半边厨房改成了铁匠铺,他是在火炉边拉着风箱长大的,炉火映着他的青涩、蛮劲。叮当叮当,叮叮当当,铁砧之上,火钳速夹速翻,铁锤锻打烧红的铁坯,一下一下,火花四溅。父子即师徒,讲究的是配合的节奏、手法的默契。他父亲做事认真细致,每打完一件铁器,都要烙上一个繁体的“赵”字火印。在赵村,以及四乡八村,大到犁尖,小至剪刀,父亲的“赵”字火印究竟烙了多少,鞠余闷想数都数不清。

老辈人说,泥水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缕烟。事实上,铁匠比泥水匠更重体力,铁锤碰铁砧,那都是硬碰硬的事。这一点,鞠余闷比任何人体会都深。刚开始学打铁的时候,一抡铁锤,虎口震得发麻,满手血泡,而手上从血泡到结成茧,那是一天天熬过来的。父亲呢,进入花甲就抡不动铁锤了,一动气就喘。唉,树怕藤来缠,人怕病来磨。鞠余闷想撐出门面,不料、工钱不算,成本比市场上卖的成品还要高出三分之一。譬如,他打一把菜刀,没有二十块钱出不了手,店里十四五块钱都在卖,甚至更低。无奈之下,他只好把铁匠铺关了。到了千禧年,父亲去世,鞠余闷手上火星烫过的痂虽然随之褪去了,但心里一直隐隐作痛。

杵着锄头,鞠余闷歇着,他的菜地周围都被苦竹鞭侵占了,菜地一年比一年缩小。苦竹鞭钻在土里,不现面,要想挖出来,并不容易。菜地里,马齿苋匍匐,大蓟、蒲公英、一年蓬生发,雪魔芋的个头比这些草都要高,花细碎,白净,恍若一片一片的雪花开在嫩绿的枝头。

父亲的死,鞠余闷的心里是内疚的。如果不是自己觊觎淘金船,父亲也不会走得那么快。

铁匠冇样,一锤三望。那年开春,铁匠铺生意清淡,鞠余闷十分气馁。怎么说,也得养家糊口吧。恰好,思口河开始淘沙金,泊着几条淘金船。随着淘金船的链斗翻动,河床上的沙子、鹅卵石都载上了船,在过滤网上滚一遍,水一冲,又倒进河里,清清的思口河瞬间变得浑浊一片。淘金船天天连轴转,就需要修链斗。琢磨半天,趁着午后,鞠余闷在河滩上找到了正在吃昼饭的船主柴头标。

你过来,只能给我当修理工。想做,先交六百块押金吧。柴头标听鞠余闷说是铁匠师傅,半信半疑,瞄了他一眼,吐着鱼刺说。

一般做事得先讲工钱,你倒好,事没做,怎么还要收押金呢?鞠余闷有些不解。不过,他不得不佩服柴头标吃鱼的本事,筷子长的鱼,到了他嘴里,从鱼鳃部位往鱼尾方向吃,鱼肉下肚,吐出的却是一排长长的鱼刺。

电焊机电焊条你有吗?想想,船上哪一样不是花钱买的?柴头标白了鞠余闷一眼说,这是规矩,做事的规矩,懂不懂?想清楚了再来。

鞠余闷心里疑惑,却屁也不敢放一个,当天就背着工具上船了。

无利不起早。天蒙蒙亮,淘金船就开始作业了,轰隆隆,呼啦啦,船上的噪声比铁匠铺嘈杂得多。久了,人与人之间对话,不仅要扯开嗓门喊,还要竖起耳朵听。事实上,淘金船是土法装配的,半机械化都达不到,大部分需要人工操作。说好了上船只负责修链斗的,可一到船上,鞠余闷就什么都得干,搬柴油、掏沙子,甚至舀船舱里的水,总之,不能歇着。想想,也正常,船主是要付工钱的——凭良心说,五十元一天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自己抡两天铁锤,也抡不出这个工钱。

一个月后,如数拿到工钱,十元、五元的钞票一沓,鞠余闷手指沾着口水,数了又数。他干得更起劲了。

淘金船出现后,沿河变得千疮百孔。赵村埠头洗衣、河中洗澡,都受到了影响,村民免不了咒骂几句。骂过了,也就解恨了。村里的弄鱼盛则不同,他以捕鱼为业,淘金船整天轰隆隆的,别说撒网,连滚钩都下不了。鱼呢,也不知道躲到哪去了。实在忍无可忍,他就去淘金船上讨说法,没想到被轰了下船。毕竟,船上人多,一个个都有利益关系。

无奈,弄鱼盛只得把常常与自己厮守在一起的竹排搁浅在了沙洲上。

思口河宽阔,思溪水与漳溪水汇流,在赵村水口转了个弯。河湾之下,沉积了一个月牙形的沙洲,直接连到下游的高岸村。河里究竟有没有砂金,一条淘金船一个月能够淘多少砂金,对于鞠余闷是一个谜团。据说淘金船淘出的砂金,小的如芝麻,大的如蚕豆。无论砂金大小,都是极具诱惑的。他寻思着,自己有这样一条淘金船该多好啊。端午节那天,柴头标请船上的员工聚餐,破天荒上了两瓶“清华大曲”。他没有明说,话里有扩股的意思。鞠余闷不喝酒,趁着柴头标起了酒兴,就把女儿的彩礼钱拿来了。

既然是股东,还有必要拿工钱吗?算在一起,那不是越滚越多?越滚越多之后呢,还愁没有属于自己的淘金船吗?

俗话说,祸到心昏,利到智昏。鞠余闷去淘金船是帮船主修链斗,不但工钱没拿到,还把女儿的彩礼钱都搭了进去。结果呢,半年后政府明令禁止非法淘砂金,淘金船一律取缔。一夜之间,柴头标失踪了。那夜,柴头标想驾着淘金船逃跑,不承想,倒把赵村的木板桥撞倒了。

鞠余闷血本无归。

当卧病在床的父亲听说儿子被船主骗了孙女的彩礼钱,瞬间便昏厥了过去。鞠余闷呢,当时正叽咕叽咕骑着自行车四处找人,那架势,找到了柴头标非拼命不可。淘金船,无牌无证,船主柴头标,一个绰号而已,又是外地人,没有姓名,没有住址,没有联系电话,去哪儿找?

回到村口,鞠余闷垂头丧气地在樟树底躺下,竟昏昏然睡着了。醒来,总觉得脸上不对劲,紧巴巴的,回家一照镜子,发现脸瘫了,嘴也是歪的。邻居木匠吕见了,说他定是中了邪气。他叔不以为然,说哪有那么诡异,只不过是躺在外面睡觉受了穿堂风而已。

人,遭遇生离死别,是不可避免的。鞠余闷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己私欲成了父亲离世的助推嚣。

村里没人当面拿这事耻笑鞠余闷。唯独曾与他发生过口角的莺婶,也就是弄鱼盛的老婆,敢指桑骂槐揭他的伤疤。鞠余闷只能把一肚子火憋着,不去接腔,不然,就莺婶那喇叭筒似的嘴巴,嘴上两块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准确地说,鞠余闷为人子、为人父,伤着的不是脸面上的事,是心,是一辈子心中的疼。

彩礼钱是鞠余闷收了女婿家的,钱追不回来,意味着女儿的嫁妆也就泡汤了。但,一处乡村一处例,有例不可违,按村里风俗,他父亲辞世,他女儿当年不能不嫁呀。男人呀,最为孤凄的事,莫过于中年丧妻了。鞠余闷的妻子去世早,女儿是他一手拉扯大的,怎么能够亏待她呢。怨,能换来钱吗?无奈之下,鞠余闷把家中一套香柏木桌椅,拱手让给了上门收古董的。老桌椅变了现,才置办了女儿的嫁妆。

本来,鞠余闷懒得搭理人,话少,对自己“不光彩的事”也尽量烂在肚子里,很少对人聊起。他与我,老交情,掏心窝算是例外了。

好些日子,我经过鞠余闷家门口,门虚掩着,没有看到他的身影。突然,村里少了铁匠铺叮叮当当的声响,显得特别安静。

清明前,镇里开设民俗馆,工作人员看中了鞠余闷家的铁匠工具,想买了去陈设。不料,他死活不肯。村主任老世与鞠余闷同族,是共一个祠堂的,论辈分,比他大一辈。大一辈,意味着遇事讲话比其他人要管用些。老世以为是价钱上的事有分歧,晚上上门去做鞠余闷的工作,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翌日上午,我与鞠余闷坐在巷口的青石墩上喝茶闲聊。出于好奇,问他为何不把铁匠工具转让了,放着家里时间一长,等于是一堆废铁。他拧开子弹头的不锈钢保温杯杯盖,喝了一口茶,没好气地说了一句,你以为呢,嫌我败家还败得不够?

似乎,鞠余闷还沉浸在多年前的记忆中。他慢吞吞地说,我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那套桌椅是清代的旧物,是祖上从上海做“茶号”回来置办的,我肠子都悔青了。实不相瞒,那几年我心里空落落的,吃饭都没胃口。上一回当,学一回乖。你说说,那铁匠工具我还能卖吗?

正说着,鞠余闷家厨房里传来了女儿唤他吃饭的声音。女儿不愧是父亲的小棉袄,尽管嫁的村庄隔着一个乡镇,还时不时返家接他去外村逛逛,或者去家中居住一段时间。鞠余闷去了两次,就不愿再去了。女儿呢,只好隔三岔五回来照看上了岁数的父亲。春天,女儿回得更勤,她要帮父亲把家里茶山上的新茶采了——一芽一叶,十八元一斤的鲜片卖给茶厂,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辛苦归辛苦,一个茶季下来,能够挣上父亲一年的生活费。鞠余闷摆手示意说,老得爬不动了,我都得守着祖居的老屋,还是在家自在,在家自在呦。

想来,鞠余闷何尝不想与人交流,分明是他心里堵着呢。确实,他的沉默寡言与心情不无关系。在赵村,鞠余闷的祖上“荣公”称得上是有名望的茶商,亦是一位有德之人,他跟随思溪村的俞士俊业茶起家,善行尤多,曾为村后通往太尉庙的茶培岭捐赀修葺,也为义学、寺庙、修桥竭力捐输。早年,我曾在铁匠铺听鞠余闷父亲讲古,说那村前的河埠即码头,河流便是水路,上游的鄣山、清华、沱川、浙源一带的茶商、木商,都要经过这里,去往鄱阳湖与长江。木桥头呢,是关帝庙。清末民初,庙的两边聚集着四十多家店铺,有“同心堂药店”“祝华堂药店”“仁泰杂货店”“义隆屠店”“成泰布店”“同泰烟店”等等。连接上下街的,还有戏台。

所谓“台上三五步,走尽天涯路”,还有什么街巷如此幽深呢。

而这样的印记,是沉淀在父辈抑或爷爷那代人脑中的,久远,物不是,人亦非,像一段消隐的音讯或影像。鞠余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更不要说他女儿了。毕竟,那街巷、店铺、戏台、庙宇,隔着很远的时光。

村庄的历史,庞杂而散佚。赵村,起先是从茶培岭上坍塌的茶亭渐渐进入我的视野的。茶培岭亭往下,随石岭蛇行拐出坞口,就到了太尉庙。太尉庙,既是庙名,亦是村名。对此,我觉得很难理解。想想,太尉的官衔可上溯到秦汉,为正一品。而如此偏远的山村,怎么会与太尉有所关联,而一山之隔的赵村与太尉庙又有怎样的勾连呢?据说,早年太尉庙供奉的三尊神像是父、子、孙三代太尉,村名也因此而来。疑惑的是,婺源村庄为何仅此一村有太尉庙,父、子、孙三代太尉又是何许人?历史上,确实有“杨氏一门三太尉”(即:东汉文学家杨修的曾祖父杨秉、祖父杨赐、父杨彪)——东汉延熹五年(162)杨秉代刘炬为太尉,熹平五年(176)杨赐官拜太尉,献帝时杨彪授太尉之职。问题是,在那遥远的年月,杨氏与此地有何关系,又遗存怎样的基因,却不知端倪。在永济桥前,正在修缮连接村庄与茶培岭古道的吴锦雄等人,只记得太尉庙、太尉庙公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场风灾中倒塌,还有周边的王家、单家、陈家、侯家祖上的兴旺,至于与赵村的渊源则是一片盲区。好在,德馨老人还记得土改时汪帝庙旁有茶亭,包括茶培岭亭都有人烧水施茶,为过往行旅免费提供茶水。他是位有心人,还找到了抄录太尉庙门口楹联的软皮抄:“庙食数家村,赫厥声,濯厥灵,天道昭彰原显著;爵崇三太尉,桥如虹,河如鉴,人间善恶见分明。”

变了色的软皮抄封面,起皺、破损,比老人的脸还沧桑。拂面的春风,翻动着泛黄的纸页。在我看来,春风应是对录下文字的一种温习吧。

往往,人与人的相识是一种机缘,与村庄古道也是。循着这样的古道,村庄的一些故人旧事,就像底片一样在时光的显影液里显影了。

返回赵村,与鞠余闷聊茶培岭与太尉庙,他既无兴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总给我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他是一个忧郁的人,在挣扎,在忐忑,在惆怅,在孤苦,微不足道。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鞠余闷这样的老人在村里蛰伏着。他们应是边缘的、孤独的、迷茫的,是否会像坍塌的茶培岭亭一样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呢?

多少次,我试图在茶培岭俯瞰赵村的村舍炊烟,却被绵延的山峦以及葱茏的树木遮蔽了。想不到的是,一条新开的盘山公路竟然把茶培岭拦腰折断了。挖过的山体裸露着,像是一道皴裂的伤口绕来绕去。这次我没有走古道,而是绕着新开的公路回赵村。或许,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灌木丛中成群的山雀、蓝头公,它们往乔木林中飞去。而周围的鸟声,一声短,一声长,清脆婉转,彼此呼应着。

拐出坞口,在茶山邂逅了一位拔水笋的婆婆,头上包着阳袱(头巾),腰间系了围裙,手上还拎着一袋竹笋。老人步履蹒跚的样子,真的让我担心,生怕她走在坑坑洼洼的机耕道上,一不注意,会随时摔倒。我想帮她拎去村里,她笑了笑说,不必呢,闲着也是闲着,拔笋图吃个时新,有就拔一把,没有就拉倒,还准备去其他地方看看。老人说话缓而轻,听起来一如呓语。

换个方位走近了,我蓦然发现赵村里的老屋越来越少了,周围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房子,单家独院,围墙圈出院子,院门却敞开着。愕然的是,房屋与菜地、坟茔都靠得很近。隆起的坟茔上,插起的竹梢还飘着一串串的纸钱。

河岸边,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老樟树枯死了。几位村民在林管站林技人员的指导下,正在升降车上锯朽了的树丫。电锯陷在朽木里,声音慢慢沉闷下来,失去了原有的尖厉。河面的倒影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木竹,还有站在竹排上的鸬鹚,贴着水面飞翔的白鹭。

一方山水,还有古树,都是村庄繁衍生息的标记。祠堂、庙宇共同构建了村庄过往的秩序。赵家祠以及关帝庙、汪帝庙,都成了遗址,赵村的社庙却在原址重建了。社庙,是土地神祇居住的地方,可见村人对土地的敬畏与膜拜。

社庙背朝村庄,左右两边、正门的前方都是竹林。去年的竹子,今年的笋,真的是无穷无尽,破土的竹笋,冒尖的冒尖,拔节的拔节,那是自然生发的力量。竹林与社庙的访客,是几只红嘴蓝鹊。它们倏忽飞上庙顶的瓦脊,倏忽栖于高耸的竹丫之上。

“大社菩萨,保佑众生……今有善民敬宗孝善,自愿出资护社……”一张贴在社庙门口的《赵村义和大社捐助榜》,褪色的红纸上写着四十多位村民的捐助名单,有姓赵的,有姓吕的,有姓程的,有姓俞的,以及姓吴与姓王的。显然,捐款的信士,不仅仅是赵村的。落款的时间是“2021年2月16日”。那天是农历正月初五,虽已立春,但离岁时风俗中“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春社还有些时日,应是村人迎财神、祈福安康的日子吧。

与之并排贴着的,是一张红纸黑字的《赵村义和大社收支费用公布榜》。在我看来,庙祝有心,“修庙”“请神”的账目都明细到了个人与个位数。

老人好人叫,菩萨好人拜。鞠余闷歪着头惭愧地说,自认为算不上好人,复建社庙捐款时,犹豫再三,还是没敢捐。

我笑了,说你还纠结着,说明没看清没想明白,万事放下就轻松了,总比老裹在心里纠结着好。要无忧,莫妄求。

理是这么个理,也懂。一旦,遇着事了就两难呐,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鞠余闷脸瘫,歪着嘴说话,虽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但语气掩饰不了他心中的卑微。

或许,正是鞠余闷生活的本真状态,吸引着我一次次走近他。

正和鞠余闷说着,一位少年骑着自行车顺着斜坡朝我俩冲了过来,没有半点减速的意思,呼地与我俩擦肩而过。始料不及的是,他还是滑出了路边,幸好有社庙边的竹林挡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还是湿漉漉的。风吹来,夹杂着几分寒意。往深巷里走,前方传来孩童嬉闹的欢笑。一阵穿堂风吹过,村巷里飘逸着的是茶葉杀青的香气,还有草木混合的清香。

栏目责编:李奕

猜你喜欢
淘金
淘金
淘金梦
机构“淘金”新三板看走了眼 八成PE/VC今年出现大亏损
在农家书屋里“淘金”
数据治理开启大数据“淘金”之旅
主题乐园“淘金”中国
淘金酒馆
淘金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