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世青
2019年学生为王满惠老师庆贺80岁生日
斗室,是我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王满惠的家,坐落在南京城风光秀丽的莫愁湖北岸的莫愁新寓小区。
这是一套很小的两居室,约50 平方米,建于上世纪90年代。房子建好后,王老师一家搬到这里,至今已30 年了。每年春节,我们班同学一行二三十人都会来给老师拜年,一年不落。每逢此时,那斗室里挤得满满的,大家有叙不完的师生情、谈不完的知心话。
我们这届同学1966 年小学毕业,被“文革”耽误,1968 年10 月才进入初中。1970 年2 月,我随父母下放到苏北,提前离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历经了农村劳动、回城上学、进京深造、埋头事业,很少和初中同学联系,也一直没见过王老师。
1993年春节前夕,我突然接到张建同学电话,约我去老师家拜年。回到同学中间,特别是见到了阔别23 年的老师,我激动不已。在我眼前的王老师,举止端庄、器宇不凡,更迭了我记忆里神采飞扬、健步如飞的青年才俊形象。
那天老师留我们吃火锅。因为客厅太小,桌子只能三面坐人,20 多位同学分了好几拨吃。大家站着挤着吃,边吃边聊。我和老师及同学恨不得把分别后的话都说完,很晚才离开老师家。
那以后,我每年都去给老师拜年。有时因为公务繁忙,或晚到,或早走,但老师家总必到。其他活动的场所也许挺讲排场,但老师家里更亲热、更温馨。有一年,我和同学们约定正月初六下午去王老师家拜年,那日中午,我在某五星级宾馆参加一个聚会,虽然包间设施、菜肴口味、酒水档次、服务水平无可挑剔,但席间有人或高调吹嘘、或虚伪做作,让我很不自在,甚至有一种逃离感。下午来到王老师家,我似乎变了个人。
在斗室里,我们师生共同回忆在校时的情景。王老师带着我们在工读课堂上课、所街麦田收割、肥皂厂里学工、江心洲头高歌……
王老师在教学中下的功夫最多,经常在课前做好大量板书,以便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以讲授。他常常严肃地走进教室,扫视全班。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角落,都会被他温柔而有力的目光触及,教室里马上就安静下来了。
当时语文教材里只有毛主席诗词和鲁迅文章文学味较浓。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王老师在江心洲的田间地头教我朗诵毛主席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在斗室里,我们聆听王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回忆往事。他1964 年从南师中文系毕业后,埋头奉献于一所普通中学,带了17 个班、做了27 年的班主任,加上当了10 年的中层干部。他在学校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37个年头,这正与后来的校名(市37中)相合。
在斗室里,我们交流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1970 年初我们班同学陆续离校,有的随家下放去了农村或原籍,更多的进了工厂。王老师是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最后一任班主任,他的言传身教是对大家步入社会的最好启蒙。后来的几十年里,不少同学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还时常向老师请教。我后来也做了教师,和王老师是同行,话题自然就更多一些。每年我去老师家,除了带些水果和营养品,还要带上近期发表的文章和编著的书,向老师汇报,老师很高兴。
2001年,是王老师退休的第二年,他患上了尿毒症。患病后的前几年,他还能和我们一道去饭店聚餐;后来不能走远,只能在家门口的饭店就餐;再后来,下楼也不便了。看着老师的病体,我们做学生的都很心痛。然而,我们却奇迹般地发现,王老师在病魔面前表现得格外坚强。当我们来到王老师身边听他回忆过往、笑谈人生,他思绪绵延、妙语连珠、声音洪亮,完全想象不出他正在与疾病抗争。
王老师75 岁以后,健康每况愈下,各种并发症接踵而来。那些年去老师家拜年,我们都是提着心去的,期盼给老师过一个80岁生日。终于等到了这一天。2019年1 月20 日,我们为老师举行80寿宴。在这之前,王老师的病情已经很重,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心愿,老人家可是强打着精神啊。原定的菜馆已经无法再去,我们决定就在老师家里为他祝寿。
当天,王老师希望我代表同学在他的生日聚会上作个简短发言,这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记得我们到学校报到的当天傍晚,王老师下班后来到我家,通知我第二天代表全校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此时,我不在家。妈妈建议换个人,王老师不同意。我回家后按照妈妈转达的王老师的要求认真准备,圆满完成了任务……50 多年后的今天,王老师又一次要我发言。这种穿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缘,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更源于老师对职业的挚爱。王老师是我中学的老师,也是我南京师范大学的学长。我和老师既是师生又是校友还是同行,这应该是老师指定我发言的原因吧。
在发言中,我简要回顾了与王老师半个世纪绵延不断的师生情谊,概述了青年王老师以教学给我们以解惑、中年王老师以多年坚守给我们以人生示范、退休以后的王老师以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意志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我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在王老师家里为他过80 大寿,是我们在斗室里进行的最难忘、最有意义的活动。然而,没几天,王老师病情急剧恶化,又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斗室。2019 年2 月9 日,我的恩师王满惠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家人和学生。
那天清晨,我们在斗室集合,为老师送别。我默默环顾斗室四周,这里是我们接受老师教诲、增进师生感情的宝地,是我们师生的精神家园。斗室狭小的空间、简陋的设施与曾经满堂的师生欢笑、丰富的精神享受形成强烈的反差。30 年来,南京市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王老师却一直住在这狭小的两居室里,这不正是老师一生耕耘、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诗句不正是对王老师所居斗室的褒奖吗?
王老师走后,我与同学们相约每年过年还要去斗室,去年因疫情阻断,今年如约而至。与老师相濡以沫的师母还住在那里,那温馨的斗室在我们心中有着割舍不下、挥之不去的特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