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下慈善组织的实践与思考—2021年上海慈善论坛纪实

2021-10-13 07:00整理白芦
至爱 2021年2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应急

整理|白芦

钟燕群

2021年上海慈善论坛于9月5日—第六个“中华慈善日”如期举行。由于此前多地疫情反弹,经多方商讨,论坛确定采取在多地设置会场以及线上分享和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的两个会场分别位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上海研究院。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文汇报社主办,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承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宣布论坛开幕。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致辞。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慈善组织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

成果发布环节中,郑秉文发布《现代慈善前沿丛书—公益组织与公共救助》;腾讯区域发展部上海站副总裁尹婷发布了《2021互联网慈善报告》。

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教授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院教授傅昌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乐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理事魏艳,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会长陈建兴,上海厚天减灾救援公益促进中心法人、副理事长肖功建等,分别与线上线下的专家、学者、公益人士作了交流和分享。论坛尾声,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国对整个论坛进行了总结。

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冯国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德容,基金会副理事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谢玲丽,基金会副理事长周珊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基金会财务总监陶清,《文汇报》副总编辑王勇,上海玉佛禅寺法师慧觉,上海研究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公益人士等共50余人参加了线下论坛。

论坛致辞环节,李培林就认真贯彻“8·17”会议的精神,推动上海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谈了三点看法:

第一,“8·17”会议精神为处理慈善公益、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构建协调分配制度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下决心解决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慈善公益事业是对社会公平的必要支撑,属于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在自愿基础上靠道德力量驱动,对一个国家的共同社会道德规则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贯彻中央这次会议精神,把它作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一个难得的机遇。

第二,“8·17”会议精神为慈善公益组织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方面指明了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募捐,为疫情防控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关爱受疫情影响的特殊群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考,同时我们看到有些社会组织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短板。这是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我们应该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抓好自身建设。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冯国勤(中)、理事长钟燕群(右)、副理事长谢玲丽(左)

第三,“8·17”会议精神也为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5月3日,至今已有4年多,我们应借此机会认真研究一下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找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研究中心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全国慈善事业在未来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要研究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上海总结出一套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我国慈善发展的规则和理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中心应该认真总结一下,如何结合上海的需求和全国的发展,有一个更高的、更准确的站位,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围绕主旨报告的主题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组织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当中的作用

早在2019年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的第19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总书记就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近年来,国家还不断地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高效地参与应急救助工作。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当中强调,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的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

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慈善组织能否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当中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救助中,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和优势?以下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我们慈善组织整个运作的机制和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战“疫”中的做法来谈一些我们的认识。

第一,中国慈善事业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有别于以市场为主导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第二次分配。它是以社会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为扶贫济困、助老助残、扶幼恤孤、防灾救灾等本身就是现代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慈善事业又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现代化需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成员也需要有参与奉献社会,并发挥作用的这样一种途径。慈善组织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桥梁与载体,慈善本身还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是体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温度、气质和魅力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品格的组成部分。

第二,慈善组织贴近社会,根植社会,具有灵活性、自发性、反应迅速的特点。这为参与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慈善组织一边连着党委政府,一边联系着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一边服务国家大局,一边服务困难群众。慈善组织在应急管理当中的角色和价值,主要体现为通过发起或参与多部门的合作行动来减轻突发事件的冲击,填补因为急而造成的服务缺口,发挥政府功能补充者的作用。慈善组织在资源动员、公共服务、构建应急治理共同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可以发挥慈善组织在应急治理当中的社会黏合作用,推动应急治理体系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此外,慈善组织提供的应急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应急设施、物资装备和人力队伍,协助社会参与主体提升组织动员的能力。

第三,慈善组织可以快速地实现跨界协作与沟通。跨界协作是慈善组织提升效率、增加价值的有效方式。这种新的思维和运作方式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慈善公益的特性以及互联网公益、数字化公益的蓬勃发展,为组织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使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协作。

比如疫情暴发以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与武汉市慈善总会、武汉市红十字会,以及湖北省慈善总会等当地的慈善组织做好工作对接,接着主动与市经委、商委、民政、卫健委、海关、交通委等建立工作协作关系,积极了解本市医疗机构、赴鄂医疗队、交通道口以及社区防疫一线等的实际需求。这种组织间、部门间的及时沟通、协作提升了我们抗疫援助系列项目的及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四,慈善组织具有激发社会公众爱心、善心和社会责任的功能。慈善组织通过传播现代慈善文化和理念,探索和创新慈善模式,营造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社会氛围,吸引和聚集社会各界资源,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心、善心,并为人们的爱心、善心提供可靠、可信的实现渠道。

慈善公益组织在突发事件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慷慨的资助行为,更是通过内心的升华与自觉的奉献,提升与丰富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慈善公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上海作为文明城市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二、我们的实践与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

基金会成立27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协调下,我们基金会在历次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都齐心协力、群策群力,通过高效的内部决策和管理体制,完善的跨界协作协调机制,快速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以及高效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为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和抗灾救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历次的抗灾救灾当中证明了慈善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整合多方社会力量,建立跨界协作机制。在每一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基金会都会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整合各界资源,建立协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援助项目的策划。这种及时沟通和跨界协作,提升了援助系列项目的及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强化组织管理,制定高效的应急工作方案。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基金会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整套高效的应急工作方案,有序高效、规范透明地推进每一个项目。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确保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及时将有限的资源给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人的手中。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应急和拾遗补阙作用,把每一份爱心迅速地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地方和人。

四是强化全过程透明,持续提升机构的公信力。在项目运作和信息公开方面,基金会工作团队认真策划各类援助项目,对每一个项目方案坚持通过审议和决策程序进行确认。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做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经过历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救灾减灾活动的实践磨炼,基金会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决策管理、信息发布、需求对接、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流程,形成了一整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

这些实践当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践当中也发现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党和政府层面要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政社协作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这次疫情的检验,也反映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中,还有待进一步重视慈善力量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协调,政府作为重大公共应急事件响应的主体,应更好地引导社会各个层面有序有效地参与,更紧密、更高效地连接,在应急管理机制中能够有更具体的制度性安排。

三是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协调。在重大公共应急事件响应中,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要更紧密地实现信息资源对接,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要完善慈善组织自身的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和救援的操作流程,及时寻找政府未能或者尚未顾及的社会问题,并力所能及地给予补位。在志愿动员、募集和使用善款方面快速搭建平台,重视研发一些长期性的公益项目,致力于社会倡导和推动政策创新等工作,还可以研究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响应的专项储备基金。这样可以在事件出现的最初阶段迅速拨付资金,支持开展相关的干预行动。

总之,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完善和提高。相信今天论坛的诸位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建议也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和帮助。慈善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去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并在每一次挑战的应对中,不断地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一点贡献。

王振耀

傅昌波

郑乐平

王振耀: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

王振耀谈到了第三次分配的时代必然性,即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繁荣与财富增长。人类文明到了一个重大转型期,王振耀称之为善经济时代,善经济需要考虑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联系紧密,宏观政策涉及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保障。王振耀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全社会都需要公益慈善规划,包括个人。慈善规划要纳入家教、家风建设之中,学校的公益活动将其列入课程了,要与公益慈善结合、与志愿服务结合。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鼓励向上向善,特别要积极发展基金会或者其他慈善组织。三是广泛建立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要实现几千万人的使命型就业,解决老年人、儿童与残障人服务的多项重大社会课题。

傅昌波:明确功能定位,推动蓬勃发展

一、关于慈善事业的定位

我们党和国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是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富量级和第三次分配的地位不匹配。究其原因是,一方面,实际上是理论支撑比较薄弱,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资产阶级的慈善有一些明确的批评,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认识有什么新的进展和变化的研究是不足的;另一方面,一些西方的理论直接搬到中国来是水土不服的,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的研究仍然是不足的。我们一定要从中国式发展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高度来理解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共建的载体。慈善事业也是共治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后鲜明地提出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公民用二次分配之后的合法收入基于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来捐赠,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参与公共议题的改善、解决公共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福利、提升社会文明,体现的是一种共治。

共同富裕是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相关制度的调整,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多维度框架的重要路 径。

二、关于慈善事业的十项功能的初步设想:

促进社会正义、补充社会保障、协同社会治理、塑造核心价值、培育责任公民、推动商业进化、保持社会创新、发展民间外交、提升家庭文明、实现自我价值。

郑乐平:近十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最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推出和逐步完善,特别是《慈善法》的颁布,慈善创新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运用,流向慈善领域的资源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中国慈善事业进一步向法治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趋势:慈善事业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慈善捐赠规模和慈善组织数量不断扩大、慈善创新要求多样化、公益数字化成为一个新的公益生态、公开透明成为慈善组织的生存之道、跨界协作成为一种新常态、公益与商业的融合。

挑战之一:如何扮演好慈善资源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中介者和连接者的角色?如何扩大慈善捐赠规模?如何获得更多募款?

挑战之二:在互联网和公益数字化时代,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慈善组织?

挑战之三:如何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

策略之一: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要善于用数字化工具,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捐款的预期,然后制定一些捐款的方式,不断完善策略,要学会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发现有用的信息。

策略之二:通过创新和横向合作来创造价值,成为卓越的慈善组织。

策略之三:普及现代慈善文化和实践。如重视早期的公民教育。

李健:互联网何以消解志愿失灵—基于第三部门抗击疫情的行动分析

过去两年内发生基于武汉蔓延到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和我的团队对慈善组织参与抗疫做的一些观察写出了这篇文章。

通过研究背景、框架和分析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募捐,指导完善、便捷、规范、畅通的筹资渠道;

二、为社会组织各项业务应用提供稳定、高效、安全、可扩展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

三、推动慈善捐赠信息共享与联合奖惩,优化社会组织信息查询、预警提示、在线投诉举报服务;

四、构建全国统一、上下协同、综合支撑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同时支持多平台协同发力,为社会组织在线协作提供基础设施。

田丰:共同富裕中志愿服务的作用和路径思考

我们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几条尚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提高志愿服务在第三次分配和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要注重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引领,增强公众对第三次分配的参与度,提升第三次分配的比重。

第三,以志愿服务为枢纽,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内部循环,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常态化。

李健

田丰

魏艳:突发公共事件中慈善捐赠的法律规制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关于慈善捐赠在这次疫情当中所涉及的问题:

一是募捐主体与接受捐赠主体资格问题。二是慈善捐赠的监管问题。三是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法律规制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当中的法律问题也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慈善捐赠的常态下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可能是法律的缺失、冲突。第二个方面是常态下的法律制度是有法可依的,但是在运行当中、执法当中出现了不利的情况。第三个方面是疫情情况下、非常态情况下法律制度的缺失问题。

陈建兴:慈善组织参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回顾和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区疫情防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同样疫情也对慈善组织的参与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长宁区代表处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疫情:将社区防控作为慈善组织参与的重要战线;汇集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公益形象塑造,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开设“凡人善举”捐助窗口,凝聚爱心战“疫”情。

通过抗击疫情,慈善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得到了优化,增强了慈善组织的应变能力,但是还存在着差距:第一,区代表处在项目策划、筹款、管理、资助等环节的专业能力还没跟上慈善发展的需要;第二,我们的线上服务能力比较薄弱,慈善组织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更多的资源,学会更加高效且生动地展示服务成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传播公益理念充分利用好社会捐赠方和受益方的互动平台,使互联网的透明创新共享连接与慈善事业进步的融合发展,还有差距;第三,区代表处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制度化渠道还有待提升。疫情防控期间区政府与区代表处之间的协调机制正在加强,区政府应将慈善组织纳入应急预案当中,使其更好地协同政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魏艳

陈建兴

肖功建

肖功建:新时代慈善事业与民间救援力量融合发展思考

报告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第一,灾情形势不容乐观,防灾减灾任务任重而道远;

第二,慈善事业与时俱进;

第三,民间救援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四,慈善机构对民间救援的助力作用。

“厚天”这个名字取自于《易经》的“厚德载物”,所以叫厚天救援队。厚天救援创建于2012年,属民非类社会组织,系上海首支成立的民间救援机构,获评中国4A级社会组织。2019年正式纳入市应急管理局救援指挥体系;2020年荣获共青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并被评为上海十佳公益机构,以及上海市百佳社会组织。2013年成立全国厚天应急救援队联盟,协调全国各省市厚天应急救援队相关任务。

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

文学国:论坛总结

文学国

一是聚焦在慈善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第三次分配方面,慈善机构和从事慈善研究的人员都有广阔的天地。

二是聚焦疫情背景下慈善公益组织有所作为的问题,这个主题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几位专家在相关领域里均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

今年的慈善论坛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期待明年再相会。

贤人岁岁捐,深化爱心窗口内涵

9月3日下午,在南桥镇举办了“慈善小超市温暖大申城”—奉贤区“9·5”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暨“贤人岁岁捐”现场启动仪式。活动由奉贤区民政局(区社会组织管理局)、南桥镇人民政府、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奉贤区代表处(以下简称“奉贤区代表处”)共同主办,奉贤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奉贤区慈善爱心超市、南桥镇慈善超市协作承办。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卫晓江,南桥镇副镇长佘洁琼,奉贤区代表处副秘书长章勤华出席。

卫晓江致辞并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播下这颗‘博爱、友善、给予、利他、济世’的种子,让慈善文化、慈善理念深入人心、生根发芽,让‘贤人岁岁捐’成为贤城新时尚,为城市传递温暖。人人献出一份爱,让爱心汇聚奉贤,助力中国梦!”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应急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