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煦
编者按: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党在重庆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入了解重庆百年党史的历史贡献,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對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期党史故事推出《重庆百年党史的历史贡献》,回顾、总结百年党史在重庆留下的光辉足迹。
探索组织创建新路径
丰富党的地方组织创建历史
创建于1926年2月的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重庆地委),是党在西南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党组织。
从共产主义先驱在重庆的活动,到“先建团再建党”;从国共合作过程中会聚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到曲折探索中创建重庆地方党组织,艰辛历史进程体现了共产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的创新精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创建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1921年7月开始,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陈毅、张闻天等一批早期共产党员先后来到重庆,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重庆传播的热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活动的历史,但此时,党的地方组织并未建立。
先建立党组织,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团的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地方组织的普遍规律。但重庆的情况不一样,是先建立团(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团代党”,发挥领导作用。
1922年4月,在上海加入团组织的四川留日学生唐伯焜,受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托,来到重庆筹建地方团组织。10月9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在重庆正式建立,周钦岳为首任书记。重庆地区自此有了团的地方组织。
在重庆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中,中国YC团(即中国青年共产党,四川地区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924年5月,因受到四川军阀的迫害,中国YC团重要成员杨闇公、吴玉章、童庸生等从成都转移至重庆继续开展活动。此后,中国YC团成员在政治上发生分化,杨闇公、吴玉章等大多数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重庆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国共合作在重庆的深入推进,国民党中央指派吴玉章到重庆改组四川省国民党组织,同时在重庆开办中法学校(今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培养革命骨干。1926年1月,以冉钧为书记的中共重庆支部在中法学校成立,以邹进贤为书记的中共綦江支部在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区)成立,重庆地区最早的两个基层党组织就此诞生。
同月,杨闇公代表共青团重庆地委向中央汇报工作,要求在四川地区建立党组织。经中央批准,2月底,中共重庆地委成立,杨闇公任书记。至此,经过曲折探索和艰辛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建了地方组织,实现了党对四川地区革命运动的统一领导,标志着重庆作为四川地区革命运动中心地位的确立,开启了党在西南地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先河,扩大了党在西南地区的影响。
开创统战工作新格局
奠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实基础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除国民党、共产党外,其他中间势力成为决定国共力量对比的关键。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派出机构,以下简称南方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在团结争取中间势力的过程中,支持创建和发展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开展政治协商,开创了一条中国共产党与多党合作、开展政治协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道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政治舞台呈现出多股力量共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作出分析,认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
为此,党中央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要求,用以指导地方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战(即统一战线)工作。由此,南方局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团结中间力量,并与之开展合作。
1941年3月,南方局支持促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在重庆成立。此后,在南方局的帮助下,在重庆,还成立了以国民党民主分子为主体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以民族工商界人士为主体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以科技界进步人士为主体的民主科学座谈会(抗战胜利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九三学社)。民盟、民联、民建、九三学社等中间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促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开创了“遇事协商”的政治实践模式。抗战时期,国共之间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一直没有固定的合作组织形式。周恩来曾经向国民党建议“遇事协商”,由此,“遇事协商”成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主要合作和斗争形式。抗战胜利后,为建立联合政府,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代表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通过多次较为正式的座谈协商、会议协商,将抗战时期的“遇事协商”逐步发展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共同参与的政治协商。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多党协商、民主议政的政治局面。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国政治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协商道路,其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深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