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赟 孔蓉萍
我园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商圈,园舍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虽然园内绿意盎然、树木葱茏,但存在着空间有限、无法扩展等问题。去年,我们抓住幼儿园全方位改建的契机,根据幼儿的天性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把环境、幼儿与课程有效链接。我们希望幼儿园成为幼儿的另一个家,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这里主动体验、交往、探究,获得丰富的经验。
一、在户外环境中充分探索和交往
大自然会赋予儿童灵性和力量,一个自然、生态、有趣的户外空间不仅带给幼儿美的享受,更是一个可供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征求幼儿意见,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并给予幼儿充分选择空间、材料、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机会,真正将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
1.利用樹木资源,创建自然开放的探索空间
我园户外环境四季特征分明、植物种类丰富,有柳树、杉树、紫薇、常春藤、香樟树、广玉兰树、桂花树、松树等上百棵树。趁此改建时机,我们统计了树木种类,形成了树资源分析表,思考其与课程的紧密联系,为幼儿提供了观察学习、探讨研究的机会,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比如,冬天,幼儿自主生成了“给大树保暖”的活动,测量树干的周长,给大树围上围巾,在探索中获得新的经验;梅雨季节,树上长了蘑菇,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了持续的观察、探究和思考。
同时,我们丰富果树品种,以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园内一年四季果实累累,有桃子、枇杷、樱桃、橘子、石榴等。春季,“桃子还没成熟能摘吗”“樱桃被小鸟吃掉了怎么办”等一系列保护嫩果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夏季,迎来了“枇杷节”,枝头上一簇簇黄澄澄的枇杷让整个幼儿园洋溢着初夏的味道,幼儿品尝到了美味的枇杷,体会到了参与劳动、分享成果的喜悦;秋天,举办“丰收节”,幼儿寻找秋天的颜色、果实,享受丰收的喜悦。
2.拓展现有空间,创建丰富多元的活动场所
只有参与幼儿的讨论,倾听幼儿的想法,我们才能理解幼儿的需要,创设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在创建户外游戏场地时,我们基于儿童视角拓展现有空间,进行全新改造,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开展户外游戏时,我们会给每个幼儿准备两块汗巾、一个水壶和一个可坐可储物的多用桶等,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给每个幼儿配备一个运动手环,保健医生会根据获取的数据分析运动量,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
●沙水游戏区。根据幼儿希望有一个可以养鱼的大池塘的愿望,我们沿着沙池挖了一条周长达50米的环形小溪,在池底铺设了石头,在旁边设置了水车。我们还依托沙池边的大树构建“树屋”,利用空间落差增设攀爬架和滑轮。这样整合而成的多功能沙水游戏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满足了幼儿的各种游戏需求。春季,幼儿挖水渠、造大河、搭管道、建“乌龟园”;夏季,幼儿打水仗、网小鱼、捉泥鳅、坐自制塑料瓶浮力船、玩水泵喷泉等;秋季,幼儿铺落叶、挖宝藏、去沙池寻宝;冬季,幼儿玩冰块,探索冰的秘密……
●树屋探秘园。园内有很多高大粗壮的树,我们依托大树来建造幼儿希冀的童话“树屋”,拓展“半空中”的游戏空间,凸显童趣。我们利用爬网、滑梯、楼梯将小树林里三个高低错落的“树屋”连接起来,组合成大型“树屋探秘园”,这个空间既开放又私密。幼儿可以爬上“树屋”尽情游戏、相伴聊天;幼儿可以利用这个“树屋”生发出“营救小动物”“丛林消防员”“给小鸟安个家”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树木和昆虫的感知,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体验。此外,我们在大树上垂挂绳索爬梯、绳索秋千,幼儿可以挑战自己的运动能力;我们在大树之间做了两组“架连式爬网”,它们既像吊床又像荡桥,既可以用于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又可以作为休憩之地,平时还可晾晒物品。
●草坪休闲区。城市里长大的幼儿更渴望亲近自然,因此,我们铺设了自然、生态的户外大草坪,尽量保留了石子、落叶、落花、树枝等原生态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感受到城市中缺乏的野趣。幼儿在草坪上搭帐篷,建“灶台”“烧烤架”等,制作“鲜花树叶汤”“石头拌饭”。草坪上有一处用枯树干、树桩、轮胎组合而成的“山坡”,这里常常生发出各种“战壕游戏”。我们还根据幼儿爱探险的天性,在“山坡”下挖了两个互通的通道。为了避免通道过于黑暗导致幼儿心理不适,我们特意在通道顶部设计了天窗。
●空中通道。在改造幼儿园前的调查中,幼儿说想要一个很高很高的滑梯,直接从二楼通到大门口,于是,我们大胆设计、改造,在二楼右边楼梯角开门洞、搭平台,把两个定制的集装箱式网格小屋叠装组合成双层空间,放置在操场上,实现了“一个平台连接两个通道”的目的。幼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瞬间到达一楼操场,这个滑梯是公认的“最快逃生通道”;幼儿也可以从旋转滑梯通过这个平台依次经过绳网、集装箱式网格小屋、索道到达树屋。这样的设计让室内室外空间形成了有趣的连接,打造出了一体化的立体游戏场,既拓展了户外空间,又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自然长廊。我们打通教学楼一楼班级后面原被废弃的小道,把它们改建成与班级连通、共享使用的“自然长廊”,幼儿一走出活动室就能来到后院,获得更多与大自然和同伴接触的机会。有了“自然长廊”,原本养在室内自然角的植物和动物得以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幼儿可以自主参与种植、饲养,进行科学探究,把发现记录在“拉拉书”上,并与同伴交流植物、动物生长的奥秘,比如,“这种植物为什么在土里、水里、沙里都能生长?”“蚕茧为什么有彩色的?”“乌龟是怎么翻身的?”此外,幼儿还可以在“植物微景观区”布置场景、操作角色、编讲故事。
●种植园地。城市幼儿园没有宽广的种植场地或小农庄,为了给幼儿开展自然教育的空间,我们巧妙利用多功能厅旁的空地开辟出若干块“三角地”,用自行车轮毂自制大大小小的“风车”,呈现幼儿的种植计划及各种发现。幼儿在这里不断探索,他们为结出西瓜宝宝而欢呼,发现西瓜小时候竟然比苹果、橘子还要小;他们为一根直直的黄瓜和一根弯弯的黄瓜究竟谁长开展了一次测量活动;他们为了统计结了多少颗小番茄而想出各种做记号的办法;他们还担心黄瓜的刺扎到旁边的小辣椒……在种植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生命成长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热爱生活的种子也在心中萌芽。
●交通游戏区。幼儿最喜欢骑小车,但原先因为场地限制不能畅快淋漓地骑行,只能在操场原地打转。根据幼儿的愿望,我们在改建时有意识地打通了全园某些封闭的通道,特意在一些台阶处加设了木质斜坡,以便幼儿骑行。我们还与幼儿一起规划了一条环绕全园的骑车路线,幼儿自主扮演交警等角色,衍生出洗车、加油、修理等游戏情境,在与同伴互动中提升了交往能力,体验着交通游戏的乐趣。幼儿还融合定向游戏,骑车送快递、送营养水等,幼儿园充满了生活气息。
合理的规划使得户外空间充满生机,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拥抱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幼儿的天性在自然、生态的“游戏场”得以释放,他们正是这方环境中最美的颜色。
二、在公共空间中尽情想象和创造
在室内,我们巧妙利用有限的场地,充分发挥每个空间的功能,创设了各种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专用公共空间。我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考虑更多的是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游戏性,所提供的游戏材料也注重低结构和可变性,以留给幼儿更多探索、创造的机会。
1.利用现有场地,打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园原来活动空间有限,专用活动室少。为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最大化地拓展空间,想方设法开辟了各式各样的专用活动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空间的通透,以达到空间延伸的视觉效果。
●阳光书屋。我们在二楼搭建了一间全透明的玻璃房,以满足幼儿“想要一个可以看见飞机的阅读室”的愿望。屋顶设置可自动调节的遮阳棚,以遮挡夏日炙热的阳光。书屋内精心设计的小屋造型的阅读角富有童趣,惬意十足。
●木工坊。我们早就想打造一个木工操作空间,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苦于没有适宜的空间。此次改建时,我们依托一棵大树架构立体的玻璃钢架,创设了半开放的木工空间。整个区域设置合理,有设计区、组装区、展示区等,幼儿在这里用灵巧的双手和各种工具展现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他们自己设计图纸、动手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将探究过程呈现在墙上。
●创想自然坊。靠近种植园地的围墙前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空地,刚好可以摆放我们设计的一个长6米、宽3米、高2.8米左右的绿色集装箱式网格小屋,这个空间在阳光下就像童话里的房子。我们还收集了各种自然材料,启发幼儿创作。通过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各类自然材料变身为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
●涂鸦天地。教学楼后面的围墙多年失修,我们进行了维修,并在整面围墙上安装了玻璃和一些水管,将其改建成了幼儿的涂鸦天地和艺术创作区域,旧围墙瞬间有了生机和活力。材料琳琅满目,幼儿可以自由取用,在树上、石头上、玻璃上、水管上大胆涂画。
●乐高积木墙。中大班的大部分幼儿都是忠实的“乐高小玩家”,但我们没有专用的建构空间。于是,我们在走廊墙面上安装乐高玩具底板,这面墙瞬间变身为游戏空间,幼儿可以运用乐高积木拼搭各种富有创意的三维立体作品,促进空间知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巧手编织区。我们巧妙利用楼梯下面的角落,陈列各种编织架、编织材料及编织作品,幼儿可以坐在地毯上开展编织游戏,小围巾、小挂毯、小帽子……一个个美好的编织愿望在这里得以实现。
●创意厨房。教育源于生活,家庭式的小厨房、浸入式的生活体验学习,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把原来的教师办公室改建成半开放的小厨房,幼儿系上小围裙,切、洗、煮一样不落,做得有模有样,俨然一个小厨师。墙面上贴着幼儿自制的菜单,这里还常常让幼儿享受角色游戏的快乐。
●陶艺空间。泥巴是童年不可或缺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享受创想的快乐。我们把原有教师餐厅改建成“陶艺空间”,将其和“创意厨房”比邻。从这两个活动室的后方拓展延伸出一整块区域,以弥补两室面积不大的不足,增加幼儿操作的空间,给予幼儿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幼儿的作品被真实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班级自然角处处可见他们自制的花瓶、花盆等,有的作品被园长、教师、家长收藏,令幼儿倍感自豪。
●模型制作间。我园是“浙江省幼儿模型基地”,为了给模型小创客创设一个专属的探索空间,我们拓宽教师图书室,用落地玻璃窗延伸搭建出一处明亮的空间,幼儿可以在这里积极探索,组装模型。制作的模型已然成为吸引幼儿的玩具,而高难度的挑战更能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课程创生的来源、课程实施的载体及结果,也是支持儿童发展的平台、记录儿童发展的载体及表征儿童发展的媒介。比如,在“我的毕业典礼我做主”活动中,幼儿自主规划毕业典礼,充分利用以上专用活动室投入到各种准备活动中。他们在“阳光书屋”设计邀请函,在“创意厨房”制作冷餐会食品,在“木工坊”和“创想自然坊”制作送給教师和好朋友的小礼物,等等。各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干,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借助廊道空间,呈现幼儿的探索过程
除了专用空间,我们还充分利用走廊、楼道、门厅等富于变化、功能多样的公共环境,吸引幼儿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
门厅是展示幼儿园形象的空间,也是接待家长和孩子的区域,我们依据房屋结构巧妙布局,使之具有艺术气息。其中一面墙呈现了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另一面则安装了大面积的玻璃,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增强了幼儿与其他空间的多重联系。
沿着楼梯走上去,墙面上展示着“一公里环境资源圈”,记录了“绿野小驴友”们去周边的朝晖公园、京杭大运河、西湖文化广场等远足的痕迹。幼儿从小班开始便开展远足活动,用自己的脚丈量自己居住的城市,墙面上留下了一个个见证幼儿成长的足迹。
每个班级的走廊是幼儿自由活动时最喜欢的场所,可满足幼儿随时随地探索和游戏的愿望。比如,中一班在走廊上设置了一大块磁性黑板,幼儿可以利用自己绘制的动物磁吸材料拼搭“我们的动物园”;中二班在走廊上呈现了幼儿园3D实景地图,为幼儿结伴玩定向游戏提供了形象感知空间方位的依据;中三班在走廊上创设了由纸箱和管道组合而成的赛车游戏空间,幼儿可以边探索边交往。此外,走廊上间隔设有绿色半通透的“小房子”,幼儿常常自发地在这里休憩、交谈,这个公共空间因此变得灵动。
每一楼层的走廊上都增设了几处房屋造型的大展示墙,呈现的是园区、平行班或自己班级近期实施的课程内容。比如,班级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室内主题墙记录的内容移到这里,让幼儿重温探究的过程。活动室朝走廊的窗台是幼儿的“作品区”,展现了幼儿各种平面、立体的作品。有的班级还在走廊上挂着幼儿自制的“逃生路线图”,展现了幼儿在安全教育课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三、在班级生活空间中主动体验和学习
一个温暖而充满生机的班级活动室对幼儿而言既是生活的居所,也是心灵的安放之处。每个班级从幼儿的成长需要出发,去繁就简,突出教育本质,创设了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环境。
1.优化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考虑到一些生活用品的摆放比较零乱,教师在活动室一角创设了一个功能清晰、整洁卫生的生活操作间,里面设置了消毒柜、毛巾架、水杯架、直饮机等,还放置了保育员专用的操作工具及物品;教师把原有的办公区打造成幼儿的储物空间,上层用于悬挂幼儿衣物,下层是每个幼儿的储物抽屉;教师还利用另一面墙打造了温馨的“迷你美空间”,里面有镜子、梳子及美发工具等,供幼儿自主整理仪容仪表;教师在盥洗室内放置着一排排刷牙杯,每天午餐后幼儿都会主动刷牙或漱口,从而养成爱牙护牙的好习惯;为了幼儿午睡期间上厕所不感冒,教师在午睡室中备有儿童拖鞋和睡袍。
经过这样的改造,室内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活气息。每个班级都洋溢着家的温暖,在这里,每一个幼儿都是生活的小主人,签到、取饭菜、整理衣物等一系列活动都能自主完成;在这里,每一个幼儿都是金牌值日生,晨间化身小小送奶工按人数取牛奶、分牛奶,中午协助保育员做分餐准备,等等。
2.打造互动墙面,展现幼儿的学习过程
教师课程观的变化带来了主题墙的变革。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幼儿身上,他们每天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机拍摄和录音,解读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的探索,记录幼儿的游戏、生活、学习;我们把主题空间留给幼儿一点一点去补白,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把学习过程展示在“主题手札”中。同时,我们巧妙利用雌雄贴、磁性白板吸引幼儿与主题墙互动,让幼儿通過观察、操作、交流,丰富体验,满足探索欲望。待主题结束后,教师把展示的内容装订成一本完整的“主题手札”供幼儿回顾。每本“主题手札”包含1张“教师手札”和N张“儿童手札”。“教师手札”是教师从教育者的视角叙述,展现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儿童手札”是儿童从自身视角叙述,用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动物园之旅”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动物园太大,我们迷路了”“猴子和蛇是怎么睡觉的”等问题层层推进,共参观了三次动物园,参观前幼儿都会在主题墙的“动物园立体地图”上进行模拟路线的操作。幼儿每一次参观时都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记录,再在手札上呈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幼儿小组合作表征“我们的动物园”等。
3.灵活利用空间,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需要
为了给幼儿更大的自主权,随时开展自己想开展的活动,我们的室内环境创设充满着自然的味道,随处可见低结构的自然材料。落叶、石头、松果变成了幼儿学习数学和艺术表达的好材料,布、毛线、麻绳等材料在幼儿手中千变万化,创意十足。此外,教师在午睡室一边的上层空间开辟阅读吧、棋吧,而下层设有挂着纱幔的小木屋,放着懒人沙发、靠垫等,形成了温馨的私密空间,深受幼儿喜爱。这些区域既让幼儿有安全感和秩序感,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幼儿园的环境立足儿童视角、被赋予教育意义时,它不再是外设的、凌驾于幼儿之上的,而是贴近幼儿生活,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幼儿正是在与多样化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经验的。幼儿感受四季的变化,体验生命的神奇,享受创造的乐趣,品味生活的美好。他们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环境,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