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普及和日益完善,大众日益关注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质性,力求实现学校教育课程的全开全优。在此过程中,农村中学校园足球逐渐引起大众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一起努力改变农村中学校园足球的尴尬现状,积极探寻校园足球走向科学正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足球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085
在我国社会发展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中,足球的发展是中学校园内部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关键,也是核心性的内容,所以校园足球活动备受关注。农村地区也不例外,想要真正地保证农村地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当前我国各个地区教育工作水平相一致,就需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完善课堂教学开展的现状和质量,从而保证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最佳的状态下,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农村或者是偏远的地区来说,与足球相关的教育工作在开展阶段相对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性
中学生活泼爱动,爱闹不爱静,因而校园足球能够成为中学生快乐游戏、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塑身美体的重要活动内容。另外,校园足球还能够磨炼学生的坚韧意志、顽强斗志和拼搏意识,因而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品质素养。校园足球还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足球后备人才”,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快速发展积累大量的“可造之才”,因而有助于改变我国足球事业的尴尬处境。
二、农村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现状
(一)专业教师匮乏
校园足球的科学开展不仅需要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鼎力支持,尤其是专业足球教师。由于农村条件落后、公共设施较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很难吸引优秀应届大学生前来任教,从而使校园足球处于“有人学、无人教”的尴尬境地,中学生的足球活动基本上处于自主玩耍阶段。
(二)球场建设不足
农村中学不仅拥有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连标准化的足球场地都难以保障。很多农村中学操场的地势较低,一到雨季就成为附近区域的储水池,一片汪洋。加之足球场地建造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日常维护费用,因而大部分农村中学都不能为中学生提供正规化的足球场地。
(三)学生发展滞后
受专业教师资源不足、足球场地建设不利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足球学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学校也安排了一周两次足球课,中学生往往是一群人在一起玩耍和娱乐,个人能力与足球素养停步不前。中学生足球活动与能力发展的停滞直接说明校园足球活动形同虚设。
三、农村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方法
(一)选派优秀足球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校园足球活动的科学开展也需要大量的“名师”。只有大量“名師”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来,校园足球活动才能够获得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主体智力辅助,才能够在足球训练过程中给予中学生专业的辅导、正规的训练、精准的指导和高效的认知。
足球训练具有非常高的知识性、技能性、多变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只有专业教师才能够驾轻就熟地引领中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基本功训练、技能技巧训练和实战场地演练等活动。
(二)进行基础工程建设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园足球活动也是这样。没有合适的足球场地,中学生的足球训练活动就不能全面开展,因为很多足球动作只能够在草地的保护下开展,中学生才不会受伤。
另外,中学生在正规的足球场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和实战演练,将来中学生再去其他场地进行活动时就不用再去花费较多时间去熟悉场地。因此,足球场地的正规化建设是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物质保障,更是直接影响校园足球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建设正规化的足球场地,校园足球才会正常开展。
(三)实施科学规范训练
专业教师是校园足球活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足球场地是校园足球活动的物质平台,因此,校园足球活动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规范的足球训练活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园足球活动能够直接提升校园足球的活动质量,引导中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基本功训练活动。
足球训练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递升的能力发展过程,因而,教师设计的足球训练活动、技能展示活动、足球比赛活动等都将直接刺激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参与主动性和表现自觉性,对于校园足球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承载者、实施者和完善者,也是校园足球的研究者、设计者和提升者,更是中学生快乐游戏、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关注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立足农村中学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选派优秀足球教师、进行基础工程建设、实施科学规范训练而付诸实施,为校园足球、中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化、正规化和全面化的足球训练平台,加速校园足球和中学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农村中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189.
[2]祝宗明.农村中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97-98.
[3]史桂兵.农村中学校园足球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海南),2020(2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