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规划指标体系建构探析
——以辽宁科技创新规划目标指标为例

2021-10-14 06:44张东江渊李宁李鸥唐植军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比重辽宁

张东 江渊 李宁 李鸥 唐植军

(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沈阳 110081)

1.宏观环境变化对辽宁科技创新指标确立的影响

“十四五”时期,国际和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创新极其指标确立将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基于全球技术壁垒增强,大力提高技术自给率。“十四五”时期,全球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技术引进难度加大。为此,辽宁在新时期科技目标指标选择上,应不断锚定前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自给率;其次,顺应世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济实现产业高端化。“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全球产业结构重塑和产业格局重构必将对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应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高端化方面有所突破。指标设置中适当考虑增加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比等指标,着力提升高端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后,顺应发展阶段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将逐步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辽宁重振主导方向。辽宁要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效益,要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在指标选择上,应重点考虑增加:高新区GDP占地区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等指标,以体现发展质量上的提升。

2.国家及部分省市科技规划目标指标设置情况

2.1 国家及部分省市科技规划目标指标设置

从国家层面[1],科技指标设置更多体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意志,“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规划指标更多集中在: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等体现全社会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以复合指标为主。另外,排名类指标也占一定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规划主要指标情况

从省际层面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安徽、陕西、江西和上海等省市“十一五”以来科技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R&D投入强度(19次)、科技进步贡献率(17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9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次)、技术合同成交额(7次)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等指标最近也常被采用。

2.2 对辽宁设立科技创新指标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国家和部分省市的指标设置分析,对辽宁制定下一轮科技创新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与启示:首先,指标筛选中,应坚持采用常态指标。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等常态指标,要保证长期跟踪、对比和衡量;其次,应适当采用排名类指标。辽宁部分指标可以借鉴国家常采用排名类指标的做法,对我省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更加全面动态、横向比较和客观衡量;第三,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借鉴上海等省市规划指标制定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规划期进行了较为形象的远景描述,再辅之以具体指标,将规划上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第四,指标框架应清晰科学。借鉴广东等省市规划指标,设定采用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和创新产出等三大类,将科技所能把握的指标清晰展示出来,同时强调投入效果的度量;第五,应考虑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高新区GDP占地区GDP的比重和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等指标加进来,以体现发展质量上的提升,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

3.辽宁科技创新(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实践回顾

3.1 辽宁科技发展规划指标历史设置情况

“八五”到“十三五”期间,辽宁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采纳的定量指标主要有: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次)、科技进步贡献率(4次)、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次)、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次);而企业R&D经费投入占总R&D投入比重、R&D 活动全时人员当量、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等也占一定比重。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八五”到“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目标指标

3.2 指标设置需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地方

辽宁近几轮科技发展规划尽管指标设置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指标筛选还是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

(1)科技创新指标自身特点不够鲜明。以往科技创新规划目标的设置对于科技创新主战场的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集群)方面的指标应用不多,没能突出科技创新应有的特色、特点和着力点。

(2)指标没能与国家指标保持一致性。很多指标过多体现“地区特色”,没能与国家同期指标保持同步,造成很多指标不具有可比性。另外,科技创新指标没有采用“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不能体现出预期指标所具有的灵活指导性,也没能很好体现出约束性指标刚性的约束效力。

(3)科技引领和驱动作用体现不充分。科技在促进转型升级和发展新经济方面体现不充分。科技着眼于新经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不够充分。对能够体现创新发展新动能和新兴产业集群的衡量指标比较少。

(4)科技支撑服务作用没能充分体现。过往科技规划指标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上面,缺少对科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指标的应用。能为创新主体提供公共创新服务的载体和要素不多。

3.3 对辽宁新一轮科技创新规划的启示

通过对辽宁省“八五”以来科技发展规划指标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感到辽宁在未来规划期内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首先,指标设置应增加能充分反映科技主战场的相关指标;其次,指标设置应能突出约束兼顾预期,增强约束指标的考核效力,同时,发挥预期指标的指导效果;第三,指标设置应增加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最后,指标设置应适当增加包括科技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指标。建议从增强科技有效供给和改善科技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该类指标应用。

4.辽宁“十四五”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建构探索

4.1 目标指标筛选基本原则

(1)对标重特大任务的原则。“十四五”在指标设定上要对标科技强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历史重大战略目标。

(2)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要考虑采用被公认可作为长线考核指标或者能反映综合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便于跟踪考核。

(3)政策导向和协调性原则。把中央赋予辽宁的战略定位作为辽宁省科技发展基本导向;同时,注重科技、经济、社会融通协调发展。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科技发展目标指标要尽量采用定量指标。同时,对远景规划设想,应采用定性语言加以描述,力求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5)约束和预期相结合原则。遵照国家采用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指标的做法,将约束性指标作为严格按期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为指导性指标。

4.2 “十四五”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建构探讨

4.2.1 定性描述

到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基础和实力稳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区域特色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生态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起高水平、开放型创新格局,科技创新在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上实现新突破,支撑辽宁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走在前列,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

4.2.2 定量描述

根据新时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要求,规划指标设置共分为8个部分,其中创新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是新增加的,其他部分也增加了新经济的创新要素构成。具体:

(1)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逐步提高。辽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实现提档晋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议采用指标[2]: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3%)、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7.5%)、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1.80%)、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当量(135000人年)。

(2)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产出和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议采用指标: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4.95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1200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000亿元)。

(3)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力度加强。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企业群体,创新新势力壮大发展。建议采用指标:高新技术企业数(100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15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数(4000家)。

(4)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议采用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8%)、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比(46%)、开展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数(800个)。

(5)科技创新新动能得到激发。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建议采用指标: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22.3%)、建设产学研实质性联盟(800家)、新型研发机构(3000家)。

(6)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安全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建议采用指标: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99%)、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系)(22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

(7)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扩大。盘活研发人员存量,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建议采用指标: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45.5人年),选拔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30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0名)。

(8)实现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向集约化增长转变,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采用指标:高新区GDP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5%)、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15%)。

由于篇幅所限,指标测算过程,相关度分析等环节和最终形成的科技创新指标数据库都略去了;并且最终得出的指标目标值是在权衡自身发展趋势和对比兄弟省份后,动态得出的参考值,还有待实践中不断修正。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比重辽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