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上海外向型经济模式比较及借鉴

2021-10-13 21:35吴福象
人民论坛 2021年2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吴福象

【关键词】改革开放 工业型经济创新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和上海两座城市都取得了瞩目成就。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区别?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深圳和上海开放初期的工业型经济模式比较

深圳和上海两座城市发展模式的异同点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进行解读,本文侧重于从经济类型方面进行展开。概括而言,深圳和上海两种代表性发展模式在工业型经济、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等四种经济类型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首先,在共性方面,两种模式都是从工业型经济开始起步,然后逐步向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过渡。其次,在差异方面,两种模式在起点和经济类型上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具体说来,就起点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之前,深圳仅仅是一个小渔村,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工业,更谈不上工业型经济。相反,上海却具有相当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国有企业为支柱的自我循环的工业体系比较发达,尤其是重资产的工业型经济,很早就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很高比例。与此同时,上海还承担了关系民生福祉的消费品工业保障性供给的使命。

就经济模式而言,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外资尚未深度进入中国大陆之前,上海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型经济基本上都以内资循环为主,其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重资产的工业型经济。与之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市作为最早的开发开放试点城市,与全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步,但其国有经济成分比例很低,几乎可以忽略。

当时中国经济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现实情况就是,国内消费需求巨大,而消费品工业的供给却不足,存在巨大的供求缺口。同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四外”(外资、外贸、外债、外援)经济模式尚未起步,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由于具备毗邻香港(国际性开放大都市)的地域优势,处于改革开放“前哨”的深圳,自然成为利用外资、探索外向型经济模式的主战场。在此特定阶段,外资享有超国民待遇,享有“三来一补,两免三减半”的优惠,因而纷纷在深圳市周边投资建厂,大量招募内地务工人员。就在同一時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土地包干到户。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松绑,释放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加之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因而成就了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境内毗邻深圳市的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创造了这些城市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白色家电等领域的“制造业之都”的奇迹。

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圳市(包括其周边的很多中小城镇)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是以发展为外资代工的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型经济,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外资牵引”为主,辅之部分“老板进城”。具体而言,外资是珠三角发展制造业的绝对主角,外资牵引造就了中国华南市场的工业型经济模式。本土一些先知先觉的老板开始尝试以代工方式为外资进行制造业配套,但其第一桶金的最根本来源大多是深圳市及其周边居民早期拆迁安置的补偿款。在“三来一补,两免三减半”的吸引下,一些获得土地拆迁补偿的利得者纷纷开始效仿,将资金转移至海外注册公司,然后采取转口投资方式进入内地投资建厂。这些做法又进一步加速了深圳市及周边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以“外商投资”为主体的制造业的兴起,加速了中国南方市场的工业化进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外资是此阶段中国大陆南方工业型经济的主要引擎,但这些资金除了部分港资和新加坡资本外,大多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这些资本借道新加坡、中国香港进入中国大陆南方市场,最先落户的目标地区是福建沿海和广东珠三角。虽然在此期间日本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也进入了中国大陆,但早期的日本汽车制造业大多以整条流水线搬迁方式转移,包括制造零部件生产和相关服务等都是以自我配套为主,我国制造业企业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外资汽车行业的整车制造业务。因此,当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差不多已有十年。在此十年之间,外资逐渐由华南地区北上,渐次进入了长三角的江浙地区,中国制造业消费品的短缺逐渐得到了根本性缓解。此时,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迫切需要由进口替代全面转向为出口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正是在外资选择北上和中国出口导向模式亟待升级的双重合力下应运而生的。

深圳和上海起飞阶段的创新型经济模式比较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比深圳改革开放要迟到十年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如上文所述,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进入中国大陆主要以中国香港为跳板,依托其进行转口贸易和投资。由于外资的主要来源是亚洲“四小龙”,所以就近落地的自然是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大陆吸引外资的主要使命是探索利用外资的模式,并解决国内工业消费品的供给不足问题。其次,伴随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外资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才全面到来。从此,深圳和上海开始步入了起飞阶段,并由此开启了两个城市的创新型经济模式。

20世纪80年代之后,深圳市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发展本土制造业的道路,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可圈可点。一方面,长三角南翼的浙江省凭借其独特的温州模式和义乌小商品经营模式,不仅成功地探索出了以家庭企业和家庭作坊为生产单元的本土制造业集群模式,而且凭借其小商品在国际营销方面的“精、专、特”赚取了大量外汇;另一方面,长三角北翼的江苏省苏南板块,创造性地利用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技术优势,成功地探索出了以乡镇企业改制为主体的本土制造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队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