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涛
(黑河学院 理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新局面。新的消费领域变革催生了消费格局新模式。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明显,价格不再作为选择商品的单一标准,要“买对的”;“小众”成为购买的新风尚,凸显个性化,防止“撞衫”,自我意识更加突出;“服务”成为选择商品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共享”经济成为消费的新时尚。树立构建绿色消费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如何引导和梳理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正确合理消费,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准确了解大学生消费观的演变过程,设计相关问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获得相应的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范围为在校大学生和2000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使用的软件为问卷星,共投放问卷2000份,实际有效回收286份,其中在校大学生收回178份,2000年前毕业大学生108份。
表1 大学生消费观念对比信息统计表
图1 大学生消费观念对比图例
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的传统大学生,消费观念以勤俭节约、攀比冲动、包容开放为主,分别占统计数据的32%、24%和35%;而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追求品质、讲究个性、趋向社交、认可分期为主,分别占统计数据的24%、20%、20%和23%。
1.勤俭节约消费观
消费行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在经济高度集中时期的改革开放前,社会产品供给量不足,经济水平发展受到较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消费凭票,温饱成为消费的主要内容,层次不高。这个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以“平均” “集体”“奉献”为主流价值观。特定的历史时期命运多舛,自然灾害、文革、无疑给社会的发展设置了阻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改变贫穷的方式,进入高校学习机会难得,恢复高考第一批的大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大,成分比较复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学校定量发放粮食,也成为高校学生的身份象征[1]。物质匮乏,供应紧张,消费单一,产品趋同,能省则省,满足基本需求,崇尚节俭的“新三年,旧三年”成为消费观的主流意识。
2.攀比冲动消费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转折时刻,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中西方文化思潮的碰撞,使大学生的消费观从压抑性转向开放性。对人生的反思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消费开始从勤俭向攀比式转变,对物质的渴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精神消费也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猎奇、标新、崇洋,黑白灰老三样变成色彩斑斓,款式新颖,自由洒脱,注重享受。在价值观激荡时期,部分大学生开始在物欲中迷失,追求及时行乐,墨镜卷发喇叭裤,流行歌曲霹雳舞,电影小说朦胧诗,时尚扮酷追星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消费观念也形成了传统——时尚的对抗,大学生群体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但行为及购买力不够成熟,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节俭消费观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盲目和攀比。
3.包容开放消费观
世纪之交,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丰富,全民消费成为主流。价值评判融入中西文化,不再单纯地以一元作为标准,从宏大的抽象思维逐渐向具象过度,宽严并进的评判标准使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都变得更为理性。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者,不再跟风,开始思考自己需要什么,关注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比对及商品的性价比等内容,强调个性突出。大学生的消费以食、衣、行为主,温饱是重要的消费领域,但对社交、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始出现消费行为,追求品质,向往休闲。
1.追求高品质消费
我国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迈进,进入“品质经济”时代。生活水平条件改善,物质丰富,种类繁多,能满足各种要求。精神追求被提到更高的层次上来,“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消费观念开始出现新的构建,既有世俗化内容,又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强调产品的品质和服务,开始关注环保,略有结余的消费,不用再囤积货物,只需要“现买现用”即可。大学生开始有了投资意识,更加关注自我的个性化消费,消费结构也逐渐扩展到休闲、旅游、美容等行列中,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同和优越,实现自我的心理补偿。
2.讲究个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个人主体意识强,希望借助个性的展示来提升自我地位。在商品消费过程中,着重考量商品的内涵、风格与自身价值选择的匹配程度,注重个性的彰显,消费呈现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
3.趋向社交消费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社交软件迅速发展,以社交平台为载体的消费也应运而生,并打破社交和消费之间壁垒,有饭圈经济、网红直播、明星带货等形式[2]。据调查显示,更有90%以上大学生都曾有过社交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4.认可分期消费
分期消费凭借申请方式灵活、手续便捷无需抵押担保、审批速度快等特点,解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可借助分期消费,实现“花明天钱,买今天东西”的快感。但防范意识不强,易受网络信息欺骗。
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内外生存环境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双刃剑就必须适时调整。高校承担着育人功能,绿色消费观的教育工作,要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制定标准,遵守法则,使消费观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供选择性可逐渐增多,“生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思维活跃,观念转换周期短,给思想工作带来难度逐渐增加。新思想的层出不穷,学生接触的新事物翻新,复杂多元的情形导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需求多元、矛盾突出、自我感强、稳定性弱、追求新奇、甄别力差,种种特性和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对个人利益得失心重,对他人淡漠,对集体和国家归属感低。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把政治原则放在首位,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立德树人,绿色健康,坚持把绿色消费观一元主导性地位贯穿到底,“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定方位”,对待问题辩证看、正向看、全面看,促进绿色消费观的构建。
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扎实就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教育对象发生变化,教育手段和理念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才能有效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绿色消费观的构建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透过学生性格、家庭、需求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精心设计、积极引导、视觉冲击,利用网络资源,环境感染,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理、自立、自主、自强,合理消费,不奢侈,不炫耀,不攀比。
预设情景,润物无声,通过触动和感动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绿色消费观,并付诸实践,通过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的改变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使理念全程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促进效果的持续性。绿色消费观的构建,借住活动是外因,学生可塑性强,乐意参与并转换,才是内因。高校发挥主导作用不越界,学生自觉参与有担当,自发自觉,自我完善,在实践中查摆自身不足,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反思拜托对物质的依赖,相应的评估机构和监督机制也为绿色消费观的建立提供保障,变他律为自律,逐步达到预期。
校园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以学校为空间背景建立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这种环境的创造主体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包含着师生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行为,是思政环境的重要组成。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影响学生的选择行为,作为思想阵地,既要强化,又要优化,突出育人功能,将先进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去,营造绿色的、理性的消费氛围。首先,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讲”的形式,将绿色消费观贯穿学生成长始终,以党团活动、班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节点为契机,利用平台进行宣传,将消费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 “阳春白雪”式的高屋建瓴,到“下里巴人”式的接地气儿,使消费观落下来,让学生感受到资源的珍重,能源的不可再生,适度消费,节约节能,绿色环保,废物再利用,学会断舍离,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判断和控制选择。其次,以绿色社团中平辈群体的教育为榜样,以绿色社团为教育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体验绿色活动,督导学生行为,开展俱乐部活动,步行出行,关爱生命等活动,个体融入集体,在互动中交换行为和价值观,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构建更趋理性的消费观[3]。最后,以绿色社会实践为契机,根植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展开劳动实践,勤工俭学,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体验收入的可贵,劳动的艰辛,消费不可挥霍。要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一损俱损,强调绿色消费的知行合一,增强使命感。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第一站,是关乎绿色消费观能否得以实施的重要一环。家风是以家庭为单位,长期形成的家庭文化,家族特征明显,体现家庭道德。家长在家庭教育体系中占主导作用,通过亲情烘托消费价值观,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锻造奋斗、感恩、责任、节约、励志的可贵精神。以家庭为单位,家长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绿色消费的主体,家长通过满足子女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对提出的要求来者不拒,造成消费无度,不懂得节制。言传身教是要求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攀不比不虚荣,不奢不侈不浪费,节约能源,垃圾分类,注重环保,注重精神和物质消费并重,优化消费结构,适度借鉴,量入而出。家长也可以帮助子女进行理财意识培养,定期支出,做好消费记录,拒绝不合理要求。要能够抵御诱惑,正向引导,从理财角度增加收支,培养理财意识;从体验角度,可以增加子女劳动体验,获取报酬。
网络主阵地传播内容宽泛,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是操控意识平台的工具,时常通过模拟环境将时尚元素作为文化符号,诱惑迎合人们的喜好而产生新的消费方式。有宣传就有吸引,有刺激就想要去体验,以此来扩大消费渠道。大众传媒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消费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人们汲取着新的刺激和理念,也激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使消费行为失控。大众媒体更为直观化,形象化,通过视觉冲击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依赖,广告、剧集、短视频、抖音、快手成为大学生消费新空间的构建,无孔不入,要在利用大众传媒积极作用的同时,警觉其负面影响。要加强导向观念,做好监督,促进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做到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传播核心价值观,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做到正能量报道。摒弃因利润驱使改变传媒的初衷,加强责任感,宣传公益,树立典型。要严格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减少奢靡的广告投放,避免消费过激行为,不刻意夸大事实,不恶意捏造事实,公正客观地鼓励物质和文化层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