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及教育传播探析

2021-10-12 00:15刘衍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来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衍军

摘 要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两栖身份对促进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来华留学生因在中国学习而与中国形成命运共同体,其学业选择、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交往等与其中国形象的正向建构紧密关联。基于此,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传播时要强化中国形象与其命运的联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嵌入中国形象之中,促进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两者中国形象的交融,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讲述中国故事,建构和传播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教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2-0069-03

0 引言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巨大的调整变化之中,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形象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中国形象的广泛传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就显得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很多论述。可见,促进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关于中国形象及其传播已然成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都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相比较而言,对传播受众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国外受众的中国形象建构机制、如何影响国外受众的中国形象建构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来华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受其母国思想文化的哺育,又有对中国的亲身体验感知,作为中国形象“他者”传播的主体,发挥着独特的“中介”作用[1]。

2021年5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和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可见,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形象、促进交流和了解的意义和价值,值得高度重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两栖身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的命运关联中引导他们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这是提升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成效的重要方式。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谐、和合、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文化精神,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共同体思想[2],奠定于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国际交往合作实践。它回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存共融的现实,把握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了以人民为主体,所有国家和人民平等发展的方案,明确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发展机遇。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

首先,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形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两者融合共生。中国形象因为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具有国际的感召力、亲和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合于具体可感的中国形象之中,这一点更促进了这一思想理念的国际理解和传播,提升了这一思想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关于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这些中国形象的精练概括都蕴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思想,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中国的国际形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内涵,展示一个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民主平等、和谐包容的大国形象。因为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中国形象才能立得起、立得直、立得稳,中国形象才能为国外受众感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只有通过形象的方式才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中国形象的呈现应与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紧密关联,让他们能亲身感知、切实体会。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中国形象是实在的、可感知的、有体验的,具有生动鲜活的意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在中国形象的传播中得以广泛地传播。

其次,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形象建构就是处于命运共同体中的实践。根据跨文化形象学理论,法国当代形象学者巴柔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他者”形象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的某种形象[3]。基于本土意识的“自我”和“异域”文化的“他者”之间常常处于对立冲突之中,通常表現为维护“自我”而贬低“他者”,或在否定“自我”时褒扬“他者”。来华留学生处于一个“自我”与“他者”交互的文化语境之中,两者的交互、共存形成文化认知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留学生“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关系减弱,中国形象自然融入留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中,形成内蕴命运共同体价值的中国形象。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

关于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形象,已经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有调查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持较为正面的看法,在华居住时间、汉语水平与其中国形象认知正相关[4],东盟留学生来华后比来华前的中国形象认知好[5],”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大都具有较为真实、全面、积极的认识[6]。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笔者组建“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建构的实证研究”课题组,于2020年3—4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具有中国学习经历的外国留学生,包括汉语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本次问卷调查在线上进行,将问卷发布到专业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由受访者采用自填问卷法收集资料。抽样方法为非概率抽样,回收的有效样本量为343人。问卷设计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整理分析问卷数据,有如下发现。

2.1 来华留学生选择将自身发展与中国紧密联结,形成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形象

学业选择是对自身职业发展和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选择到中国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与中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从调查数据看,在回答“你到中国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时,选择“学会说汉语有更多工作机会”占比44.7%,大大高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21.8%)、“为中国的经济成就所吸引”(18.9%)等选项。可见多数留学生把自身职业方向、发展前途与中国相联结,与中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留学生作出这种选择,与他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直接相关。在回答“相比于您的国家,您认为中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时,选择“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比重分别为31.1%、22.38%,选择“安全稳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比重分别为19.19%、18.6%。这就意味着来华留学生主要是从中国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中看到自己的机会,希望能够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在与中国的关联交往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从而构建他所倾向的中国形象。

2.2 来华后,留学生的中国形象发生明显的正向转变

课题对中国形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进行调查,每一层面由低到高从1分到5分打分(满分5分)。调查对象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国形象总体得分都较高。由于留学生来华前后所接触体验的中国形象存在间接、直接之别,随着来华后与中国融合程度的加深,其中国形象得分发生明显提升。在回答“来中国学习后,您的中国形象认知有没有什么改变”时,回答“变好了”的比例高达82.27%,“没有变化”的为15.12%,“变差”的仅为2.62%。这意味着大多数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发生明显的正向转变。回答“您来中国前了解的中国信息与您到中国后的亲身感受是否有差异”时,“差异很大”的占比为17.44%,“差异较大”的占比为45.6%。由此可知,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提升与其在母国和中国接收到的中国信息的差异是相关的。

留学生来华后,有了更充分的亲身体验,接收到更直接的、真实的信息,其中国形象认知也相应地发生正向变化。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在教育发展水平、文化吸引力、创新开放和包容性、电影吸引力、科技实力、经济成就、富裕程度、互联网经济、中国产品质量、社会安全、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等方面,来华后的得分全部在增加(见表1),这有力地佐证了留学生来华后对中国形象认知提升这一看法。

2.3 课堂学习及与中国人的交流等经历对留学生中国形象的正向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在问及“在中国的课堂学习对您的中国形象认知有影响吗”时,“影响很大”“影响较大”的占比分别为22.38%和37.5%,显示课堂学习有助于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在问及“与中国人的交流对您的中国形象认知有影响吗”时,“影响很大”“影响较大”的占比分别为27.33%和36.34%,由此可见与中国人交流对其中国形象认知的有效影响。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与中国人交流,都可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促进他们与中国的融合,提升其对中国形象的亲和度,使其中国形象认知更趋向真实全面立体。

2.4 留学生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母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您国家的经济有利”这一观点从1分到5分打分(总分为5分)的调查结果显示,来华前的评分为3.95分,来华后的评分为4分,透视出来华留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很高且来华后还有所提升。在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您的国家学习吗”时,回答“非常值得”“比較值得”的比例分别为49.13%、43.12%,可见大多数留学生认为本国的发展应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总而言之,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学习历程已经使其与中国成为命运共同体,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具体认知和发展变化,中国形象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不是纯粹的“他者”,而是化为留学生自我的一部分,其对中国的认知了解也更为积极、正面、深入。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教育传播策略

教育活动是针对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形象的关键过程,教师要有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中国形象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来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来华留学生教育活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传播中国形象。

3.1 强化中国形象与来华留学生共同体的联结

来华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他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走向与中国成为共同体联结。教育传播中需要强化这种联结关系,中国形象传播的内容须与来华留学生息息相关,是留学生关切的、想要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如此,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才有情感、有温度,乐于去了解、体验和探究,从而产生情感的、心理的联结,与中国形成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形象的“他者”色调就会相应淡化。

3.2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嵌入中国形象之中

中国形象是表层形象和深层理念的结合体,表层形象犹如万花筒,异彩纷呈、形态丰富,但若没有理念的统摄,表层形象就会失去灵魂。中国形象必然蕴含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的传播,在跨文化传播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深深嵌入中国形象之中,成为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一是中国形象要传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传统的“和而不同”“大同世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本思想”等思想观念可以演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二是中国形象要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实践和发展方向,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及援助国际抗疫故事、脱贫致富故事、建设“一带一路”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事,等等,都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中国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需要大叙事,也需要小叙事,既要宏观地展示,也要讲述身边的故事,讲述留学生经历的故事,从中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体验。

3.3 促进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两者中国形象的交融共生

平等、共商、共享、共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应该贯彻到中国形象的教育传播中,应用于作为传播主体的来华教育工作者和作为接受主体的来华留学生共同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国形象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作用、交融共生的,这一重新建构的形象既非传播者自我的中国形象,也与留学生原有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别。作为教育传播主体的教师要将接受者作为主体而非客体来看待,不能抱着文化优越者的心态一味地把自我中国形象生硬地传播给来华留学生,要与他们深入交流,从对方的角度营造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场景,主动寻求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这种中国形象往往印刻于留学生内心,从而促进留学生主动地进行传播,大大提升中国形象传播的成效。

3.4 创设情境引导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跨文化传播的高效方式,因为故事具有事实性、形象性、情感性、道理性,可以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故事由谁来讲,效果相差很大。在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材呈现中国故事、教师讲述中国故事以外,引导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中国形象传播方式。教师根据传播的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留学生讲述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深刻感受的故事,诱发他们主动发现故事背后的价值,理解教师的点拨。这一方式可以促使来华留学生主动关注和整理中国的故事,发现中国形象的闪光点,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促进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宋海燕.中国国家形象的“他者”传播:来华留学生的中介机制[J].新闻爱好者,2021(8):27-30.

[2]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20(4):4-26,204.

[3]巴柔.形象[M].孟华,译//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5-157.

[4]亓雯雯,李晓莹.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动态研究[J].国际公关,2020(7):5-7.

[5]邓禹.广西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启示[J].东南亚研究,2013(3):57-64.

[6]牟蕾,吴勇毅,李婷.“一带一路”國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J].青年研究,2019(5):86-93,96.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来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