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了探寻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湖南省委宣传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学习弘扬毛泽东同志进行社会调查时脚踏实地、科学求真的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益阳市安化县开展调查研究。
多彩安化:古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育一方文化。安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湘中偏北,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熙宁五年(1072)置县,取“归安德化”之意,定名“安化”。置县近千年来,经优秀传统文化、浓郁山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之滋养,今天的安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文明相依、古色红色绿色相映的良好态势,蔚为大观、令人神往。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安化本土文化(比如,以吃苦耐劳、好胜尚武为特征的梅山文化,以及黑茶文化、马帮文化、待客茶礼)、湖湘文化(比如,安化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的家乡,被誉为湖湘文化重要源头)、农耕文化(比如,传统祠堂文化、耕读文化、书法文化历史悠久)等传统文化交汇交融于4900多平方公里的安化大地,浸润了安化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
红色革命文化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进行了两次社会调查,为毛泽东思想的萌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革命时期,姚炳南、蒋晔等一批安化籍共产党人用鲜血染红了安化大地。1934年10月,红六军团6000余人在军团长萧克率领下途经安化,开展宣传、扩红、打土豪等斗争,在安化人民心中树起了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丰碑。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改变了安化人民的精神风貌,留下了爱国爱乡、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留下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文化事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安化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比如,安化被誉为“羽毛球之乡”,形成了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体育文化;安化是集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建设柘溪水库、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茶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锤炼了安化人民顾全大局、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精神特质;安化群众普遍重视教育,秉承耕读传家、育才兴学的传统,安化人民对家乡的认同感普遍较强,一批安化籍人士纷纷回乡创业、反哺故园,崇文重教、回报桑梓的新乡贤文化正在加速培育,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多重挑战:认识不到位、有效供给和内生动力不足
毛泽东同志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安化人民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下,形成的精神特质是安化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也是安化乡风民风中应当大力弘扬的精神内核,必将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走访和座谈中,调研组感到,安化乡村文化建设有成绩、有亮点,但也有不足、有困难。
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认为文化是软任务、软目标,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将其视为一件需要“认真做、做认真,反复做、做反复,持续做、做持续”的工作来对待。同时,安化财政压力较大,“三保”任务较重,而文化振兴周期长、见效慢,实际工作中“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情况依然存在。比如,仙溪镇完小的少儿艺术教育基础较好,但由于经费不足,课外艺术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老师以志愿服务方式推进。
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还不够充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比如,安化县433个行政村(社区)中,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达标覆盖率只有72.6%。二是文化阵地利用情况不够理想。有的球场、广场等文化设施建在行政村的几何中心,日常利用率不高;有的农家书屋成了仓库,有的文化设备从未启封,有的活动场所常年上锁,造成了有硬件缺内涵、有设施无人用等问题。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够精准。群众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但有的文体活动“组织比赛搞一搞,逢年过節跳一跳”“一张口就知道唱什么,一抬腿就知道跳什么”,所送不是群众所需,落得个“干部出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尴尬。
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够充足。一是乡村“空心化”影响。安化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打工去,留下老与少”,大多数村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60%,“一些村,打一场篮球都凑不齐人”,村民们日常文化活动以看电视、刷视频、玩游戏、打麻将为主,文化需求尚未有效激发。二是文化队伍力量不足。本轮机构改革,乡镇原有文化方面的站所已基本归并到各类事务中心,文化工作经费、文化干部培养情况与主要领导的认识密切相关,文化干部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三不专”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文化团体培育服务不到位。全县现有各类民间表演队伍200余支,也成立了文联等群团组织,但受经费、经验和能力的制约,在服务文化团体特别是组织文艺培训、提升团体能力方面,着力不多、效果不明显,文化骨干“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比较普遍。四是文化“功利化”带来副作用。对那些可以进行旅游开发、迅速变现的文化资源,比较看重,但对祠堂、民居、村落等历史悠久、变现不易的乡村风貌文化资源重视保护不够,导致村民家园感和责任感缺失。
传统乡村价值理念受到多种影响。一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融交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难免会传导到乡村社会,给乡村社会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孝友耕读、勤俭传家等优秀传统价值观带来负面冲击。二是社会交往圈层化的影响。随着外出工作人员增多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乡村社会以传统“三缘”(学缘、业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交往场景,正在逐步转变为以身份、职业、爱好等“网缘”为主的陌生人社会交往场景,新生代对乡村社会文化认同度逐步下降,乡村正在从心理概念转变为地理概念。三是不良风气反弹的影响。疫情过后,有些地方婚丧嫁娶比排场、搞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一些脱贫户“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多措并举:做好结合提质文章
结合安化县实际,调研组建议:安化县的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体而言,要咬定“富脑袋”和提升精气神的目标,强化各级组织的引领力和执行力,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拓展各种渠道,以文明创建为重点,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留住乡愁为关键,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文化供给为支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深化志愿服务为依托,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把安化县打造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提名城市,将所有的村镇建成县级以上的文明村镇,让群众自发、主动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使文化在安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
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起跑决定后程”,县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要把强化统筹、制定规划作为当务之急,既要在总体规划中体现文化振兴要素,又要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要求制定文化振兴规划,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压实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主要项目、资金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重点工作应该抓什么、怎么抓。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文化振兴干什么、怎么干,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但必须考虑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扩大群众参与。绝不能代替包办、强迫命令,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挽上群众勤劳之手,带着一起干,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直达群众心底。
坚持城乡融合和典型引领相结合。积极顺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大趋势,跳出乡村抓乡村,跳出文化抓文化,通过“城镇带乡村,先进带一般”,实现整体提升。一是着力提升县城文化辐射带动力。以东坪镇入选全省文旅小镇为契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文化品牌培育,提升文旅服务能力,努力将东坪建成益阳乃至全省重要的文化地标,建设成为全县文艺人才、文化产品的孵化地。二是着力提升乡镇文化区域服务力。以乡镇政府驻地为重点,加快书店、影院、文化广场、图书馆分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30分钟”文化服务圈,把乡镇建设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点。三是着力提升文明村镇典型引领力。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社会服务优质规范,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村镇经济发展壮大,志愿服务广泛深入,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的要求,积极推动文明村镇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养成活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比。完善文明单位挂点示范机制,每个乡镇选择2-3个村庄,由挂点单位指导支持,打造镇域文化振兴示范村,让乡村文化振兴“学有身边榜样、赶有身边目标”。
坚持建强阵地与优化管用相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整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农家书屋、“村村响”等文化场所,打通“两中心一平台”,着力构建“县为整体、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14536”总体思路,着力建强志愿服务队伍,精心设计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县乡层面,建立“8+N”功能完备的志愿服务队伍,村级层面,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完善“四会一约”等自治组织,聚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价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等扎实开展活动,力求“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一名党员就是一名志愿服务标兵”,培育文明乡风。
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缺乏是突出短板,资源不足是关键制约,需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破解人才、资源瓶颈。一是发挥挂点示范优势。借力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和各驻点帮扶高校资源优势,通过对口帮扶、志愿服务、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缺口。同时,每年从安化遴选一批乡土文化人才到长沙等地进行高水平培训,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文艺人才队伍。二是建强乡村学校支点。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快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引导优质项目、工作经费和文化活动向乡村学校倾斜,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扩大暑期志愿服务规模,提升师生文体素质,让学校既是“送文化”重要目的地,又是“种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三是壮大新乡贤队伍。调研发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组织是“主心骨”,广大农民是“主力军”,新乡贤是“主先锋”。哪里有新乡贤,哪里的文化振兴就有新局面。比如,安化县六中退休教师唐上君23年如一日,为奎溪镇雾寒村的孩子辅导功课,50多名学子在他辅导下考上了大学,极大改变了该村的文化面貌。要借鉴好的做法,深入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更多安化人士崇德向善,壮大新乡贤队伍。用乡贤联乡情,用乡情聚能量,用文化聚热量,用活动聚流量,整理和讲好村庄的故事,将乡村文化活化,让乡村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