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颜
她感谢那些人,给她一份寄托,让她的生活再次丰腴盈润;而她也用自己的温暖和坚韧,填补别人心里的空缺。
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让无数读者心生向往。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解忧奶奶”,她叫袁梅芳。19年来,她接听13万多人次电话,用坏了8部座机,写下60余万字的热线日记;接待了1.2万多人的上门求助,让98人终止了实施犯罪,102人放弃了轻生念头,129个家庭得到了挽救……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正如东野圭吾所说,有些人的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在从破洞中逐渐流失。而她,在努力将这些破洞修补完好。
“解忧奶奶”并非生而无忧。她少年丧母,中年丧子。23年前,儿子用最惨烈方式离她而去。她用了整整5年时间才走出丧子之痛。18年后,她说:“我做这些,是为了让别人不再经历我和儿子的苦难。”
余生,她和陌生人对话,用爱温暖这个世界。
我是从痛苦中走出来的,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
袁梅芳的家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一个狭窄小巷内,她一个人住着三室两厅的房子。一间卧室被改造成办公室,一部电话、一台电脑就是她的办公用品。屋内和阳台各处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君子兰、绣球、月季、观音莲、夜来香、山茶、仙人球、佛丰香橼……足有几十盆,枝叶葳蕤,竞相绽放。袁梅芳笑着解释:“我喜欢养花,有时工作累了,看看这些花草,心情也跟着好起来。花儿和人一样,向着阳光,总能开放。”
和袁梅芳聊天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她能洞悉你的所想所问,往往你还没有开口,她已经提前说出来了,可爱中透着淳朴。生活并没有宽待这位老人,但她很知足。这份知足,并非因为“心里很苦,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而是经历大半生坎坷之后的豁达淡定。
袁梅芳的人生本由一连串的苦难织就。1949年,她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母亲因病去世,弟弟两岁,妹妹才几个月,身为长女的她和父亲撑起这个家。打柴、种地、照顾弟弟妹妹……为了生存,袁梅芳什么苦都吃过。童年在苦水里泡大,这也铸就了她要强的性格。
28岁那年,袁梅芳经人介绍嫁给了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友德。王友德憨厚老实,识字不多,只读了不到两年小学;袁梅芳高中毕业,爱读书看报,性格开朗热情。他们格格不入,像缺了火绒的火石和火镰,无论如何击打,总也燃不起来。袁梅芳几次向组织上提出离婚,都遭到拒绝。后来,一双儿女相继出世,她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一些生活的希望。
命运在1996年转了一个弯。12月20日,刚刚升入高中的儿子突然回家对她说:“妈,我不想念书了。”袁梅芳没太在意,以为儿子因为前几天没考好闹情绪,就简单安慰他:“你才16岁,不读书能做什么呢?”儿子懂事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事后袁梅芳总觉得哪里不对,儿子虽然腼腆内向,但成绩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厌学?第二天,她找到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因为和同学课间打闹,老师罚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孩子有了心理负担,这段时间,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
正当她琢磨着怎么再次跟儿子沟通时,不幸发生了。12月23日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叫儿子起床,发现门从里面反锁了,无论她怎样喊屋里都没有动静。夫妻俩破门而入,发现儿子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已经昏迷不醒了。
经过紧急抢救,儿子终于清醒过来,对袁梅芳说:“妈,我想吃饼干。”“你等着,妈去给你买。”那是她和儿子最后一次对话,因为走得匆忙,她甚至来不及回头看他一眼。那时,她以为来日方长,可是,当她抱着饼干回到病房时,发现儿子不见了。袁梅芳心里咯噔一下,冲出医院。出门不远处是铁轨,她看到那里突兀地停着一列火车,围了一大群人,天一下子黑了。
从那天起,袁梅芳的心和冰冷的铁轨一样凉透了。她把一切安排好,偷偷为自己准备了200颗安眠药,细心的女儿发现了:“妈,你死了,我也跟你去。”面对女儿的苦苦哀求,她心软了。已经失去儿子了,不能再让女儿没了妈。
活下来又怎样,哀莫大于心死。整整5年,袁梅芳浑浑噩噩地活着,整日以泪洗面。苦海无边,谁渡她上岸?
最后渡她的,还是她自己。偶然一次听广播,袁梅芳听到荆门人民广播电台的《象山夜话》,她试着把自己的痛苦倾诉出来,当天晚上有5名听众连线鼓励她。倾诉与倾听的感觉真好,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她都如期守候在收音机前,安慰自己,也开解别人。
爱心、真心和耐心,让她成为这个节目最受听众欢迎的场外嘉宾。越来越多的听众向她倾诉,袁梅芳想:何不利用家中的电话开办一条“热线”?2001年12月23日,儿子去世5周年那天,袁梅芳的“袁阿姨24小时服务热线”正式开通了。没想到,这一开就是整整19年。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
高尔基说,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爛或燃烧。袁梅芳选择了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
铃铃……清晨,清脆的铃声响起,袁梅芳接起电话:“你好,我是袁阿姨。”朴实无华的声音,让人信任。这样的电话,袁梅芳每天都要接几十通。求助电话常常在寒冷的深夜突然响起,让人心惊肉跳,袁梅芳被铃声惊醒,从被窝里爬出来,披衣起身。为此,她养成了12点之后休息的习惯,即便如此,热线开通以来的6000多个日夜,她没睡过一个整觉。
熟悉袁梅芳的人都知道,她最怕“死”。袁梅芳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接到武汉黄陂小陈打来电话时的情形。小陈说:“袁阿姨,春节过后,我想杀人。”他和随州的一个女孩谈恋爱,对方提出分手,他却深陷其中,再三央求复合,但都遭到了拒绝。心灰意冷的他想杀掉女孩一家后自杀。第二天,袁梅芳给小陈写了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小陈回她:袁阿姨,你是对牛弹琴。他甚至把自制的枪支图案发给袁梅芳。
袁梅芳不死心,她觉得,既然小陈找到自己,能和自己说出心里话,就说明还有救。此后,每隔两天,她就给小陈打一次电话,每周写一封长信,数次咨询心理专家,整整坚持了3个月。很多人劝她放弃,但她一遍遍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儿子小军,她会不会放弃?
当然不。那几个月,小陈有多固执,她就有多坚持。交谈中,袁梅芳套出了女孩家的地址,准备亲自去一趟随州。临行前,袁梅芳又一次接到小陈的电话,这次,他竟然出乎意料地说:“袁阿姨,我决定放弃了。您放心吧!”放下电话,袁梅芳百感交集,痛哭一场。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如果能早一点儿和儿子沟通,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小陈的事,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光有耐心不够,还要掌握更多的技巧和心理学知识。为了提升自己,袁梅芳每个星期都去荆门图书馆看书、看报,记笔记,还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要认真听,用心记,抓住关键,拿住七寸,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解决问题。”她把咨询者的事情记录下来,整理成了60多万字的热线日记。
荆门四年级男孩王小凡,因为父母亲赌博,缴不起学杂费、餐费,孩子厌世,想喝农药自杀。袁梅芳知道这件事,给孩子买了4身新衣服,走了10里土路,一路打听到孩子家。她把王小凡抱在膝盖上,苦口婆心做他父母的工作。她讲了儿子小军的事,说:“失去儿子的痛苦,我懂,我不希望再发生在你们的身上。”王小凡的父母动容了。临走前,她给王小凡留下300元饭线,对他说:“孩子,将来的路还很长,如果心里有什么过不去的,就来找奶奶……”
从此之后,王小凡常常转两次车去袁梅芳家,和她谈天说地。每一次,她都像招待远归的孩子,张罗饭菜,看着小家伙狼吞虎咽的样子,袁梅芳觉得自己的生活再次鲜活充实起来。
袁梅芳尊重每一位倾诉者,敬畏每一个生命。她说:“我是从痛苦中走出来的,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她告诉那些迷茫中的求助者,“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谁的一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
只要能拿动电话,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不只在电话里,袁梅芳有时还要登门解决问题。18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荆门大大小小的街道。一次,一对夫妻发生矛盾,妻子一气之下跑回钟祥娘家,坚决不回去。男方去了5次,岳父岳母不让进门,他上门求助袁梅芳。她二话没说,来到钟祥,又坐着电三轮往女方家里赶。到了目的地,袁梅芳搬个凳子坐他们身边,苦口婆心说了两个多小时,女孩的父母不理不睬。
袁梅芳口干舌燥,挽起袖口歇口气。一家人看到她胳膊上触目惊心的伤痕,惊呆了,这才知道在来的路上,袁梅芳从三轮车上摔下来,浑身是伤。女孩的父母终于动容了,答应和她一起做做女儿的工作。原来,女孩的父母不喜欢女婿,经常插手女儿和女婿的家事,导致小两口矛盾越来越多。回去之后,袁梅芳隔三岔五就给女孩的父母打电话,最终,女孩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改变。如今,小两口已经生了一儿一女,恩爱有加。
这么多年,有无数的人感激袁梅芳,但她也遭遇过不理解。28岁的女孩李红因为和家人赌气,和认识仅8天的男人领了结婚证。婚后,丈夫对她拳打脚踢,甚至把她的耳朵打聋了,还百般阻挠不肯离婚。袁梅芳拉起女孩的手,说:“阿姨陪你说理去。”她陪李红找律师、跑法院,给公安局局长打电话……奔波了一个多月,李红终于把婚离了。拿到判决书,女孩泣不成声:“袁阿姨,我会永远把您当妈妈。”本以为事情圆满解决了,没想到男方的母亲突然找到袁梅芳,扬手打了她一记耳光。
那是她开通热线以来最委屈的时刻,袁梅芳哭了,但她很快又说服自己:生活哪能没有矛盾和波折,这不算什么!有那么多需要我的人,那么多善良的人站在我的背后,我得坚持住啊。
看着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在自己的调解下重拾幸福,她觉得特别开心、满足。她感谢那些人,给她一份寄托,让她的生活再次丰腴盈润;而她也用自己的温暖和坚韧,填补别人心里的空缺。
19年的付出,袁梅芳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公益事业优秀新闻人物奖”“第七届中国志愿者服务项目奖”“湖北省十大女杰”……数不清的奖杯被她放在角落里默默蒙尘。
在开通热线的这19年中,她不断调整自己,随着自己的改变,她和老伴儿的关系越来越好,早已成了密不可分的默契夫妻。她忙熱线,老伴儿就料理家务,从不让她操心。2009年,丈夫突发疾病去世,袁梅芳心痛难抑,但她知道,老伴儿虽然不在了,这条路自己仍要走下去。
接受采访时,袁梅芳7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热线里的称呼也从“袁阿姨”变成了“袁奶奶”。去年因为一段视频,袁梅芳再度被媒体关注。那一天,她一共接到89个来访电话,累得说不出话来。女儿劝她停几天热线。她说:“只要身体没问题,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帮助别人,你爸在天上看到了也会高兴。”
袁梅芳爱笑,也爱哭。“不开心的时候,哭一场,就好了。”直到今天,她依然有空儿就去儿子出事的地方看看,在乱石杂草间,静静伫立,有微风吹过,不远处水泥桥上,火车轰鸣着远去,她的眼泪就会流下来。
失去儿子的日子,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但这份想念,早已化成一道光,在数不清的黑夜里,温暖和照亮那些夜归的人……
(除袁梅芳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许震宏摘自《婚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