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庆
紫砂壶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人的又一伟大创造,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纯手工制陶工艺在古代已经具有极高的水准,茶道文化也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件优秀的紫砂壶作品除了要有精美的外形之外,还常常有独特的意境,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乃至精神、文化需求。“松涧”这件紫砂壶即拥有一个完整的意境空间,人们在欣赏此件作品之时便能逐渐融入意境之中,去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启发。本文将作品分为泥料、造型与装饰这三大部分进行分析,由部分到整体,说明了作品的意境表现。
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壶意境构建的灵感来源即是来源于这两句诗词,表现了月夜之中山涧的静谧。泥料在作品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夜色与月色,作为一个“大画布”,烘托了作品的意境氛围。
壶表面是独特的橘皮色,有浓浓的秋天味道,是成熟的果实,是变黄、变红的秋叶,是自然万物经时间历练后产生的温厚之美,也是明月之光为山涧镀上的一层金黄,有“秋空明月悬”的诗情画意。泥料的颜色均匀、饱满,壶表面的光滑明亮反映了泥料质感的纯净,那些夹杂在泥料中的细细的金色小颗粒是泥料砂质颗粒呈现出的独特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质感和个性,也象征月光洒下的光芒。泥料体现了紫砂泥的多样性和创作者的工艺水准,烘托了作品的意境氛围,为进一步的造型与装饰表现打下基础。
如果说泥料表现的是明月之色,那么壶的造型表现的就是明月之型了。此壶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在装饰,紫砂壶的体积是比较小的,所以创作者对壶的造型结构进行了“简化”表现,使作品不至于繁冗,能够更好地凸出主题。
创作者采用了经典的圆器造型,整个壶体是一个完美的球体,线面之间有着清晰的结构,从任何一个面看,壶身的外部轮廓都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内部的面带有凸出的弧度,形成了平面与立体之间的交错,怎样看都是饱满的,十分可爱耐看。
壶盖与壶身衔接完美,边缘形成了清晰细致的接缝,体现了工艺的精细程度。一弯嘴与半环形的把手对称镶嵌在壶身左右两面,线条弯曲流程,有温润柔和的美感。壶嘴、把手与壶身之间的衔接是非常讲究的,其与壶身线面之间形成了自然的过渡,看上去就是一个整体,这也是紫砂壶艺术的特点之一,即重视整体感。壶钮镶嵌在壶盖中央,基本形态是一个小圆柱,简练精巧。
作品造型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的基本造型结构特征,简约精巧,各部分的衔接十分完美,塑造了作品流畅的气息。在泥料色彩的衬托下,壶身如同一轮满月,静静地悬挂在秋天的夜空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为这秋夜增添了团圆的温馨,也为人们送去一份美好的祝愿。
装饰是作品中最具诗画情怀的部分,创作者根据壶各部分结构进行装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宁静的追求。
壶中各部分装饰均是采用贴塑工艺制作而成,创作者要用泥料制作出图案,并进行雕刻修饰,再粘在壶面上,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壶嘴、把手与壶钮上都用绿色泥料进行了装饰,形成了斑驳的纹理,创作者又模拟出枝节瘢痕的形状,使这三部分变成了硬朗的松枝。在壶面底部有绿色的山形图案,烘托出“山涧”的环境,壶面中间的留白具有在山涧中仰望夜空的效果。顺着把手上端延伸至壶面上的是一条松枝,松枝上密布松针,表现出松树的繁荣。松针之中掩映着一个淡淡的月牙,壶面的层次感就呈现出来了,松针、月牙、壶面本呈现在一个平面之上,看起来却是分属于三个空间,体现了创作者的美术功底,形成了独特的透视效果。
在装饰的配合下,作品的意境美就呈现出来了,朦胧的月色、婆娑的松影与远方的山石构成的正是“月照松更幽,泉流石不转”的景象,一派幽静气象迎面而来。山本不空,而图案描绘为空;松本不静,而图案描绘为静。做壶之人,心怀禅心,使饮茶之人在这精美又自然的“松涧”之中亦能平心静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结语:紫砂壶艺术在进行意境表现时更能让人有融入感,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味觉全方面地进行艺术享受,放松身心,体会作品的内涵,思考自己的人生。“松涧”紫砂壶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揭示了紫砂壶艺术不怕麻烦,力求完美的工艺精神和对内涵、对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