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芳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集体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开展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校活动区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投放方式和投放时间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阐述几点建议:
一、活动区投放材料的种类
活动区材料的分类研究打破了各个活动区的界限,将所有活动区的材料统一起来,根据材料的内部结构和自身性质进行分类,根据投放的次数分析可得出该活动区投放材料的种类。
活动区材料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根据材料内部结构是否有机动能力将活动区材料分为两类:静态材料和机动材料。根据材料的外部形状以及其用途,可以将活动区材料分为成型材料、未成型材料、自然材料和自制材料。
1.成型材料
成型材料主要包括表演游戏材料、角色游戏材料、结构游戏材料、益智游戏材料、音乐游戏材料、体育类材料等。
2.未成型材料
未成型材料指可以随意替代交换,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功能性的材料。
3.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是指用自然的物体让孩子进行游戏的材料,包括益智类材料、学习型材料和体育类材料。
4.自制材料
自制材料是指用已有废旧材料制作出新的可以使用的活动区材料,可以分为生活类材料、学习类材料和体育类材料。
二、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时间与方式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时间主要是对于活动区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对于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研究,主要采取观察法,辅以访谈法进行补充说明。
1.活动区材料投放时间
材料投放的时间都是有规定的,如每周一和周二早晨第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开始,学校规定时间是九点四十五分到十点十五分,活动区游戏时间为半个小时。
2.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
(1)有目的的投放方式
有目的的投放方式即根据材料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变化的投放方式,是教师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需要,进行的一种高结构性材料的投放方式。
(2)通过改变活动区材料的数量,来改变孩子参与的状态
通过材料投放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孩子行为变化的投放方式,我们一般用在建构区、益智区及美工区的投放。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广泛,有目的的投放方式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同时通过材料的数量变化,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
(3)无目的的投放材料方式
无目的的材料投放方式也被称之为一种不可预设的投放材料方式,就是指直接投放一些低结构性材料或者是非结构性的材料。教师不应该对投放的材料玩法做出其他规定,也不应该对投放的材料做出其他设计,应该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游戏玩法和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
无目的的投放方式主要用于建构区、益智区,为了让孩子们将相同的东西做出不一样的玩法。
三、活动区投放材料的使用
材料投放的使用分为使用方法、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使用方法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方法后,将材料投放入活动区后孩子可以操作材料的方式。使用频率是指孩子在每次活动区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次数。使用时间是观察孩子专心使用材料的时间。
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应该以孩子为主体,教师辅助孩子对材料进行操作。师生互动的方法,既可以让孩子充分使用材料,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探索新的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中无目的的投放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語言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投放材料之前,介绍材料的用途,让孩子对材料产生兴趣,从而获得新的操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