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断断续续地减了好几年肥,始终瘦不下来的原因就一个——控制不住暴饮暴食的习惯。在公司,我的工位上什么都可以少,唯独不能少了零食。我有一个大零食箱,里面装满了辣条、薯片、曲奇饼、小蛋糕……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脑子一片懵懂,往嘴里狂塞一通,就能让我冷静下来,专注工作。
有时下午会议被领导“敲打”,我也总忍不住吆喝同事们一起来点下午茶,奶茶点心一条龙,以安抚我们“劫后余生”的小心脏。
下班回到家,我就更是一发不可收了。披萨配可乐、炸鸡加啤酒,每次点完单,我都恨不得想剁手。我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一旦开吃,非吃到撑不可。我总是安慰自己,工作已经那么辛苦了,放纵一下胖不了多少,最后就变成日日放纵了。
老实说,每次吃完我都挺后悔的。按理说畅快地大吃大喝后应该很满足,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反倒空落落的。我以为身体里的无底洞是在胃里,现在看来或许是在心里。
永靖
曹序心理咨询师
永靖你好!看完你的故事,我隐约感觉到,你对食物的索求,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你在信中谈到,你忍不住大吃大喝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工作压力大,或被领导训斥后,需要安抚紧张情绪时,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一种“情绪性进食”。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暴饮暴食与人们的抑郁、焦虑,以及糟糕的人际关系相关。2020年,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一直健康饮食的人,近1/3出现了饮食失调,17%的人表示自己吃得比平时更多了,23%的人认为自己比平时吃得更不健康了。
显然,这是由于全民居家隔离抗疫期间,人们的孤独、痛苦等负面情绪剧增,情绪性进食则起到了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作用。
焦虑、抑郁与压力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情绪问题,那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情绪性进食,有些人就不会呢?
心理学家布鲁赫研究发现,那些情绪性进食的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饥饿感与其他身体感受。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无法区分悲伤、愤怒或是饥饿的感觉。每当负面情绪袭来,他们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我这是饿了”。也正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绪,他们就更加难以使用恰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暴食作为一种能够暂时缓解情绪的很简单的方式,自然也就成了首选。
戴安娜王妃在1995年接受采访时,也曾谈及自己被暴食症困扰了多年,那段时间里,她“自尊心低到極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毫无存在感,只有在吃东西时,心里才得到某种宽慰”。这就像你提到的“你以为身体里的无底洞是在胃里,现在看来或许是在心里。”你的这份自我觉察非常恰当,我想你也意识到了,暴饮暴食只是你处理情绪的一种手段。
心理咨询中,常通过辩证行为疗法来治疗严重的暴食症。美国斯坦福大学进食障碍专家赛飞博士,在她的著作《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中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从中,我选择了几个可供参考的建议:
首先,做出停止暴食的承诺。做出承诺时,要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停止暴食的利与弊,也就是需要你心甘情愿地停止暴食。其次,可以尝试“正念进食”——放慢吃东西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观察食物的形态,感受每一口食物在口腔中的滋味,体会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后,可以进行一些情绪掌控练习,寻找更适合自己缓解情绪的方式,每当负面情绪来临时,就以新的方法,代替过去常用的“暴食法”,比如运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