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星辛
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1],要求加强高校教材管理,打造精品教材,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提升教材质量、时效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教材内容的细化、深化以及教材数量的持续增多。有学者认为[2],近数十年间,体育教材出版数量逐年增长,丰富了体育教材的选择,覆盖了体育教材需求的各个领域。然而,随着体育教材数量的大幅增加,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使得跟风、随大流的教材选择方法无法匹配高校各异的条件与特色。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知识的载体,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工具。高质量的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学活动的质量又将直接影响到受教育的学生的知识素养及体育锻炼水平,所以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先决条件。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教材选用和评价标准,导致体育教材的选择主观性较强、准确性较差,致使一一筛选教材成为繁重且个体间相互重复的工作。因此,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我国学者陆续开展了体育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关于教材评价体系所用的主要维度指标,在不同的体系构建方式下选用的方法和标准各异。马若龙[3]选用的一级指标(即维度)有8个,包括体育教材的“思想、文化、知识、科学、逻辑、心育、适应、编印水平”,分别代表了审视体育教材质量的不同视角;唐丽芳[4]的研究指出教材评价应当以“五育并举培养人才”为根本指向,以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根据课程需求,按照“思想性、知识能力、文化传承、教学适切性指标”展开评价;林向阳等[5],聚焦教材结构和功能,筛选出“科学性、教学性、媒体性、适应性、工具性指标”5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确立二级指标以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体育教材出版的载体形式迎来了众多持续性的创新。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0年高校体育教材信息载体仅为纯纸质书和光盘,其中配有光盘的教材仅占该年出版体育教材总数量的14%,其余86%的体育教材载体为纯纸质书;到了2015年时,纯纸质书载体在出版体育教材中的比例下降到了65%;而在2020年,出版的体育教材已经全部配有二维码或在线课程。新式教材载体形式能够极大地丰富体育教材内容,体现了形象性及生动性,对于体育教材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是必要的。
现有的关于体育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侧重点和构建方法不同。而本研究认为,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新时代纸质教材配二维码媒体材料或线上课程的发展趋势,将教材的教学信息载体形式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丰富度、时效性作为教材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维度指标之一。这也将为我国高校体育教材评价体系的创新和时效性做出贡献。
2.1.1 目的性原则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体育教材本身的质量水平,更要客观地反映体育教材发展的趋势,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着重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反馈功能。
2.1.2 科学性原则高校体育教材涉及面较广,很多评价内容本身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因此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要根据评价目的和实际需求来选定评价角度。只有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得到科学的评价。此外,要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筛选评价指标,并赋予每一项内容以权重系数,保证结果的科学有效性。
2.1.3 可操作性原则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最简洁的基础上,选择易于收集、真实可靠、易于量化的指标。因此,选择评价指标时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细化体育教材指标内容评价数据的可采集性、数据来源的稳定性或具体性。同时,要尽量使指标体系简洁、层次化,尽可能降低操作难度,使研究内容切实可行。
2.1.4 全面性原则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统筹兼顾,从多个视角来反映被评价者。要全面把握体育教材的功能,尽可能地包含其内部的各个因素,还要确保各指标均有科学的解释及来源,能够全面地反映实际发展情况,凸显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
2.2.1 一级指标
(1)核心知识架构。教材的本质是装载课程知识的工具,教材所包含的核心知识架构是教材质量的核心。在核心知识架构这一维度下又包含4项指标,分别是知识架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准确性。
系统性指标代表了教材中所含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判断标准即教材中的知识架构是否合理,是否按照逻辑顺序或递进发展顺序呈现,是否有所侧重等。完整性指标指代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程度。举例来说,在普通高校中使用的公选课体育教材,如果仅聚焦运动项目技术而忽视运动项目竞技规则与规定的介绍,那么以该教材作为公选课教本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教师的任务负担。先进性指标指代的是教材知识构架及内容主体的时效性。现代体育竞技项目技术、规则、设备设施高速发展迭代,体育教材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用先进的优质内容代替陈旧过时不符合现实的内容。准确性指标指的是,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最常用的有效教学工具,使用频率高,功能性强,教材中的定义、概念等陈述应当尽可能做到清楚准确,具备充分的可考性和可靠性,相关叙述应当确保在简洁明了的追求下严谨且正确。
(2)教学功能。不同于权威工具书,教材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活动,教材的教学功能是其显著特点和重要环节,因此,教学功能成为教材评价体系中的一个评价维度。在该维度下包含4项指标,分别是交互性、引导性、训练合理性和德育性。
交互性指的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安排捕捉教材受众的能力,具体体现为通过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科学系统地通过增加师生交互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拉近师生距离。引导性指的是体育教材的编撰需要充分掌握并了解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素养,争取在内容上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合理性是类似于一般文化课程教材所含的随堂或课后作业习题的内容。体育课程教材中应当包含对于科目配套的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项目的方式和量是否合理,则是评价体育教材的又一个有效指标。德育在我国体育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体现和有机结合,是被多位国内学者共同指出的教学短板[6,7],所以,在新时代的教材评价体系中,应当将体育教材中的德育性能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从而从根本上激发体育教师及教材主编作者对于德育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重视,加速促进德智体并举的教学新局面。
(3)教材内容特点。在教材市场细化的新常态下,教材内容的特点也正成为影响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该维度下,需要评价考核的指标包括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地域及区域特点体现、趣味性和易读性3项指标。
教材需要服务于当前主体对象教学纲要的要求,这也是教材评价中的一个基本指标。地域及区域特色的体现是顺应教材市场细化、需求细化格局的考核指标。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发展水平差异极大,体现在教材选用方面则是各高校在选择体育教材时所做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区域集团性。对于教材出版方和编写者而言,能够有效匹配一定地区的体育教材使用需要和倾向,就是值得肯定的尝试。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易读性是另一项关于教材内容特点的基本要求指标。进入高校学习阶段,多数专业课程知识教材因其深度和难度,难以充分实现趣味性和易读性,而体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公选课程,能够在这一指标上尽量充分实现,让体育公选课的课程进行过程不但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也能够有效作为减轻繁重学业压力的调剂。
(4)载体及媒体内容。在以往的教材评价体系中,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受限,配以插图或插画的纸质书是主体。即便到了2010年左右,教材配备的教学光盘材料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也缺乏播放学习的设备。而现如今设备和设施条件对教材配套材料的实现已经基本不是阻碍,应当将教材载体媒体内容作为新的评价维度。就教材载体及载体所包含的媒体内容而言,该维度在现如今指代的主要是通过二维码附带的教学资源或线上课程。在该维度下包括4项指标,分别是载体信息内容的丰富度、与教材的匹配度、知识的补充和延展性、整体质量。
载体信息内容的丰富度决定了教材配备的扩展资源的多少。影响丰富度的因素包括载体信息的信息量、信息形式以及信息内容等。附带的扩展信息过多过深会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压力,信息过少则会失去附加信息载体的意义。与教材的匹配度是对教材载体及媒体内容的限定和引导。合理优质的载体及媒体内容应当是基于教材知识架构及教学内容的结果。知识的补充和延展性是教材载体及媒体内容的功能与作用。良好的载体及媒体内容应当是基于教材知识内容的详解、补充及适当扩展。整体质量则是对于教材知识载体各要素的综合评价及体现。
2.2.2 二级指标体育教材是体育人才培养、知识技能传授的主要载体,体育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根据高等院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关于体育教材的建设及体育教材评价的文件精神来制定体育教材评价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评价维度指标更为重要,因为教材评价的指标权重可能因为高校情况、高校体育科目教学要求、教材评价的主体等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本研究认为,高校的体育教材评价体系若设定各维度指标的权重,需要根据评价主体的职责及身份差别分别进行设计和调整。而与之对应的是,体系维度指标不受评价主体的影响,故本研究将评价体系构建重点放在体系维度及指标的选取和确定上,不涉及指标权重设定。本研究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结合笔者对于近年教材载体形式发展变更的洞察,提出了一系列潜在可作为维度和指标的相关内容。通过自筛和专家访谈评分对其进行筛选,最终选定了4项一级指标(即体系维度)和15项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1~9比率标度法,将专家给予的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对比,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并对其一致性作出检验。同时,本研究将高校体育教材分为专业课教材、公共课教材以及选修课教材三大类。分别对其各指标权重进行分析。
以专业课教材一级评价指标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见表2)。
表2 专业课教材一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第二步,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乘积的方根。
第四步,对每一个方根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五步,计算λmax。
第六步,计算 C.I.。
第七步,计算 C.R.。
该例的结论:C.I.和 C.R.均小于 0.10。说明构造的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其中A1核心知识架构、A2教学功能、A3教材内容特点、A4载体及媒体内容的合理权重分别为 0.605、0.171、0.126、0.098。
依据以上计算步骤,基于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分别确定了不同类型体育教材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3、表4)。
表3 不同类型体育教材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4 不同类型体育教材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体育教材评价二级指标量化数学模型:
其中,Sij为专家对每个指标的评分;Wij为二级指标权重系数;P值为综合评分值。打分选用百分制进行。
为了检验体育教材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数学模型的实用性,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育》《大学体育教程》为公共课代表;《体育概论》《运动生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为专业课代表;《体育传媒产业》《自由式轮滑教程》《网球运动》为选修课及其他代表。抽样选取使用该教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体育专业教师代表、体育专业学生代表对体育类多门教材进行测评。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教材的评价分数均在65—80分之间,说明目前的高校体育类教材质量一般,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及可以提升的空间;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核心知识架构、载体及媒体内容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功能及教材内容特点还需要加强,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
(1)高校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核心知识架构、教学功能、教材内容特点、载体及媒体内容共4项一级指标,包含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准确性、交互性、引导性、训练合理性、德育性、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地域及区域特点体现、趣味性和易读性、内容丰富度、与教材的匹配度、知识的补充和延展性、整体质量共15项二级指标。
(2)高校体育教材评价二级指标量化的数学模型为:P=∑WijSij(i=1,2,3,4;j=1,2,…n)。其中,Sij为专家对每个指标的评分;Wij为二级指标权重系数;P值为综合评分值。打分选用百分制进行。
(3)围绕高校体育教材评价体系的综合权重计算将会被量化并以量化评分的形式服务于教材编撰者、高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等多方角色。
(4)高校体育教材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切实有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评价主体应当包括业内权威的专家学者、体育教学一线教师、使用过体育教材的学生、有经验的出版方及审查方、学校相关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等。做到围绕教材的利益相关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