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晓颖,胡继连,2,王秀鹃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3.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蔬菜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作为经济作物,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蔬菜产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蔬菜加工程度较低,主要仍以直接消费为主,蔬菜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层面的蔬菜供给。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重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生产区域布局变动特征三个方面。丁存振等[1]运用重心模型,对羊肉生产布局演变进行分析,指出1980—2014年我国羊肉生产重心的移动方向、距离和速度。林正雨等[2]运用重心模型和ESDA方法对四川茶叶生产重心演变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杨宗辉等[3]基于空间计量理论,通过对我国玉米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和政策对玉米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使玉米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对于蔬菜产业布局聚集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形成成熟的研究方法。吴建寨等[4]对1995—2012年我国蔬菜生产空间集聚特征、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通过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方法,揭示了蔬菜生产聚集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彭晖等[5]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中国蔬菜生产集聚度影响因素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规模、自然资源及交通运输成本是影响蔬菜集聚的主要因素。张哲晰等[6]利用空间Durbin模型、两部制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以蔬菜产业为例,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张倩等[7]运用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从县域维度对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许伟[8]通过构建蔬菜生产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崇明区蔬菜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
目前,针对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集聚的研究多从国家层面进行,以省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山东是我国传统蔬菜产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一直处于我国前列,但近些年有下降趋势。开展山东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集聚效应研究,探索山东蔬菜空间布局变动的驱动力,有利于根据山东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山东蔬菜生产空间布局,给缺水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样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手段的农业节水模式。
1.1.1 重心模型 农业产业重心模型源于力学重心模型,最早由美国学者Walker[9]运用到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中,随后被用于经济重心分析、环境问题研究及农业产业重心移动等多个方面,由于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产业重心也处在不断变化当中。本文将重心模型引入到蔬菜产业生产布局的研究中,选取蔬菜产量、蔬菜种植面积两个指标,运用重心模型对山东省蔬菜生产重心进行研究,对山东省蔬菜产业生产格局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式中,CXj、CYj分别表示第j年待评价指标重心坐标的经度值和纬度值,cxi、cyi分别表示山东省i市(区)几何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zij表示第j年i市(区)某一指标的量值。在本文中,评价指标为蔬菜产量和蔬菜种植面积,用各市(区)的几何中心作为行政中心的经纬度。
通过不同时期蔬菜生产的重心坐标可以计算出蔬菜生产重心空间移动距离,具体公式为:
式中,d(t+k)-t表示t到t+k期蔬菜生产重心移动距离,λ为常数,是地球表面坐标单位(°)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系数,取值为111.11。
1.1.2 区位商和产业集中度指数CRn产业集中度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区位商和产业集中度指数CRn,区位商可以测算一个产业的相对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指数CRn可以测算产业的绝对集中度。在本文中,使用修正后的区位商和产业集中度指数CRn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集聚特征。
修正后的区位商(FLQ*)是传统区位商(LQ)的修正和改进,其表达式为:
式中,λ*为修正系数;根据敏感性检验,本文中δ取0.3;FLQ*的值越高,表明该地区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eij、Ej分别为i市和全省蔬菜产值,ei为i市农业产值,∑Ej为全省农业产值。
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某产业相关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个地区或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反映产业的集中程度,在本文中使用产业集中度指数来测度蔬菜生产的绝对集中度。
1.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是对某一地理变量空间分布中相邻位置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的一种统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化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全局自相关分析和局部自相关分析。
全局自相关指标Moran’s I主要探索属性数值在整个区域分布上空间趋同特征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LISA用于揭示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单元上同一地理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研究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划图,属性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及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大体分为鲁中(济南、淄博、潍坊、泰安、滨州邹平)、鲁南(菏泽、济宁、临沂、日照、枣庄)、鲁西(聊城、德州的南部)、鲁北(东营、滨州、潍坊的西北部、德州的北部)、鲁东(青岛、烟台、威海)地区五个板块。全省土地总面积1 571.26万hm2,其中农用地1 156.6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为传统农业大省。全省年均气温11~14℃,年均降水量550~950 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8月份,年均日照2 290~2 890 h,适宜发展优质蔬菜生产。
山东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产量、播种面积、产值、出口方面均居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46.42万hm2,仅低于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二,产量为8 181.15万t,虽然自2016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国蔬菜产量最高的省区。蔬菜出口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2019年蔬菜出口额288.5亿元。
如表1所示,1995—2015年山东蔬菜产量逐年递增,但增幅有所放缓,2016年后有所下降,与全国蔬菜产量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山东蔬菜产量的规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蔬菜产量。除1996、2000、2002、2007年外,山东蔬菜产量增长率均低于全国蔬菜产量增长率,近年来山东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自1995年,山东蔬菜产量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4年的快速增长期,蔬菜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且增长率较大;第二阶段为2005—2007年的缓慢回落期,蔬菜产量有所下降;第三阶段为2008—2015年的稳定上升期,2015年蔬菜产量达到顶峰,但增长率低于全国;第四阶段为2016—2019年的回落稳定期,蔬菜产量于2016年出现了断崖式下降,随后产量基本保持不变。
表1 1995—2019年山东蔬菜生产变化
从播种面积来看,山东蔬菜播种面积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2019年山东产出全国11.35%的蔬菜,但播种面积仅占全国7.02%,可见,山东仍是我国主要蔬菜产区且蔬菜生产效率高。
测算结果显示,1995—2019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在东经117°28′04″~117°50′28″、北纬36°03′29″~36°15′42″之间波动。
运用蔬菜播种面积生产重心坐标可以得到山东蔬菜播种面积历年重心演变路径(图1)。从总体上来看,1995—2019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演变波动性较大,移动过程中出现了1997、2000、2008、2014年等重要拐点。从重心的空间分布集中情况来看,蔬菜播种面积重心在1995—1999年阶段波动较大,除1997年外,重心位移距离均在万米以上,其中1996年重心位移距离最大,达32 269.65 m;2000—2004年为蔬菜播种面积的调整过度阶段,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稳定向东南方向移动;在2005—2019年阶段重心分布较为集中,波动较为平稳。从演变的方向来看,1995—1997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大,1998—2000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较大,2001—2005年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不大且比较平稳,2006—2019年山东蔬菜种植面积重心呈小幅度不规律变动,位移变化较小,其中2006—2008、2013—2019年间主要向南移动,2009—2012年间主要向北移动。
图1 山东蔬菜播种面积重心历年演变路径(1995—2019)
测算结果显示,1995—2019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 在 东 经117°36′42″~118°03′54″、北 纬36°08′12″~36°15′56″之间波动,波动多集中于东经117°36′42″~117°45′45″之间。
运用蔬菜产量生产重心坐标可以得到山东蔬菜产量历年重心演变路径(图2)。从总体上来看,1995—2019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演变波动性较大,移动过程中出现了1997、1999、2008、2014年等重要拐点。从重心的空间分布集中情况来看,在1995—1998年阶段波动较大,重心位移距离均在万米以上,其中1996年重心位移距离最大,达32 578.20 m;1999—2006年为山东蔬菜产量的调整过度阶段,重心随着蔬菜种植面积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在2007—2019年阶段重心分布较为集中,移动距离较小,波动较为平稳。从演变的方向来看,1995—1997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大,1998—2000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较大,2001—2008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位移变化不大且比较平稳,2009—2019年山东蔬菜产量重心呈小幅度不规律变动,位移变化较小,其中2009—2014年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2015—2019年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
图2 山东蔬菜产量重心历年演变路径(1995—2019)
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可以反映各地区的农业分工情况和农业结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各地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一般来说,区位商越高的地区,其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自然资源、劳动资源或社会经济基础的优势越强,蔬菜产业规模较大,生产集中度较高。
2000—2015年,山东蔬菜生产专业化水平总体稳步上升,2019年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后,专业化水平出现下降趋势。自1995年以来,蔬菜生产专业化水平一直处在山东市区前六名的为枣庄和潍坊(表2),泰安在2015年前位于前六名,2019年下滑至第九名。就变化趋势来说,专业化水平靠前的市区由分散分布转变为向西部和南部地区聚集的趋势。1995年蔬菜专业化水平前六名的城市在鲁中、鲁东、鲁南地区均有分布;2019年演变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即鲁南地区(枣庄、菏泽、临沂)和鲁西地区(聊城、德州),鲁中地区泰安、济南、莱芜(现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专业化水平大幅下降,仅潍坊市处在排名前六的队列中。鲁南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提升较快,菏泽专业化水平稳定提升,2019年仅位于潍坊、枣庄之后,临沂专业化水平也有上升趋势,2019年位于第六名。鲁西地区的聊城市、德州市专业化水平在2000年后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
表2 山东蔬菜生产专业化水平前6个市(区)的区位商
山东蔬菜的主产区(本文将蔬菜生产占全省蔬菜生产比重高于7%的市(区)定义为山东蔬菜主产区)主要位于鲁西地区和鲁中地区,这两大区域蔬菜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占全省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均高于60%,所以山东蔬菜生产具有地理区位上的聚集性。从生产的绝对集中度来看(表3),山东蔬菜生产的集中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CR8分别为76.89%和76.44%,比1995年增加了10.90%和11.59%,可以看出大部分蔬菜主产区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且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与产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CR6分别为63.01%和61.02%,比1995年增加了13.10%和9.61%,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要大于产量的增长速度;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CR4分别为46.38%和44.36%,比1995年增加了16.30%和5.17%,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见,山东蔬菜生产有集中分布的趋势,但产量集中度要小于播种面积集中度,这也反映了山东蔬菜在空间布局演变过程中,传统优势产区由于配套设施健全、技术成熟,蔬菜生产效率较高,产量增长速度较快,带动其周边地区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劳动力、物质投资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产量增长速度慢于播种面积增长速度,造成了一定的自然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在播种面积上还是产量上,山东蔬菜生产呈现空间上的连片分布特征,1995年以潍坊为中心的鲁中地区是山东蔬菜生产重心,但随着生产布局演变,2019年,济宁市、聊城市、菏泽市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的蔬菜集聚中心。
表3 山东蔬菜生产的空间集中度(%)
本文用莫兰指数来分析山东省蔬菜生产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对山东地区的137个县(区)构建邻接矩阵,计算2000—2019年的Moran’s I和Z值,结果如表4所示。全局Moran’s I均为正值,Z值均大于1.96且P值均小于0.05,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山东省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山东省蔬菜生产具有空间聚集性。
表4 2000—2019年山东省县域蔬菜产量的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和Z值
在2000—2008年间,Moran’s I呈增长态势,从0.198259增长至0.253316,表明在该期间,山东蔬菜生产聚集性逐渐增强,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不再局限于自然条件优越、有蔬菜种植历史的传统蔬菜产区,具体表现为,蔬菜产量较高的县带动周边地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即蔬菜产量较高的县趋于和蔬菜产量较高的县相邻,蔬菜产量较低的县趋于和蔬菜产量较低的县相邻。
在2008—2019年间,Moran’s I出现下降趋势,从0.253316下降至0.184385,表明在2008年后,山东蔬菜生产聚集性在不断减弱,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当科技提高带来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时,理智的农户会放弃盲目追寻因周边蔬菜生产的收益高而种植蔬菜,政府也会降低对蔬菜生产的财政投入,导致蔬菜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弱;另一方面,由于蔬菜属于劳动力聚集产业和高耗水作物,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蔬菜生产逐渐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区位优势的影响相对较弱,聚集程度有所下降。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对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但不能揭示不同地区空间关联模式,不能确定聚集发生的具体位置,也不能确定聚集是属于高-高聚集还是低-低聚集等聚集形式,所以对于具体空间区位和聚集关系需要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局部空间关联、空间差异程度和空间格局分布,利用局部莫兰指数和ArcGIS软件生成2000、2005、2010、2015、2019年5个不同年份县域蔬菜产量局部自相关(LISA)集聚图(图3),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山东省县域蔬菜产量的空间聚集情况。
图3 2000—2019年5个不同年份县域蔬菜产量局部自相关LISA集聚
2000年以来山东省蔬菜生产县域呈现出显著的局部自相关关系,不同类型蔬菜产量县域空间格局变动规律如下:
(1)蔬菜高产县域聚集于鲁中和鲁西地区,鲁南地区和鲁东地区有少量分布。2000年山东省蔬菜高产县域的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鲁中地区和鲁东地区,分布在鲁中地区以潍坊市寿光市为中心的潍坊市、青州市、广饶县以及章丘区、莱芜市、岱岳区、肥城市以及鲁东地区的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相比2000年,2005年高-高集聚区逐步向鲁西和鲁南集中,在莘县、嘉祥县、金乡县形成新的集聚,鲁东地区的高-高集聚区消失。2010年高-高集聚中心进一步向鲁西地区集中,东昌府区、阳谷县形成新的聚集,鲁中和鲁南地区的集聚区减少。2015年,除新增昌乐县外,高-高集聚区没有发生变化。2019年高-高集聚区进一步分散,形成鲁西地区的莘县、阳谷县、冠县集聚,鲁南地区的金乡县、单县集聚,鲁中地区的岱岳区集聚和青州市、寿光市、昌乐县集聚,鲁东地区的平度市集聚五大蔬菜生产高-高集聚区。
从整体上看,高-高集聚区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分布越来越分散,但鲁中和鲁西地区始终是高-高集聚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原因一是鲁中地区降水较多,与蔬菜高耗水的属性吻合,鲁西地区土壤有机质高、酸碱度适宜,有大量的耕地,适合蔬菜的种植。二是鲁中潍坊市和鲁西聊城市地区蔬菜栽培历史长,尤其是潍坊市,是全国著名的菜篮子。三是由于蔬菜生产的特殊性,由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已接近顶峰,扩散效应降低,聚集区逐渐分散。
(2)蔬菜生产高-低聚集类型和低-高聚集类型的县域很少。2000、2005年,高-低类型集聚只有滕州市,其蔬菜产量远高于周边县域,2010年后,高-低类型集聚新增兰陵县,均分布在鲁南地区。低-高类型集聚仅在2000年出现在泰山区。其原因是滕州市、兰陵县作为山东的富水区,同时也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蔬菜产量高于周边县域。而泰山区位于省会济南市周边,随着济南市经济发展,农作物种植类型逐步多样化,蔬菜种植的优势逐渐下降。
另外,山东省大部分县域都属于局部自相关关系不显著的类型,说明山东省蔬菜生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目前仅有小部分县域形成规模化种植。同时,山东省应将蔬菜生产向精细化生产方向转变,按照趋势向资源丰富地区移动,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优势。
5.3.1 自然条件 蔬菜是高耗水作物,蔬菜生产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区位优劣直接影响蔬菜产业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造成了各县域间蔬菜生产水平的空间差异。山东省蔬菜种植高产区在二十一世纪初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但近些年,蔬菜种植高产聚集片区数目增多,分布越来越分散,在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地区均有分布。一是这些地区的土壤质地多为潮土、棕壤、褐土,能提供蔬菜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适合蔬菜生长。二是山东省主要农业用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这些地区大多有黄河客水资源流入或区域内河流较多,光照充足,满足蔬菜生长发育需要,而鲁东地区由于地下水过度使用,海水渗透,水土条件恶化,蔬菜生产受限,其蔬菜生产逐渐向山东省西部和南部转移。
5.3.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设施蔬菜逐渐成为山东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蔬菜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蔬菜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影响蔬菜产业的空间布局。尤其对山东蔬菜高产区的集聚与分散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2010年前,科技创新使得一些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蔬菜生产条件变得相对容易,降低了蔬菜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如大棚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与扩张的重要条件。同时,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使蔬菜打破本地生产,跨地域销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经济报酬的拉动下,蔬菜生产者收益等经济因素对蔬菜空间布局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提升,引起消费习惯的改变,在经济发达地区,对高价蔬菜的接受能力变强,再加上政府补贴,即使经济发达地区种植蔬菜也变得有利可图,再加上完全依靠外地蔬菜供应体系脆弱性日益体现,使山东东部地区蔬菜种植出现“回迁”,这也是山东蔬菜生产由集聚变为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5.3.3 政策因素 区域政策是影响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因素。国家政策和地方调控政策都对山东蔬菜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山东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就是山东2015年后山东蔬菜空间布局变动的重要原因。在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在蔬菜生产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建立完善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使水资源成为影响蔬菜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政策因素具有强制性、计划性、可预见性的特点,能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科学全面地引导产业发展。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用1995—2019年山东省市域和县域蔬菜相关数据,采用重心模型、ESDA等方法,对山东省蔬菜生产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蔬菜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山东省蔬菜生产重心呈现向南部移动的趋势。通过对比蔬菜播种面积重心与蔬菜产量重心两个指标,可以得到其演变路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蔬菜播种面积重心与蔬菜产量重心在总体上均向山东省南部移动,相对于蔬菜播种面积重心演变,蔬菜产量重心移动方向更偏向西南一些。二者移动趋势也基本一致,在1995—1997年大幅向西部移动,1998—2008年稳定向南部移动,2009年后出现不规律小幅波动。这说明2008年之前山东蔬菜处于不断调整状态,2009年后形成稳定的集聚群。
(2)山东省蔬菜生产地理集中度较高,专业化水平较低。山东省蔬菜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地区,从绝对集中度测算结果来看,山东蔬菜生产表现为较高的集中程度,总体上排名前六的主产区蔬菜生产规模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但从修正的区位商测算结果来看,山东省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3)山东省蔬菜生产分布呈显著空间集聚的特征。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全局自相关表明,山东蔬菜空间集聚性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部分地区蔬菜生产分布呈现出局部空间集聚现象,高-高集聚区由集中变为分散分布,2019年分布在山东省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较少。
(1)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从研究结果来看,山东蔬菜生产水平在各县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地区并不适合种植蔬菜。建议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根据自然条件规划不同品种的蔬菜种植,在经济发达区域种植特色、优质蔬菜,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符合区域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
(2)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山东蔬菜生产空间相关性处于减弱态势且高-高集聚区逐渐分散,要实现山东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就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要完善灌溉工程、施肥工程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水资源,解放劳动力,提升蔬菜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培育新型蔬菜品种,增强蔬菜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不断提升蔬菜品质。
(3)优化蔬菜生产布局。目前山东省蔬菜生产仍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地区,与水资源禀赋存在矛盾,要进一步推动蔬菜生产向丰水市域移动,建设一批与自然资源禀赋匹配的优势蔬菜生产基地,例如可将鲁西缺水地区的蔬菜逐步向鲁南地区转移,逐步建立以临沂为中心的鲁南蔬菜生产基地。同时,要控制鲁西缺水市域的蔬菜种植规模,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使蔬菜布局更合理,促进山东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