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药材生产机械技术与装备需求

2021-10-16 09:33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曹发海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机化中药材安徽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赵 侠 曹发海

安徽是华佗医学和新安医学的发祥地,中医名家辈出,中医科学源远流长;安徽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多样,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各县市均有不同种类分布与栽植;安徽重视中药材资源保护,将中药材产业列为省政府“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省政府“861”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计划,多次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扶持支持中医学和中药材发展,并在全省规划十大产业基地,目前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一、安徽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本情况。

(1)资源状况。安徽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已查明中药材品种达3578种,其中植物类药材2904种,动物类药材526种,矿物类药材92种,其它类56种,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6位。常用道地药材300余种,年产量在100吨以上的20余种,亳州白芍、铜陵丹皮、歙县贡菊、岳西茯苓为安徽最著名的四大皖药。

(2)药材种植面积。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75万亩左右(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约占全国面积的3.7%。亳州是安徽省栽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六安是安徽省资源最为丰富的地级市。

表1 安徽中药材栽培现状

(3)中药材生产能力。安徽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9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3家,从事20余个剂型、400多种中成药生产,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药材专业市场即中国(亳州 )中药材交易中心,该中心日上市量达6000吨左右。

2.调查方式及样本选择。本次调查以抽样为主,抽取样本对象依据《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参考统计年报中的种植面积和区域特色,兼顾区域分布。采取问卷、走访、电话访问三种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共抽取6市17县(市区),样本单位分布于皖北平原、皖中丘陵、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脉,抽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抽样单位占全省县(市区)的16.2%。中药材田间栽培类约15.77万亩,林间种植类3.55万亩,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各环节均有不同程度机具使用。

二、安徽中药材产业优势

1.悠久的栽培习惯。安徽是传统的中药材资源大省,中医和中药材代代相传,不论是民间或官方都比较重视中医和中药材的传承。尤其是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扶持中医和中药材发展,仅省级层面就连续出台“十二五”“ 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全省中医和中药材发展,“十二五”建立了“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十三五”新增17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安徽中药材生产加工正朝着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产销同步发展。生产环节多以公司流转承包耕地或以“公司+农户”和“合作社+药农”生产模式为主,由公司或合作社提供“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田保姆式服务,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降低盲目种植造成的损失;加工环节多采用“政府搭台,企研结合、企校联合”的运作模式,加工企业专注生产,科研院所负责新技术研发,政府承担营商环境的创建。据统计,安徽现有省级中药材龙头企业27家,饮片加工企业65家、制剂生产企业11家、中药提取物企业10家,其中饮片产量占全国25%。

安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提取物加工生产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中药产业集聚群,其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

3.栽植热情比较高。调查得知,安徽省中药材栽植区域特征明显,且连片栽植比较普遍。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互相串联,只要有一家一片带头栽植,且取得较好收益,周边群众就会主动模仿学习,以一带十,很快形成一片产业,中药材市场火爆,中药原材料供不应求,栽植效益高于粮油效益,群众的栽植积极性较高。

就农机化生产方式而言,耕整地环节,皖北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机耕机整,与粮油大宗作物机械化水平完全相当;皖中江淮丘陵地区,只是耕深略浅,其他也基本实现机耕机整;皖南和皖西高山区,动力装备和配套机具更小型化,只有部分实现机耕机整,且质量不高,在高山险地还全部由人工作业。另外,一些相对稀少名贵的中药材(如灵芝、石斛等),因生长条件苛刻,虽已驯化并采用设施栽培,但也无法实现机械化。栽植环节(育苗、播种、移栽),因不同品种、不同栽植环境、不同生产习惯,栽植方式十分复杂,不论是育秧、播种、还是移栽,几乎全部人工劳动。管理环节(修剪、施肥、除草、植保),平原丘陵区仅有植保实现机械化,修剪、施肥、除草等还需人工劳作,无人机飞防中药材效果存在争议。收获环节,平原丘陵区以根茎类入药的,基本实现分段收获机械化;以鲜花种子(果实)茎叶或皮等入药的,仍然是人工劳作为主。山区这个管理环节只能人工生产为主。园内转运环节,其机械化水平规律是设施栽培高于平原区,平原区高于丘陵区,丘陵区高于山区。

三、安徽中药材产业存在问题

1.产业集群程度低,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1)安徽省中药材产业虽然根据区域特点进行了功能划分和优化组合,但总体规模表现不大。产业间关联松散,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原料(药)销出比重大,增值深加工不足,品牌保护意识弱,知名度低等。“订单式”生产模式遇到市场利益冲击“订单”变“飞单”。

(2)中药材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原种保护意识不强。野生品种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匮乏,特有品种(如霍山石斛、铜陵凤丹等)因种源保护不当使得“李鬼”盖过“李逵”,大宗品种粗放性经营减损严重,普遍缺乏栽培技术。

(3)中药材自主性科研能力不足。使得安徽省产业链上下游链接不畅,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不能完全互适。

2.技术路线不明晰,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提纯。

(1)“一村一品”的推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进程。但“一村一品”生产形式带来了产业规模小、模式多、品目复杂等客观事实,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

(2)中药材栽培产业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度不高。现有的中药材生产模式普遍缺乏农机化技术支撑,农艺部门提出的生产模式往往过度重视农艺的适应性,忽略了农机装备的重要性,即便是大宗中药材(如薄荷、板蓝根、桔梗等)也没能总结出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作业模式。

(3)缺少规范性栽植模式研究。通过调查走访,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先有市场需求再有生产栽植。一个企业(合作社)先行示范,周边群众模仿种植,企业(合作社)通过市场行为规定产品规格,群众根据企业要求栽植适应企业规格要求,如此往复,在生产中虽然形成了栽植模式,但这样的栽植模式带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复制推广价值不大,容易造成“南橘北枳”现象。

3.生产工具落后,农机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农机化生产角度调查得知,安徽省中药材生产过程非常落后,各环节(耕整地、栽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机械化生产率几乎无法统计。

(1)无机可用。平原丘陵区田间栽培类中药材耕整地和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环节多使用大宗粮油生产机具,基本实现机械化,运输环节只有常规三轮农用运输车,设施栽培有少部分轨道运输,栽植(播种、移栽、扦插)环节90%以上靠人工。山区林下种植模式各个环节90%以上依靠人工作业。

(2)无好机用。即便是部分环节使用了机械,比如植保环节,因中药材种植模式复杂(平作、垄作、行距、株距及时间、空间的多样性),现有自走式高效植保机无法完全满足农艺要求,植保无人机在林下作业受环境印象也不能正常开展作业。

(3)有机难用。现有的山区小型常用机具,如田园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施肥机、开沟机等,也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材种植使用,有机难用。

调查还发现,许多中药材生产者为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利用现有的农机装备进行功能改造,实用性增加同时安全系数也在降低,许多农机装备甚至未经过农机鉴定部门鉴定,未取得推广证的“三无”劣质机具,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四、安徽中药材产业农机化发展方向和工作建议

1.树立农机化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手段这一理念。同大宗粮油一样,要发展现代化中药材产业,提高中药材经济效益、增加药农收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药材品质,农机装备不可替代。从现在起,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要拿出推广大宗粮油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干劲和拼劲,做好中药材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工作。

2.规范中药材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行为,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农机化标准制定。品牌就是资源、资源就是效益,加大特色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大宗中药材生产品牌保护,适时推进中药材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工作。协调农艺部门,加快推进中药材农机化标准的编制。

3.以项目为引领,加快培育有农机化专业背景的中药材生产技术人才。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强对中药材产业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统筹项目实施规划,把中药材生产纳入到农机化“试验示范”项目中来,依托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继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培养既懂农艺又懂农机生产的复合型中药材人才。

4.坚持市场导向,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中药材机械化技术推广有别于粮油生产机械化,它更加靠近市场,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科学推进“产—加—销”各环节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农机化中药材安徽
《安徽记事》
洋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
必须为县域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加快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路探究
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创新思考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