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构想:皮耶特·奥多夫的花境世界

2021-10-13 01:19李梓恒魏绪英马美霞蔡军火
园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多夫花境花卉

李梓恒 魏绪英 张 瑶 马美霞 蔡军火*

皮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作为多年生植物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设计的花境在达到动态景观效果的同时,整体景观表现成自然野性。通过文献查阅,以美国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特色花境为案例,对奥多夫的花境设计从平面、竖向、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其自然野性式花境风格的设计模式,以期为我国花境设计提供借鉴。

皮耶特·奥多夫;花境设计;自然野性;动态景观

花境是在一定的带状场地内,模拟林地边缘地带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而设计的一种半自然式的花卉应用形式[1]。花境将植物色彩、气味、质感、株型所表现出的个体美,与群体组合所表现的竖向结构、季相分布、色彩构成等群体美相结合,创造拟自然式的植物景观。花境初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受中世纪英国花园与意大利规则式园林的影响,形成以黄杨等低矮灌木围合组成植物图案的结节园,此时的花境单纯为结节园中花结的边界[2]。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及设计师们设计理念的更新,植物景观形式趋于多样化,花境景观亦脱离了传统的花结边界模式,成为独立的植物景观应用形式[3],从通过整形修剪灌木营造规整式的植物种植设计到开始运用草本花卉并引种驯化适宜的外来植物,逐步形成草本花境、岛状花境、混合花境、主题花境等花境类型[4],也萌生出一批独具个人特色的设计师。

19世纪,植物设计师威廉·罗宾逊(William Robinson)倡导以种植抗寒植物和乡土植物为主,营造自然、可持续观赏的花境景观形式[5]。同时期的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 Jekyll)喜爱用流动式、飘带式的平面种植形式,开始关注植物的色彩搭配、质感体验,并考虑将花境设计与建筑风格融合,其自行设计的住所曼斯特德·伍德庄园(Manstead Wood Garden)就是庭院、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佳作[6-7]。克里斯托夫·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首次提出“混合花境”的概念,考虑场地、尺度、植物栽培养护、景观可持续性等因素的同时,运用大量灌木、一二年生花卉和多年生植物混合种植[4]。

20世纪,随着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加剧,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植物景观与生态环境改善修复相结合,花境设计也更加注重生态景观的构建[7]。皮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在总结吸取前期设计师们的设计思想后,基于生态学视角提出了自然野性景观的设计理念。倡导构建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将灌木、一二年生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及观赏草混合种植,兼顾考虑植物自播能力创造可持续的小生境[8-9]。奥多夫不论是在植物材料的创新应用方面,还是植物群体空间结构、景观质感方面都有新的想法,在追求生态、自然、可持续性景观的今天极具借鉴意义。

1 野性风格的形成

奥多夫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荷兰西部北荷兰省的哈勒姆小镇(Haarlem),是荷兰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园艺专家、生态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作家。通过对奥多夫的生平和作品进行解析,将奥多夫的设计思想形成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蒙期(20世纪70年代初)。此时奥多夫在荷兰主要从事植物设计工作,受荷兰“现代主义”景观风格的影响较大。在设计庭院景观时,偏向于应用本土植物,设计形式以树篱、藤架、花坛等规则式植物景观为主,与硬质庭院呼应,设计风格较为“单一”[10]。

(2)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期间奥多夫尝试将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混合种植创造小生境,设计形式趋于自然式。得益于英国访学游历,受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奥多夫开始尝试自然式的种植设计形式,其花境设计风格也由荷兰的单一规整式转向多元化发展。他和妻子在自家的花园尝试基于生态视角下的“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将植物、动物、小气候有机结合,营造自然生态的庭园小生境;在植物选材上充分采用乡土植物,适当添加植物新品种。在此时期,奥多夫对场地设计、植物种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逐渐形成“奥多夫式”风格。

(3)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此时更多地关注多年生花卉(含球根花卉)与观赏草的运用,设计风格趋于“自然、野性”。在20世纪90年代,以奥多夫为首的植物设计师发起了多年生植物的应用热潮[11],其种植理念不同于格特鲁德·杰基尔等人强调的“季相色彩”[6],更关注的是植物的“自然混交模式”,特别强调植物种植结构设计[10]。将多年生花卉(含球根花卉)、观赏草与乔灌木搭配种植,体现植物的枝干、花序、果实等自然舒展的形态,营造景观的野性美。因此,奥多夫被称为“新多年生植物运动之父”[11]。

2 花境要素剖析

2.1 平面设计

奥多夫花境平面设计模式以团块状结构为主,适当辅以飘带式结构。花境中大小不一的团块皆由一种或两种植物构成,不同的团块状植物在平面上混合构成自然野趣的花境景观(图1)。这种平面上紧凑的块状构图形式,不仅可以减小花境植物间的平面空隙,还可使植物枝条在竖向上彼此交汇,表现一种动态的野性感。

1. 花境平面图

奥多夫钟爱自然的草甸、草原景观,为使花境展现出类似草甸、草原的景观效果,常选取2~3种极具观赏性的主题植物按比例混合撒播,随机成块,重复种植。如在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的游步道旁(图2),将耐干旱、线条感强、株型高大的乡土植物麦氏草属植物酸沼草(Molina moor flamme)与株型低矮、团块感强的新风轮属植物荆芥叶新风轮菜(Calamintha nepeta)按比例混合种植于路旁,为公园的道路景观增添野趣。场地夏有荆芥叶新风轮菜穗花怒放,秋有酸沼草枝叶金黄灿烂,景观富有四季动态变化和自然野趣。

2. 高线公园24-25段平面图节选(改绘自参考文献[12])

2.2 竖向设计

花境的竖向设计多强调前低后高(单面观赏)或中间高两边低(双面观赏)。但奥多夫花境的竖向设计,钟于将场地设计成草甸或草原的形式,植物虽彼此交错、高低相间,但有意模糊植物的竖向“层次”概念。即从竖向看,植物的高度呈波浪式起伏不定,高低错落较为自然和随性。奥多夫在设计英国萨默塞特郡(Somerset)的高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景观花园时就通过植物株高近似的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和其他观赏草植物组成整体形似草甸的花境景观(图3)。此外,奥多夫在花境中充分利用观赏草伸展式的伞状形态、细小的穗状花序、细线状的叶片,以展现其在竖向的透明帘幕感所创造的“梦幻感”,如麦氏草属植物(Molinia‘Edith Dudszus’)、乱子草属植物(Muhlenbergia)等伞型开阔观赏草。一方面,利用植物竖向上直立向上或水平开展的特点,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植物本身特殊的“质感”,令视线穿透,使景观空间得到延伸。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照射于观赏草枝头的光线可形成光亮的视线焦点。再者,景观视线能够穿过观赏草独特的“透明帷幕”结构落在其后的植物上,使景观呈现一种朦胧穿透感。

3. 高瑟沃斯画廊的花境

2.3 植物材料

植物的多样性是花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其丰富度能使群落安然应对极端天气,提高生境恢复度。因此,奥多夫提倡在花境中适当种植外来植物,以此提高植物丰富度。为满足群落动态性、稳定性,花境以多年生植物为主,多年生植物具有自播能力较强、根系强健、观赏期长、恢复能力强和能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是优秀的花境材料。在奥多夫花境作品中另一优秀材料为观赏草,其除具有趣味性外,还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的特点,且在形态上和宿根花卉形成对比,可作为花境的背景或主景。

此外奥多夫将植物按使用功能分为三类,即基底植物(Matrix plants)、填充植物(Scatter plants)、骨架植物(Primary plants)[12]。

基底植物多为地面覆盖物,主要作用是遮挡裸露土壤,起到基底的作用,多为散状、团块状结构。基底植物常选用植株低矮、生命周期长、生长稳定、整体结构好、色彩柔和、季相竞争不突出的植物,将此类植物重复种植在场地中起基底作用[11-12]。在奥多夫的花境作品中,基底植物多选用小型观赏草,其次为伞形、头状花序的晚开花植物或蔓性植物,如麦氏草属植物(Molinia caerulea)、虎耳草科杯花属植物(Tellima grand iflora‘Purpurea’)、密花藤属植物(Pycnarrhena)等。

填充植物多为伞状、散状结构植物。具有强烈的观赏性,易与其他植物区分开来,以加强种植设计的效果。在小的设计场地内,具有最佳效果的填充植物就是那些株型细小,往往只有开花期才会被注意到的植物[12]。填充植物在花境的植物群落中常随机散布,以增添其自然感和统一感。在奥多夫的花境作品中,多选用星芹属植物(Astrantia major‘Roma’)、堆心菊属植物(Helenium‘Rubinzwerg’)、鸢尾属植物(Iris sibirica)等作为填充植物。

骨架植物在场地中主要起支撑、引导作用,有清晰的线条和视觉效果,是花境中最具影响力的植物,多为直线状、团块状结构。这类植物即使是在秋后花落叶枯时,也可通过挺立的枝干穿插于场地中成为视觉焦点。植物常选用直立型多年生植物,群体可由两个或多个物种组成。奥多夫的花境作品,常选用拂子茅属植物卡尔富拂子茅(Calamagrostis acut iflora‘KarlFoerster’)、赝靛属植物(Baptisia‘Purple Smoke’)、藿香属植物(Agastache‘Blue Fortune’)或自播能力强的前胡属植物(Peucedanum)。如前胡属植物,即便在秋后其紫红色的茎干依旧挺立,给场地增添了动态景观效果,维护成本也较低。

2.4 色彩特色

从设计师格特鲁德·杰基尔在植物种植中以色彩设计为重点开始,设计师们开始强调植物组合的色彩构成。奥多夫认为在设计中不应过多重视色彩构成,为了营造颜色而创造颜色,更应关注植物质地和结构的表达。

在奥多夫的设计作品中,最佳观赏期常在夏秋季,此时大部分植物都在开花期。如千禧公园中夏秋季开花的地榆属植物(Sanguisorba)、景天属植物(Sedum)、老鹳草属植物(Geranium)等。在色彩的构成方面,多以自然林地、草甸常见的淡黄色、蓝色、紫红色、蓝紫色为主,花团锦簇呈现出一种极具浪漫的朦胧感。奥多夫认为花开是美,花谢也是一种自然美。在冬季大部分花卉凋落时,许多设计师主张大量补植当季观赏性植物,奥多夫认为秋冬季植物所表现的颓废感也是一种萧条美(图4)。

4. 花境秋冬季景观(引自参考文献[12])

3 案例分析

3.1 美国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第24-25段

高线公园位于纽约曼哈顿城西,是一座线型空中花园,原为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废弃铁路干线,现经多个设计所合作改造成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走廊。改造后,公园独特的高架铁路造型、特色多样的植物景观,使其快速成为居民游憩、休闲的绝佳场所。其中,奥多夫负责了该公园的植物种植规划部分[13-18]。

该公园24-25段,因场地处于背阴面,植物大多选用多年生乡土植物,并搭配了耐阴的蕨类植物。以色彩柔美、结构温和的加拿大细辛(A-sarum canadense)、耳蕨属植物(Polystichum)、黄精属植物(Pachysandra)、富贵草(Pachysandra Michx)等为基底,每种植物集中栽植成平铺的团块状。在块状植物的间隙,分散穿插棕色长绒矾根(Heuchera micrantha)、阔叶麦冬(Liriope muscari )等填充植物,起到柔和过渡不同花色、高度、质感的作用。以花材天蓝绣球(Phlox paniculata)、直立状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大星芹“罗马”(Astrantia major‘Roma’)等作骨架植物,夏秋季,植物枝头挂着粉红色圆锥花序,在视线上给人一种直立向上感。不论是植物所表现出强烈的色彩感,还是强势的植物骨架,都十分引人瞩目(图5)。此外,将叶型细长的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与阔叶的加拿大细辛(Asarum canadense)混合成一平面单位做团块状于场地内重复种植,两种不同叶型的植物在团块内彼此交汇生长,增添野趣。

5. 高线公园24-25段花境夏秋季平面图(改绘自参考文献[12])

3.2 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花境

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坐落于美国芝加哥洛普区,为密歇根湖湖畔重要的文化娱乐中心。在千禧公园内,有一处面积约160 m2的花境植物景观。其植物选用了大量适应性强、且具有良好自播能力的乡土植物,配以外来少量新优植物,以团块式结构随机种植,较好地满足了该场地景观的自我调节性和动态生长性。

以色彩淡雅、结构柔和的景天属(Sedum)、密花藤属(Pycnarrhena)、黍属(Panicum)植物为基底植物;重复穿插、点缀罂粟属(Papaver)、春蓼属(Polygonum)、蓍草属(Achillea)等叶色、花色观赏性好的植物作填充植物;将自播能力较强且茎直立的泽兰属(Eupatorium)、蓝禾属(Molinia)、老鹳草属(Geranium)等做骨架植物分散种植,该场地骨架植物面积约占花境总面积60%(图6)。

6. 千禧公园花境结构平面

如表1所示,该场地的花境用材以宿根花卉为主(75%),其次为观赏草(12%),再者为一二年生花卉(8%),木本和藤本植物的占比均较少,自播能力强劲的宿根花卉给花境提供长效景观,观赏草则给场地带来野趣。

3.3 分析小结

分析案例得出,花境中需以多年生草本为主(60%~70%),搭配观赏草(10%~20%),及花色丰富的一二年生花卉或乔灌木等,营造长效景观。且骨架植物占比最大(约为60%),具有充当场地骨架、稳定花境效果的作用。以株型成团块状结构或直线状结构的植物为骨架植物,这类植物多以圆锥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为主;基底植物占比次之(约25%),在场地中为达到基底的作用,多选用株型成团块状结构或伞状结构植物,其花多为单生或总状花序;填充植物占比最少(约15%),选用复伞形或伞房花序的植物,此类植株整体表现为伞状、散状,开展的株型使填充植物穿插于各花材间起过渡作用(图7、8)。

表 1 千禧公园花境中的植物竖向结构属性

7. 两公园花境中花序占比

8. 两公园植物结构类型占比

4 野性花境模式特征

奥多夫从最初遵循荷兰本土的“现代主义”风格到成为“新多年生运动”领头人,其设计的花境在贯彻生态性的同时,还在花境的结构设计包括平面、竖向、材料和色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构思,以营造出极具动感和充满野性的自然主义景观世界。

在平面设计方面,以大小、形态各异的团块状为主,适当辅以带状的平面构图形式。每个团块可由一种或两种植物按比例随机混合而成,景观效果自然。

在竖向结构方面,模拟野生或半自然群落的竖向构图,将场地设计成草甸或草原的形式。有意模糊植物的竖向“层次”概念,注重地形的应用,讲求“纵有起伏、横有错落”的景观效果。植物依景观特性分为基底植物、填充植物和骨架植物。

在植物选择方面,除大量应用乡土植物外,引进自播能力强的外来驯化植物,提高群落品种丰富度。以多年生草本为主(60%~70%),高占比的多年生草本为花境营造打下长效景观的基础,同时可降低后期养护管理成本。搭配观赏草(10%~20%),适当配置一二年生花卉和木本植物,根据场地生境不同,背阴、潮湿处还可种植蕨类植物,使得花境具有稳定的生态结构。

在色彩设计方面,以夏、秋季为最佳观赏期,多以自然林地、草甸常见的淡黄色、蓝色、紫红色、蓝紫色为主,花团锦簇呈现出极具浪漫的朦胧感。

5 结语

奥多夫凭借对植物生态习性与栽培繁育的深刻了解,基于生态视角以野性的艺术手法营造花境景观。在借鉴前人设计理论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形成如今兼具城市生态性和自然野性的景观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境景观营造的逐步推广,花境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绿地中。各园艺公司开始着力于花境植物的栽培、繁育,但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盲目追求花境观赏性而忽略可持续性。如过多选用颜色丰富的一二年生植物,导致花境观赏期短、后期养护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多数花境过分追求观赏草所呈现的自然、野性,忽略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造成观赏草蔓延生长,花境平面斑块结构混乱的问题。而奥多夫对花境整体与场地融合的关注,以及依据生活型和功能性花境对植物品种选择的深入探索,为中国开辟特色野趣花境之路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多夫花境花卉
李鱓·花卉十二开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合肥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探讨
《花卉之二》
北方园林花境设计创新与植物材料选择分析
齐多夫定生产中叠氮化工艺优化
浅析园林花境的应用与设计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论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及设计
HPLC法测定齐多夫定中有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