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的土偏红,中部的土偏黄,东北的土则多为黑色。為什么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只有东北有黑土地呢?
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矿物组成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影响土壤颜色的深浅,后者主要影响土壤的主色调。
那么腐殖质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腐殖质是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后的动植物残体碎渣形成的一类黑乎乎的胶体状物质。腐殖质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富含营养,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腐殖质之所以颜色较深,是因为它含有棕色的胡敏酸和黑色的胡敏素,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基团具有深色光学特性,导致腐殖质看上去黑乎乎的。因此,土壤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
土壤腐殖质含量给土壤的深浅定下基调后,土壤矿物质就开始给土壤“调色”了。当土壤中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赤铁矿含量较高时,土壤就偏红或呈红棕色。当土壤中以水合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针铁矿含量较高时,土壤则呈现黄色。当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土壤则可能越偏白。如果土壤由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形成,则土壤会呈现出紫色等。
除此之外,土壤的颜色也会受到土壤颗粒大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黑土地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紫色土壤肥力也相对较高,除了旱地粮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甘蔗和柑橘等。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产茶叶和蔬菜。
我国土地广阔,为什么只有东北的土壤是黑色的呢?这说明东北土壤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进而被“染黑”了。那为什么只有东北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呢?
这和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干燥较漫长,夏季炎热多雨较短暂,春季明媚养人,秋季凉爽宜人。在这样的气候下,东北的植被在春夏生长繁盛,根系发达,为土壤输送了许多新鲜的有机质,土壤中的微生物一看食物这么丰富充沛,自然“干劲十足”,把这些新鲜的有机质分解加工成了黑乎乎的腐殖质,其中一部分腐殖质可以被微生物继续当作食物分解利用,一部分在被分解矿化的过程中释放营养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而到了秋冬时节,气温下降,白雪覆土,土壤微生物一个个都藏在土里准备“冬眠”,对土壤腐殖质的分解矿化减缓,土壤腐殖质就这样被积累了下来。长此以往,腐殖质在土壤中越积越多,不仅把土给染得越来越黑,还使得土壤越来越肥,形成了东北特有的肥沃黑土地。
(朱雪峰/文,摘自《重庆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