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程伟
自然光的户外拍摄,光源色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注点,无论是不同时段的阳光,还是不同高度的天光,亦或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空气反射(或透射)光,都会因不同的色温值而引起主体、环境的色彩变化。关注这种变化的规律,并在后期调整中采用相应的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一 落日后的天空——高、低色温的“合影”
一直想拍一幅能展现色温值由低到高逐渐变化的天光图片,经过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多次拍摄体验,加之后期Lightroom软件的多个版本编辑比较,感觉这幅摄于奥地利沙夫山顶的落日余晖,经Lightroom Classic V10.2版后期编辑的效果较好(图1),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日落后天空由暖至冷的渐变色彩。可以清楚地看到,日落后处于地平线一端的橘红色天光,随着高度变化后光源色温的变化,继而引发天空色彩相应变化的状态和规律,成为展示光源色温值与色相关系的经典画面。
沙夫山海拔高达1783米,处于阿尔卑斯山脉群峰之中,山顶视野辽阔,可360°环顾四周。图2、图3是原片,摄于5月上旬,在太阳落山后20分钟左右,以山顶气象站木屋为前景拍摄记录与表现。因为需记录与表现天空余晖,所选的天空面积较大,并采用接片方式拍摄。当时天空没有云彩,可以确保天光的自然渐变效果,同时开阔的视野也可以展示远处朦胧的山峰,增添画面的空间透视感。为了保留亮部的色彩与层次,曝光时将橘红色部位亮度作为5区域处理,拍摄参数ISO100,F11,1/8s,使木屋成为剪影。
后期导入Lightroom Classic,进行编辑。
1、进入修改照片模块,在缩略图中点中图2和图3(图4),再点菜单“照片/照片合并/全景图”(图5);
2、软件进入合并程序计算,弹出“全景合并预览”对话框,开始合并运作,待预览框中蓝色滚动条充满空槽,便生成拼接预览图。但边界变形,边框空白较多(图6左侧),这时可将右侧“边界变形”滑块向右拖移,直至100,即可克服(图7);
3、满意后,点击预览框右下侧“合并”蓝色按钮,预览对话框消隐,界面眉头左上角出现生成全景图的滚动条,滚动停止后消隐,界面最下端缩略图中便添置一幅后缀为.dng的全景图,同时基本调板中的调整项也完成了初步的自动调整(见图8,右侧是自动编辑的数据,左侧是调整后的效果);
4、但自动调整后的画面效果并不理想,需在此基础上继续调整,具体数据见图9,效果见图10。调节中先调调板中部的“色调”板块(图9黄框内),主要观察影调层次的编辑效果;再调白平衡项下的色温色调,将色温直接移到5400K,以获取日光白平衡下阴影处的蓝色还原;最后调节偏好各项,以获取画面的清晰细节及远处的朦胧效果;
5、基本调板调节后,影调层次比较理想,但画面整体色彩仍感觉发闷,尤其天空的蓝色还不够深。
打开颜色调板,按图11所示数据对红橙黄蓝紫及洋红等6种颜色的相关项进行调整。其中对红色、紫色、洋红三色仅调整了饱和度;橙色在提高饱和度的基础上将色相向红色方向(滑块向右拖移)略调整至+2,使橙色中的红色成份与黄色成份相配合,更能体现橙色的相貌特征;而黄色在提高饱和度的同时将其明度降低,可以使黄色块面加宽,更为明显;调节蓝色时,在提高饱和度的同时,将色相滑块向右拖移至+10,可以减少蓝色的偏绿倾向,从而降低明度使蓝色更深。调整效果见图12,但整体画面仍感不够通透,天空白色区域不够明显,略有偏黄;
6、進入颜色分级调板,选点调板眉头“调整”项中的“中间色调”工具图标(见图13中黄色小圈内),转入该色调调节页面,按图13所示数据调节各项,获得图14效果(实际操作中,应将鼠标左键点按住色轮中心圆点,将其向需调整的色相块区域拖移,并观察画面中相应色调区域的色相、饱和度的变化。其中,移动圆点在色轮区域中的位置可改变所调部位的色相,色轮外部边缘的圆点也会跟着移动,并同时显示标定的颜色。而将圆点向圆心或色轮边缘移动,可改变色彩的饱和度,圆心位置的饱和度为0,外边缘位置饱和度为100。本次调设的是中间色调部位,目标基本为处于山体的暗蓝色雪块和天空中间亮度部位的蓝色,通过调设,将其变得更为纯净。将圆点移到蓝色色相区块,不断移动位置,并适当改变离圆心的距离,观察中间色调部位的颜色和饱和度的变化状态,满意后停止即可。调整过程中各项数据自动随色环内圆点的移动而改变);
7、接着选点调板眉头部第4个调整图标(图15红色框内),打开高光色调调节面板,按图15所示调节点位置与调整项数据,拖移色环内调节圆点(调节方法与要点参考第6点介绍),旨在使天空高亮部位白色纯净,橙黄蓝色鲜明,过渡自然,调节效果见图16;
8、将预览图放大至200%,在中等密度部位可见较明显噪点(包括亮度噪点与色度噪点,见图17)。打开细节调板,按图18所示数据调节蒙版、明亮度和颜色三条控件滑块,获得图19效果,亮度噪点与色度噪点基本消除;
9、噪点改善后,再按惯例勾选镜头校正调板下配置文件面板中的移除色差复选框(图20),进一步消除紫边现象,提高画质,而后导出,获得图1成片,较为准确地展现了天空色彩由暖至冷的渐变状态,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画面中接近地平线部位的天空,由于受落日余晖的影响,色温较低,颜色很暖。而随着向上的延伸,色温值逐渐升高,天光的颜色由红橙逐渐向黄、白转变,其间夹带很微细的玫红。白色过后,再向青、蓝色转化,再向高空时,转向深蓝。在调整过程中,不仅需熟悉与掌握这一规律,而且需准确地还原白色的纯度,避免偏黄或偏绿(或品)倾向出现,同时应尽可能多地增大白色区块。只有白色调准了,其他颜色才会准确展示。也只有白色区块适当扩展了,才能更清晰地体验天光色温变化所带来的天空色彩的变化。
例二 “冷”雪的强化
图21的拍摄时间早于上例1个小时左右,太阳还挂在天边,但离日落仅半小时左右,光线色温已经低落,颜色发暖,光照明亮处已开始泛黄,只是阴影处的白雪还显不出蓝色来。后期调设的目标,是使亮处显出金色而暗处积雪透现深蓝,色泽更为鲜亮些(图22)。
1、導入图片,进入基本调板,先调置色调下的曝光度各项,调设数据见图23,获得图24效果,明、暗部位的层次细节都有所增强;
2、下一步调节画面色彩与清晰度,先调白平衡,再专调偏好各项,具体数据见图25,效果见图26;
3、再进入颜色调板,按图27所示各项数据调节,获得图28效果。画面中红、橙、黄三色和紫、洋红的调设,使画面中的暖色更为金黄,同时蓝、青与绿色的调设,也使处于阴影下的雪块显现出了淡淡的蓝色,这为后续的调整打下了基础。但调后画面中远处朦胧的群山倾向于黄橙色,似乎调蓝色调更符合空气透视的规律。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添加渐变滤镜,并通过范围蒙版选区来加以控制;
4、点击渐变滤镜工具,按图29在预览图上拉出一渐变滤镜选区1,勾点预览窗下的“显示选定的蒙版叠加”复选框,可以看到选中的区域显现出红色(图29),但有两处需要特殊调设:一是右下侧山崖后的远山,不在选区内,需要加入;二是木屋北侧泛着金光的屋顶,不能进入调蓝色调的范围。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板内的蒙版画笔工具加以解决。
先点击调板右上角的“画笔”按钮,在展开的画笔调设区块按图30所示数据设置画笔各项,然后将鼠标左键移入预览图,在图29右下侧红线区域涂抹,使之涂满均匀的淡红色;然后再点击画笔设置区域的“擦除”按钮,按图31所示数据调设画笔各项,再将屋顶蓝框内金色部位的红色擦去,最后效果见图32;然后再按照图30所示数据(见图30绿框内)调整,获得图33效果;
5、当将远处山峰的色彩调得与近处积雪暗部的色彩相近时,再次在整体画面上拉出最大调整范围的渐变选区:点击渐变调板眉头的“新建”钮,在预览图左外侧先略拉出一小截渐变区,然后按住移动点从左至右拖移整个渐变区直至右侧边框外,拉出渐变选区2(图34);
6、繼续设置选区2的范围蒙版:点击范围蒙版右侧下拉三角,在下拉菜单中选点“颜色”,然后单击吸管,使其脱离灰圈位置(图35)。再左手按住上档键,右手将鼠标移入预览图,箭头变成吸管,按图36中5个吸管位置所示,在山崖积雪阴影处逐个点加(注意需一直按住上档键,以吸管头部位置为准点击)。添加完毕再将左手松开,鼠标点击调板上吸管位置空白的灰圈,将吸管归位,预览图上的吸管隐去。继而勾点预览窗下的“显示选定的蒙版叠加”复选框,预览图上选中的颜色范围蒙版区域显示出红色(图37),审视无误后再次点击复选框上的勾,撤去红色,然后按图38所示调节相关各项的数据,获得图39效果;
7、进入颜色分级调板,继续调设冷暖各色的纯净度。先点击调板眉头的中间色调按钮,打开调节面板后按图40所示拖移调节点或调节相关数据,获得图41效果,使积雪阴影部位的蓝雪及远山的蓝色色相及饱和度得到改善;然后点击调板眉头的阴影色调按钮,打开调节面板后按图42所示调节,效果见图43,蓝雪的阴影部位及远山蓝色色相中的偏紫色块基本消除,蓝色更为纯净;再点击调板眉头的高光色调按钮,打开调节面板后按图44所示调节,效果见图45,图中积雪的亮部块面及木栏和山崖、屋顶的亮部,还有最远处山顶白色云雾都添加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显现出黄昏的暖色效果;
最后点击眉头的三向模式图标(见图46调板顶部三个白色小圈图标),调板回到三色轮汇聚面板,向右拖移中间色调色环下部的明亮度滑块,数据为75(可点开中间色调面板操作或检查),而后拖移面板下部的混合控件滑块至71,平衡空间滑块至-57,获得图48效果,蓝雪部位细节与色彩表现更为细腻,立体感更强;
8、按常规点勾“移除色差”复选框后导出(图49),得到图22成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例三 日出映照的血色辉煌
图51摄于第二天早晨日出后23分钟左右,拍完了日出云海,我站在沙夫山顶上向右转脸一看,橘红色的阳光洒落在右侧的绝壁上,给原本白、褐相间的崖壁涂上了一抹血色,光影与色彩效果十分震撼。我立即转过相机,以70mm焦段,ISO200,F8.0,1/60s,把它拍了下来。由于白平衡设于自动,所以画面略显灰色,曝光控制在明亮雪堆不至于过曝的程度,血色的崖体也就影调丰富了。前期这样处理,后期调整不会带来较大的麻烦,基本可以再现现场所见效果。
1、在应用中导入原片,打开基本调板,按常规先曝光,后色彩,再偏好调设各项,具体数据参见图52,获得图53效果,除画面顶部远处山峰色彩略有偏紫以外,冷暖色彩基本还原,影调层次也表现较佳;
2、进入颜色调板,按图54所示调整各单色的三项数据,获得图55效果,左上角偏紫现象得以减弱,崖壁血色表现基本良好,但还可以再鲜亮一些,左上部的天空还偏品,并略显过亮;
3、点击渐变工具,打开渐变调板,在上部天空部位向下拖拉渐变选区1(图56品红色区域),面积比例稍偏向于左上角(多一点),按图57所示数据调整色温、色调与曝光度三项,主要降低亮度,改变偏品色彩,获得图58效果,偏色现象基本消除,画面中远山的色彩与影调效果比较统一;
4、再在画面右下角拉出渐变区域2(图59右下角),按图60所示相关数据调节曝光量,加以减光压暗处理,获得图61效果。虽增强了右下角山体的立体感,但纵观整体画面,各不同亮度色调部位仍有不够到位的细微之处,如画面顶部云彩缺乏暖色,远山色彩略显偏绿,而近前橘色山体又略偏枯黄;
5、进入颜色分级调板,旨在分别将高光部位、中间部位及阴影部位的色调调得更为符合不同色温下物体的色彩趋向,改变图61中存在的细微不足。
先点开高光色调面板,按图62所示数据与色点位置进行调节,获得图63效果,使远处白云略带暖色,而山壁橘红呈现血色,更为醒目;
继而再点开中间色调面板,按图64调节数据及色环取点位置,获得图65效果,使远山与石壁阴影处积雪偏绿状态有所改善,转向青蓝;
再点开阴影色调面板,按图66调节数据及色环取点位置,获得图67效果,使处于二、三两层的远山山体与山尖部位由深蓝略转向青蓝;
最后点开三向模式面板按图68所示数据及色环取点位置进行调设,获得图69效果,青山中的紫色消除更多,血色山体更为鲜亮;
6、進行降噪处理。将预览图放大至200%,观察远山山体局部,可见小型板块与噪点(图70),点击进入细节调板,按图71所示调节数据变为浅白的三项,获得图72效果,噪点得以改善;
7、按惯例勾选镜头校正调板“移除色差”复选框(图73),而后导出,得到图74成片,基本获得原设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