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源自祭祀屈原的活动。
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东莞人便开始做龙舟竞渡的准备。直到五月底,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
龙舟外形多与地方庙宇奉祀的神祗相关,如村中设关帝、康王庙的,龙舟为红色;设北帝庙的为黑色;天后庙、观音庙龙舟则是白色无须;单大汾村龙舟为黄色,相传为宋代皇姑赵玉女所赏的“奉聘金龙”。
竞渡有设标和趁景之分。旧俗各地以金猪(烧猪)、烧酒、锦旗设标,以奖励龙舟竞渡的前三名。各村落在四月初八之前就应根据当年丰歉决定是否设标,设标者应提前到世代交好的村莊告示日期;趁景为村庄不言明设标,单按旧例所定的日子,各世交、友好、婚盟村庄的龙舟齐来相聚,家家户户迎宾客,传统活动热闹非凡。
东莞龙舟第一景从万江开始,当地俗语称“初一初二,万江、西塘陂;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万江的父老乡亲,把龙舟竞赛看作本乡本土的一件大事,赛前十数天便选定最年轻力壮并有比赛经验的乡民,冒着酷暑烈日,不惧风吹雨打地热身训练。
比赛时一声令下,数十艘龙舟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动地,称为“东莞龙舟第一景”。此后各镇、各村互让互利,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子。是日各镇、各村龙舟,必须到世交、世好、同姓的村庄趁景,以保持世代开创的友谊。而今龙舟景已发展成为一项群众踊跃参与的游艺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活动是人们怀念先贤的传统风俗,龙舟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形象符号,龙舟月活动保留了中华民族和岭南地方社会传统的礼俗,对于研究岭南地区民风民俗民情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