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璋敏 执行/马国福
卑贱的生灵常常有着高贵的大德。细细想来,每个人的生命机体每天与身边的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而又隐约的关系,最直观的就是彼此生命的供养。这种供养成就了我们每天的生活质量与状态。
那些朴素却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中草药,至今仍在无人注目的角落兀自焕发着自己的光彩。可惜的是,我们只在课本或者科普资料中识得它们的颜面。尤其是那些散布在民间乡野的中草药,除了年纪大的老人熟悉外,其他人对它们的认知几乎是模糊甚至空白的。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只有在我们的生命受到伤害或者出现暗疾时,我们才会一致想到中草药,这植物界的布衣慈善家。它們替天行道,将生命里最可贵的元素供奉给人类,不求赞美、褒扬,更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秉性像极了我们身边的那些君子、好人,他们讷言善行,默默无闻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它们的大德,泽被苍生。
有的作家特别反对修辞,有的作家特别擅长修辞,我属于后者。价值观不同,审美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好的修辞会使普通的句子飞翔起来,会让最平凡的词组发出独特的光亮。语言是思想的衣裳,朴素也罢,华丽也罢;含蓄也罢,直白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正如大作家陈忠实所说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亦如《散文》杂志的办刊理念“表达你的发现”,这其实就是寻找独特性的问题。
如何将描写对象拟人化?首先就要找到所写对象的属性与人的品质的关联性和共同点。比如说到好人,我们就会想到善良、奉献、热心等品质。如果写一种植物、一种药材或者一种蔬菜,它们开花、结果、散发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偿的奉献精神。这种植物身上的美德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好人身上的美德吗?植物厚德载物,药材替天行道,修辞使语言有了趣味。不同的语境会使语言产生不同的趣味,比如我喜欢的云南作家樊忠慰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他的高明在于把两种不同形态的物质用通感和拟人的手法互换,衍生出巨大的诗意和张力。
找到物与人之间的闪光点,用独特贴切的修辞赋予描写对象新的内涵,这样就会使语言更有趣味。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大胆思考,天马行空,多读多悟多练,这是唯一的捷径。
诗词小挑战一参考答案
1.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例如:“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这一意象经常被诗人寄予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它与“长亭”“古道”“寒蝉”“秋雨”“残月”等意象组合,营造出孤寂凄冷、伤感凄惨、无限惆怅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