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生艺术助力“海宁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10-11 02:29张玲瑜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玲瑜

[摘 要]“再生艺术”是探究运用不同材料创作不同造型,体验多元材料与绘画融合的艺术创作形式。以“海宁潮文化”为题材,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了解海宁潮文化”“呈现多样材料,表现海宁潮文化”“运用多个展评角度,细品海宁潮文化”等策略,探究海宁潮文化的再生艺术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再生艺术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海宁潮文化;再生艺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29-02

美术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自古以来,“海宁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海宁人已将“海宁潮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笔者以“海宁潮文化”为题材,以再生艺术为表现手段,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海宁潮文化”,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为学生激起了“海宁潮”的涟漪,让他们获得了更丰富、温厚的潮文化熏陶,获得了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识读潮文化

1.穿越历史,初识潮文化

宋代以后,由于河道变迁,观潮最佳点逐渐东移至海宁境内。虽然学生对旧时“海宁潮”风光的印象较模糊,但是都能从他们的父母与祖辈口中听闻旧时“海宁潮”的景象;教师展示“世界奇观海宁潮观潮留念”老照片,让学生了解“海宁潮”的成因、民间传说与潮文化历史,感受“海宁潮”景象,也初步认识潮文化。

2.依托文学,印象潮文化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这是北宋诗人范仲淹对“海宁潮”的真实描写。千百年来,天下奇观海宁潮吸引了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观潮》中,就通过赏析潮水的优美诗句,引导学生解读南宋时期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深品“海宁潮文化”,感悟潮文化语言。

3.观赏实景,体验潮文化

宋苏东坡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八月十八观潮盛况,“镇海塔”下的“宝塔潮”,八堡海塘的“碰头潮”,老盐仓丁字坝的“返头潮”……通过观赏特色潮,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潮文化,汹涌澎湃的“海宁潮”与学生激动的心情、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二、再生艺术,表现潮文化

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应以构建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关键能力为目的,以潮文化探究实践为主线,刷新学生对多元材料的艺术认知,引领学生感受潮文化的魅力。

1.读型解构,解析材料特性

(1)触觉体验,感知质感。

材料是再生艺术与潮文化表现的有效载体,质感是材料的重要特性。基于感性评价对质感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材料不同特性的认知。矿泉水瓶、枯树枝等都是很好的创作资源,触摸并感受其柔软与坚硬、光滑与粗糙、温暖与冰冷等,理解材料的质感,思考质感与潮文化表现的关系,能够为潮文化的再生艺术表现做好铺垫。

(2)视觉观看,分辨形状。

材料的形状以作用于感官所获得的感性认知为依据。学生通过鉴赏、观察、分析多元材料的肌理形状、造型等,如毛线的线条形状、塑料袋揉搓成形和沾有乳白胶的纸巾所能塑造的形状,这些材料的再生利用以及艺术化处理,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海宁潮”,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视觉观察,分析色彩。

色彩产生的视觉冲击,能增强“海宁潮”的视觉效果。材料的差异性体现着不同的个性色彩,而色彩表现的多样性与材料选择的丰富性息息相关,结合绘画最终呈现出的是整体色彩。潮水的色彩有丰富的蓝色、灰蓝、蓝绿等,为了更好地表现潮文化,需要提高学生材料色彩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色彩表现的能力。

2.画材结合,表达再生语言

(1)围绕主题,捕捉线稿。

以潮文化表现为主题,欣赏优秀作品,学会多角度构图。在竖构图和横构图中表现潮流的奔涌和风平浪静、潮水的整体与局部刻画、晴朗天空与阴雨天气下的潮水等。从流畅的线条起稿,学生间相互提出意见并修改画面,最终定稿。通过欣赏、品评学生表现潮水的优秀作品,从中受到启发,進而就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2)以材探型,依形探型。

学生通过感受质感,以材料联想表现潮文化;用树枝的条线形状表现潮水中的漂浮物;对于潮水的某一形态的造型,可利用材料形状来代替水滴、浪花或潮水的造型。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材料在画面中试用,与同学、教师探讨画面和谐度、材料纹理适用度,继而探究潮水的感性造型,也体现了再生艺术绘画的特点。

(3)结合材料,合理粘贴。

结合材料的形状与色彩,蘸取白乳胶,在适当位置粘贴画面。学生可以将报纸浸湿在白乳胶中塑造造型,晾干后创作;有些材质粘贴时会翘起来,需重物按压固定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材料角度的选择、互相讨论研究的途径,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3.型色交融,探析海宁潮韵

(1) 整体把握,色调统一。

潮水的色彩与造型有其独特之处。在光线的作用下,时有微波粼粼的现象,时有波浪曲线造型,时有卷起浪花朵朵的状态,不同的形态呈现不同的色彩,把握色彩与造型的整体性,统一色调,就能使画面和谐。

(2)根据材料,搭配色彩。

画面需要色彩与独特的色调。学生可以通过材料的拼摆,思考整体色彩的和谐度。有些材料的质感、色彩与画面搭配合适,可直接采用,如易拉罐的质感与潮水在阳光下的光泽度就很相符,略微赋彩,就能较形象地表现出“海宁潮”的形态。

(3)依据画面,融入技法。

绘画技法运用需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使视觉效果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材料上的涂色可以采用厚涂法或轻涂法,还可以使用渐变,如单色渐变、多色渐变等,色彩明暗度的调整,能够创造出特殊的肌理,表现出潮水奔涌、平静等状态。

三、多元展评,细品潮文化

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艺术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空间展评,激发动力

潮文化再生艺术作品采用立体悬挂方式展示,即把学生作品串联悬挂在黑板、墙壁或展示架上。学生在对作品平视或仰视后进行品评,这样的展评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潮文化再生艺术学习的动力,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能够身临作品之境,感受到潮文化之美。

2.角度展评,感悟内涵

再生艺术作品有别于普通作品,有一定的材质厚度,需多角度展示。多个作品展示,形色各异,能给人一种视觉享受。角度展评让学生聚集一点,通过近距离观察和接触潮水的造型表现,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能使学生对再生艺术的内外结构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在材料生活化的基础上,多情境、多角度地认识、表现、深品“海宁潮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再生艺术的探究实践中感受、体验、感悟了海宁文化的内涵,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关键能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