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刚性要求,是消费者认知和接受食品企业的先决条件。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及消费者、政府、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多元化的方法。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价格,反映在食品市场是成本问题,在对低成本、高利润的追逐下选择不安全的替代物是食品供给方的本能选择,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引导性保险制度来逐步建立起声誉机制这一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路径是可行的。由丁义岑等编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研究》一书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方法,深入挖掘食品安全领域文献特征,结合需求供给理论为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论证理论支撑,进而着眼于保险经济学、金融风险理论、社会学方法3个理论体系,采用蒙特卡洛仿真和扎根理论的技术方法两个主要工具,最终通过对行业数据的详细比较和分析发现,成本高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同时该书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特征理论框架,建构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模型,提出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政策建议。
该书内容共9章,从风险辨识与可保风险范围界定、食品企业信用评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4个重点研究专题入手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就研究步骤而言,该书的研究可分为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4个阶段。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阶段着重于运用质性理论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风险辨识,依托风险管理理论,运用风险社会分析方法与扎根理论方法辨识现阶段中国食品市场的风险,对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要素的识别和归类,界定可保风险边界,梳理各风险因素对食品安全责任问题的影响;专题研究阶段,在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食品风险治理的责任保险路径,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中的食品安全供给信用风险和周期性系统风险因素的研究;综合研究阶段是在风险分析与险种基本设计后,着重解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这一核心问题。根据食品产品风险特征,运用期权定价方法,构建基本定价模型,并逐步引入风险影响因子,形成较为科学的内涵及风险补偿综合定价方法。以下分别从食品安全风险特征理论框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模型和政策建议三方面来阐述该书的创新性。
该书致力于运用经典扎根理论中的技术方法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特征理论框架。一方面,文中“使用一切皆为数据”的扎根理论为方法论,通过不断比较涌现的数据资料,使风险因素自然呈现理论趋势,解决资料庞杂问题,目前这一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尚不多见;另一方面,文中依据扎根理论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形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特征理论模型图,并形成了与之紧密关联的食品安全表征和食品安全风险诱因两大理论范畴,以此构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特征理论框架。
具体而言,食品安全表征主要指向食品安全风险的特征,包括食品污染、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抽检表征。食品污染包括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人身损害尽管可以列为风险表征中的首要高频代表,但在食品安全事件赔偿中却争议较大,并不像财产损害概念清晰,对应事物范畴边界肯定,因为如何将特定的食品产品嵌入特定的事件背景中,剥离无关的损害因素,准确、及时地勾连事件和人身损害因素是食品安全事件治理中的难点;抽检表征与之前3个概念类似,具有常识性大众化的特征。而食品安全风险诱因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生成原因的深度分析,主要包括社会系统性风险和操作安全风险两类。其中,社会系统性风险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风险结果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是个人承担结果的个体独立事件,例如损失赔偿在大规模事件中需有国家赔偿承担、对个体健康影响波及下一代等潜在影响经风险的社会放大甚至关系到公共安全;而操作安全风险诱因这一概念是较为广泛出现的,这一风险不仅来源于特定的食品安全企业,很多情况下也包括消费者对不安全食品的自动外延所导致对整个行业的标签化关联。
由于食品安全风险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险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相当缓慢。因此,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险是当前中国保险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食品安全保险如何定价。因此,文章首先在用科学方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辨识、食品安全可保风险边界与分类辨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特征,对比各类保险定价理论,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费厘定进行了探讨,之后根据不同情景,分别构造了连续正态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模型和跳跃偏态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模型,并运用蒙特卡洛罗方法对第一种情景下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定价模型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该书发现中国现行的保险产品采用的定价方法普遍是均衡保费原则,在给定的预定投资回报率、赔付率基础上算出纯保费;然后按照一定的费用率计算附加费用,进而得出总保费;最后根据经验,各保险公司自主地加入一些风险附加费用。对于其他保险险种来说,均衡保费原则是适用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险种,保险公司为了避免食品安全发生后的破产风险,大都采取保守原则加入相对较高风险附加费用,这对于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作者在借鉴之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BSM模型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产品定价中使用的合理条件,然后用标准BSM模型进行了保费费率测度,并结合对风险费率的讨论,拓展模型,扩大波动率与均值波动范围进行仿真研究。随后,着眼于食品行业中的乳制品行业子类进行实证,以期使得结论更具有实践操作价值,同时也可对费率测度进行检验。仿真研究结果可以为处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定价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逐步运行推广中,风险中性调整下的期权模型可以成为定价预测以及检验验证的良好工具,并可以根据实践不断扩充丰富模型,引入分类费率和附加费率,同时可以进一步探讨使用对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分层抽样法等其他方差缩减技术,进一步降低蒙特卡洛定价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误差。
在深入探讨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特征和深层原因、建构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后,书中对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出了3点政策建议。
(1) 重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行中经验数据的积累与科学定价。一方面推进保险公司定价透明化科学化建设,强化监管保险公司数据积累与定价科学化,另一方面加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同时要简化理赔手续,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快速理赔通道,以拓宽险种覆盖面。
(2) 探索开发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金融衍生产品。开发衍生产品和完善渠道平台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食品安全风险可保性,缩小保险公司风险敞口,通过市场的手段将风险加以分散。目前,较为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债券和期货,食品安全风险债券的作用在于,利用债券发行中引入的资金池机构,可以将投资组合的理论应用于债券运营中,不仅规避了保险公司巨额赔偿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也带来收益概率的增加。食品安全期货的优势在于,当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行一定时间后,以积累的损失率数据作为期货价格基础,根据预期对冲期货合同,一方面,对冲食品安全责任的工具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促进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数据透明化、公开化。
(3) 加强食品供给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重视信用体系评价结果对食品责任保险定价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探索完善食品安全供给者信用评级和征信体系。食品安全供给方层面,严格量化指标的管理,诸如原材料采购、生产手册考核、员工安全管理、产成品检验、环境和社会责任等,这些可控环境是食品供给方的安全底线,必须成为任何形式食品供给者的内化自发标准。政府政策层面,以保障视角为前提,时刻明确定位,去除对市场、制度的干扰,做好宏观调控。以健全制度为手段,适时制定食品安全信用各个环节的合理政策,从理论规则的角度完善现有信用评价政策,同时时刻关注实践反馈,及时修订政策偏差。社会监管层面,食品行业要强化行业监管,发挥效能最大化,突出自身对于食品安全信用的行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