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渐渐拉近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距离。
202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品味着香醇的月饼,中华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归乡的故人,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在这一夜,遥寄相思、情感共振。
这是中秋的魅力,也是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更蕴藏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渐渐拉近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距离。
源远流长
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吃月饼寓意着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2021年,临近中秋还有一两个月时,线上线下已经开始弥漫起浓厚的中秋氛围。
作为节庆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月饼,关注度从8月开始持续升温。国潮文创月饼、减糖无油月饼、异形月饼、螺蛳粉月饼……不少商家在创意、健康、造型、口味上下足功夫,使得传统月饼在用料、外形、口味、包装设计等都有了全新的变化。这些“创新月饼”打破了传统月饼的固有印象,通过增添多种创意设计,赋予了潮玩元素,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独有的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如除夕、元宵、端午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有历史上的岁时文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三大部分;涉及领域也很广泛,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传统节日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我们和自己的历史对话,我们是一个有历史传统的民族,而这个历史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是珍贵的财富,民族传统节日同时又是调整我们互相之间关系的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曾如此论述他对传统节日的看法。他认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节日可以说是民族才智最集中的展现时刻。
也正因如此,从2008年起,我国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不断丰富
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例如,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最早出现于汉代,但还没有成为全民普及性的节日活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到了唐代,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普及开来,并成为元宵节的一大盛况。
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而时代发展又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民俗风情。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庆祝节日的习俗不断发生着改变。
以端午节为例。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人们对于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与弘扬,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端午节,不再仅仅是“粽子节”,而是充满了浓浓文化韵味的端阳节。
2021年的端午节又与往年不同,因天问一号而特别。“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是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的“天问”。2021年端午节前夕,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多幅科学影像图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一号”的命名正是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2021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期间,围绕“天问一号”登录火星的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让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如今,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作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不仅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情感美满、生活顺遂的不懈追求,更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圆满”与“和合”的精神内核。
8月14日,七夕节,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在综艺频道播出。从古时候人们对宇宙星宿的向往,到祈福许愿来求得巧艺,再到被赋予爱情的意义,七夕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中国人心中太多的“浪漫”。这台晚会传达的不仅有大众对七夕广泛理解的“爱情与浪漫”,更是致力弘扬七夕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沉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传统与潮流相碰撞的视听盛宴。晚会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传来的来自太空的七夕祝福,一经播出,更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鲜活表达
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现代社会,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让众多传统节日焕发光彩和活力,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传统节日只有找到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坚持传统,融入创意,是这些年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所进行的一种探索尝试。
从2005年播出《我们的节日》系列专题片开始,传统节日逐渐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传统的中国节日被赋予了更多创意,并借助科技有了丰富的表达。
从酱腊肉、佛跳墙、重阳糕、桂花酒等传统地方美食,到口红纸、蜀绣、窗花、千层底布鞋等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再到贴春联、插艾草、吃月饼等传统节日习俗,在视频博主李子柒分享的视频中,人们总能感受到中式生活的宁静致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各电视台等媒体也纷纷在节日期间制作播出专题片或文艺晚会,这种电视传播形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2021年的七夕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和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将传统文化与节目深度融合,并大量运用科技元素,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
据悉,河南“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还将继续推出。《七夕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组会延续传统文化路线,将文化与节目多维融合、大跨度奔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美起来。
人是节日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节日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过去,人们在张弛有度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沿袭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以一定的方式,逐渐形成惯例,成为我们今天欢度的传统节日。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让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新的习俗行为把传统真正地融于当代,节庆文化愈加精彩。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正是这种群体记忆、文化记忆,让每一个中国人至今都保有家国情怀,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中,为中华文明的存续积累了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