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健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00
七月风,八月雨,九月葵,人间烟火从未让生活的美好缺席。
晚风中吹过几帧从前,季节改了名字,遗憾亦或小庆幸留在了这个夏天。每一个不可重复的一瞬与美好,定格在时光背面。在我看来,当你静坐喝茶、品壶快乐的时候,生活是悠然自得的,缘起当有人因欣赏你的壶艺而快乐的时候,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用薄胎技术制作的紫砂壶,于茶叶的蕴蕴清香中散发和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简单明了的词句让宜兴紫砂的薄胎作品带着一份文脉气息、一种书生情怀跃然壶上,也始终贯穿于我的原创作品中。
薄如蝉翼,轻似流云。从外观上看,薄胎壶与普通紫砂并无区别,造型大气稳健,却在提起与放下之间,轻巧灵动,一种“大巧若拙”的智慧呼之欲出。“薄如蛋壳水上漂”是紫砂爱好者对薄胎壶的雅称,有宠溺的味道,而带着神秘味道薄胎壶的背后,是创作者多年辛苦、辛勤的付出。易碎难烧,湿度难控,制作一把完美的薄胎壶,无一例外考验着做壶人的功力。
左手薄泥,右手工具,脑海创意,创作这把薄胎《秋葵壶》的历程仿佛还历历在目,当一把成功完美的作品被精彩演绎后,紫砂人完成他最初的使命,用近乎痴傻的目光追随着他的泥色、造型,做一回忘情的热爱。
心手合一,方有佳作。《秋葵壶》取材于药食同源的植物——秋葵。壶体似橄榄状,制作难度极大,拍打成型过程中在考虑造型的同时,泥片的薄而匀称又挑战着我的基本功;腹部饱满微突兀,六瓣均等似秋葵,修长端庄呈葵式,宛若一枚成熟饱满的橄榄、一颗培育成功的秋葵,带着秋天成熟的味道等待采摘;壶口自壶身凹凸有致,变化丰富,四音符匀速的柔版,散发着薄胎道家文化的温暖气息,体现着世圆通方正的为人处世风格,桂花砂而作赋予该壶老味十足;胎质泥性细嫩光润,每次不经意的过渡,表达着舒展俊朗的生活状态,体现着一种不动声色、大智若愚的格局气质;三弯壶流与圈把置于壶身两侧,前后呼应,衬托出壶身的婀娜多姿,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心手间一撇一捺般用心敲打的薄泥片,谱写着一曲曲轻盈的诗句,一个秋季硕果累累的江南,一段如诗如画的紫砂岁月,在心性的牵引下,一如这把从容淡定的《秋葵壶》,散怀于山水之间、田园之内,在陶都秋季的早晨,带着露水的清澈舒缓宁静。
细节取胜,气质入味。追忆从明清开始,就有紫砂艺人将薄胎技艺运用在紫砂壶制作中,一些传世的作品总是在细节之处氤氲着魅力的味道。清灰的泥色,是意蕴生动的融合,是岁月和风尘的邂逅,在壶如人生的感慨中变成紫砂梦幻的语言;三弯的壶嘴带着泥性和灵性,演绎着生命的审美与价值,有清风明月,也有义薄云天;耳形的壶把形神兼备,当年轻时创作的激情演绎为中年时创作的稳健时,创作的灵感由临摹变为自我风格的形成,日常烟火之气里的点点滴滴在中年紫砂艺人的手下,气韵呼应;六瓣壶盖,如秋葵的横截面,似心里的果实依次开放成熟,圆满成熟是它如歌的行板,白云为钮,流水为盖,天地之间豁然开朗。多少次,在陶都黯淡的夜色下,一树紫藤的天井里,一把《秋葵壶》在茶席上暗自欢喜,我心中蓄养的那片空灵净土早已化为惠风和畅,在壶身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微小起伏中,呈现给望穿秋水的壶友知音。
桃花春雨五色土,且共饭豆羹秋葵。竹海茶洲,耕读茫茫,这是陶都的秋意;不去设定,顺其自然,这是紫砂中年的心境。一把精心创意的好壶,是带着呼吸和气息的,它的呼吸来自于壶人的修养灵性,它的气息来自于风骨造化。陶都宜兴从来不缺会制壶的人,七千年陶瓷文化生生不息,涵养的青山丽水和人文宜兴,馥郁出如水的江南。同样,陶都宜兴还需要懂得人文涵养的制壶人,传统也好,前卫也罢,学院也佳,清雅开篇,惊喜开壶,那带着陶都温暖体温的一把把人文紫砂壶,怎一个“薄”字了得,而是“情”字为先:跌宕起伏的初心、曲折幽静的过渡,东方美学的脉脉情怀,在宜兴紫砂的宁静节奏里,融入当代文化语境,如无边细雨细如愁般,提起放下都是路过心上的江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